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兵家鼻祖:孙武
2837800000004

第4章 离开故土投奔吴国

战火依旧在燃烧,齐国各家族关系日趋紧张,如今的田家足可以与庆、高、栾、鲍四家并肩。当时,这四家对太宰晏婴的位置垂涎三尺,所以他们抓住一切可乘之机试图剥夺晏婴的权位。晏婴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发展国内农业的新政策,减轻兵役和赋税,扶弱济贫,对外采取和平的方式、尽量避免战争,放弃了攻占近邻鲁国的不少良机,同时拒绝与其他大国联手互相攻伐。这在当时看来是主动认输、削弱本国力量的表现。于是以高氏家族为首的反对势力借此编造了不少谣言,说晏婴暗地里勾结国外,想把齐国置于死地,是外国派来的奸细。当时,孙武的父亲田凭管理外交事务,也被卷入流言的漩涡,人们说田凭是晏婴的左膀右臂,有辅助晏婴窃取齐国的野心,反对者的呼声越来越高,来势凶猛。此外,高、栾与田、鲍由于争夺家丁和土地早已埋下矛盾的种子,这些不利因素使田家过得忧心忡忡,在争斗中越陷越深,加上各种谗言,齐国国君也渐渐疏远了田家。孙武厌烦费尽心机地互相杀害,早有离开这块是非之地的念头,而当时发生的一件事坚定了他告别故乡的决心。齐国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将领叫司马穰苴,如果细算起来,他是陈氏的一支,也算和孙武有亲缘关系。司马穰苴精通兵法,长年在外带兵打仗。在一次少数民族军队来犯时,他率军击退敌人,保卫边疆的安定,展示了国君的君威。齐景公非常高兴,在朝廷上倍加尊重他,赐给穰苴大片封地,并封他为“大司马”,可谓功高盖世。这自然就引来朝廷里其他大臣的嫉妒,大夫鲍氏、高氏对他更是恨之入骨,于是在齐景公面前说:“大王您可能不知道,穰苴在外时常妄自尊大、未经大王的同意就擅自发兵,这是无视大王的表现,如果不惩治他,长此以往,您的威信将荡然无存啊!”齐景公是一个爱面子而又缺少主见的人,听大臣们这么一说,心中便觉得不快,但也没多说什么。恰巧这时,有个在穰苴军营里掌管人员编制的人(早已被鲍氏、高氏收买)禀报齐景公,说穰苴谎报军情,私自招募士兵,上报朝廷的兵力远远少于实际人数。高氏马上说,穰苴就是打算积蓄兵力、谋求反叛篡权,如果国君不铲除祸患,君位危在旦夕啊。齐景公想,给他这么多的封赏都无济于事,这样忘恩负义的人杀了也罢,况且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的人,留着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看在穰苴功勋卓著的分上,齐景公免去他的官职,穰苴沦为一介草民,愤愤终日,郁郁而亡。穰苴曾是孙武崇拜的偶像,却遭遇了悲惨的结局,齐国世道昏暗,孙武建立一番功业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甚至连自家的性命都保不住,只有选择离开,才能看到希望的光芒。于是,风华正茂的孙武带着满腹智谋和理想离开了生活十八年的故土。

思量了很久,他把目光投向南方的吴国,吴国自寿梦统治以来,国力日益强盛。现在的君主是寿梦的二子即僚,由于吴王待人宽厚,广开言路,对于四方宾客均以礼相待,各国有志之士都把吴国看做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来到吴国这个新的世界,孙武举目无亲,他先找了一个田间的小茅草屋暂时安定下来,在远离世俗纷扰的田野,孙武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战争问题。儿时读过的兵书,与祖父参观的战场一一浮现在眼前,各种新奇的想法在脑海中涌动,他决定将先辈们的经验、自己对时局的看法、行军作战的思想都系统地整理出来,成一家之言,等待着投奔明主之日,这些思想得以实现,成就一番事业,即使终生没有机会,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也算不枉这一生了。于是,每天除了耕种吃饭之外,孙武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著书。

一个清晨,当他整理过去的一些竹简时,身后出现了一