书城宗教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2825400000028

第28章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2)

其实,虽然时间的脚步匆忙,但只要我们懂得珍惜,果断践行,活得明心见性、活泼洒脱,那人间的行脚还是可以快乐写意的。时间是最公正的审判者,同时也是最无情的判决人。与其等着时间给你的人生批一个苍白的“空”字作注脚,不如自己赶快写下一份“遗愿清单”,就从现在起,把自己珍视、渴望的一切,在人间,在大地上,一一履行。要知道,有些事,我们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

爱就在眼前,不错过一次擦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佛陀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陀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陀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陀问它:“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陀点了点头,离开了。

一晃,两千年过去了。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陀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两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陀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陀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长到十六岁了,已经是个婀娜多姿的少女了,长得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吸引。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陀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也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两位长者在一边聊天。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很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的想象力未免太丰富了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陀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感觉呢?几天后,皇帝下诏,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陀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苦苦思索,灵魂即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拿起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陀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的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来说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你却从没有低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了这些话之,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陀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陀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她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情地拥抱在一起。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而这幸福,也许是在你身旁守候了几千年的因缘,也许是短短一瞬的擦肩。一个人越是懂得去珍惜那些常人看来不值得珍惜,或者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东西,就越是懂得珍惜自己、珍惜家人、珍惜人生。而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了珍惜,才能真切而完整地享受到那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佛陀曾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了今生的一次擦肩!”古人也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妥善收藏。不仅仅是珍惜自身,更要去珍惜他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件事物,即使它现今已变得残旧或者失去了有用的价值,但依然不要随便丢弃它,因为在你情绪低落,或是陷入人生低谷时,它也许会突然冒出来,给你一点指引或是真实的帮助。

把身边的一切都当成是那株守候了你三千年的小草,你才能真切地体悟当下的一切因缘奥妙,收获人生的曼妙美好。

当下全心全意,将来才不会只有追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

关于这首《锦瑟》,历史上至少有十几种说法:咏瑟说、情诗说、悼亡诗说,等等。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这些不同的说法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共同的警示,那就是:用心感知当下,把握今天,别等到年华老去,空留下惘然的追忆和无尽的迷思。

生命匆匆,今天该做什么,就全心全意地去做,不要为昨天的事犯愁,也不要为将来的事烦忧,这样才能在每个今天,都感受到幸福的自在真意。

一个夏日的午后,灵佑禅师午睡刚醒。

弟子慧寂入室问安,灵佑禅师见是慧寂,便将头朝墙转了过去。

“师父,您这是何故?”慧寂谦恭地问师父。

灵佑禅师起身说道:“我方才得了一梦,你试着为我圆圆看。”

慧寂听完师父的梦,没有言语,只是端了一盆水给师父洗脸。

过了一会儿,灵佑禅师的另一弟子智闲也前来问安。灵佑禅师对他说道:“我刚才小睡中得了一梦,慧寂已为我圆了,你也替我圆圆看。”

智闲答道:“我在下面早就知道了。”

灵佑禅师笑了笑:“哦?那么是什么呢?你说说看。”

智闲同样没有言语,只是沏了一杯茶,端到灵佑禅师面前。

灵佑禅师对自己的两位徒弟很是称赞:“你们二人的见解比舍利佛还要好!”

圆梦的最好方法就是忘记它!梦中经历的事情,纵然精彩绝伦,也始终只是一个梦境,与现实何益?睡醒后洗洗脸,洗完脸后喝喝茶,才是真实而完满的生活。又何必想着梦里的那些人和事有什么样的比喻和暗示呢?

一心走路,才能步步莲华。把整颗心都放在当下,才能让人间行脚的每一步,都开出只属于自己的莲华。

弘一法师正是这样,他精彩的一生,与他“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弘一法师做名士时,寄情声色,纵情诗文,狂放恣意,是个彻彻底底的名士;等做了和尚,他就把红尘旧事统统抛诸脑后,无牵无挂,“芒鞋禅杖走天涯”,是个无牵无挂的真和尚。

夏丏尊先生说弘一法师做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做一样,像一样”,而俞平伯则形容得更为生动完整:“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演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弘一法师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

若是凡事都能认真、严肃、献身地去做,自然能做一样,像一样,而那每一样,也都是一朵清净自在的莲华。

遗憾的是,现实中的大部分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有的悲叹过去的苦难,有的怀想曾经的荣光,有的担忧明天的衣食,有的憧憬下辈子的福报。可惜了这匆匆的流年,和旅途中开得正艳的野花,也可惜了他们自己。

石屋禅师有首偈子云:“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枝头的梅子没成熟时,你做什么能使它成熟?窗下的栀子没结花苞时,你又能做什么使其花满枝头?其实,这都是没有意义的问题,梅子没熟时,就去晒晒太阳;栀子没开时,就去看看夕阳,当我们从今天已经成熟、盛开的清风明月、晚风斜阳里获得心满意足的幸福时,那梅熟栀香,自然会悄然而至,与我们人生的“锦瑟”音声相和。

佛陀期许我们的幸福圆满,莫过如此吧。

莫总遥望,脚下即是幸福原乡

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

还如瞽者望长安,长安在西向东笑。

——唐·皎然禅师《戏呈吴冯》

人们求的是遥望着远方的彼岸,幻想着自己的幸福,是否正在那个地方开花结果,等自己去摘取。而佛陀告诉我们:倘若幸福在明天,那明天永不会到来;倘若彼岸在远方,那远方也永不会靠近。

多少人在人生的旅途里走马观花、步履匆忙,时而好高骛远,时而瞻前顾后,总在那“乱花”丛里被迷了双眼。何必遥望呢?我们奋力追寻的人生彼岸、幸福原乡,就在我们此刻的脚下啊!

佛陀告诉我们,人只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现在的时间中,谁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提前进入“明天”。如果当一切变得黑暗,当后面的来路与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见,如同前世与来生,都摸不着时,我们要做的只能是“看脚下,看今天”。昨天是“存在过”的,不可及;明天仅是“可能存在”的,同样不可及。这不可及的一切,又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原乡呢?

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生死有时就在转眼之间。我们只有一心一意地体会当下的一颦一笑、一呼一吸,才能不虚度这一生一世。

一天,佛陀把弟子们叫到法堂前,问道:“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

“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保全生命啊。”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

“那么,肉体生命到底能维持多久?”佛陀接着问。

“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佛陀听后摇了摇头。

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说:“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

佛陀还是笑着摇了摇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来了,人的生命在于饮食之间,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一脸欣喜地答道。

“不对,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又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说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佛祖听后连连点头微笑。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曾经鲜活的脸庞,可能下一秒就会永远凝固。对此,经典电影《春风化雨》里的基廷老师有过更生动的描述。

一次,他把班上的学生带到了校史陈列处。基廷老师让同学们仔细凝视着上百年前的毕业生合照,让他们安静地端详着照片上每一张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脸庞,他则在同学们的耳边低语:“我们都是凡人,孩子们。信不信由你,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就像这些照片里的面孔。你们曾无数次经过这里,却从未真正看过他们。现在,你们看他们,和你们的差异并不大,对吧?同样的发型,和你们一样精力旺盛,和你们一样不可一世,仿佛世界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他们自认为注定要成就大事,和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他们的双眼充满了希望。他们是否最后虚度了时光,最后一无所成?如各位所见,这些男孩现在都已化为了尘土。如果你们仔细倾听,便能听见他们在低声耳语,附耳过去仔细听,听见了吗?‘及时行乐吧,孩子们,珍惜时光,让你的生命超凡脱俗、无与伦比’。”

如果我们也静静地翻翻已经逝去的亲友的相片,也许就能对佛陀的教诲、基廷老师的箴言有更深的感触。生命,这一呼一吸间的生命,这正在流淌的、脚下的一切,才是我们拥有的全部。人间行脚,并不是艰苦跋涉,越过千山万水去寻一处世外桃源,而是把那千山万水,用我们清净温暖的内心,在脚下踏成极乐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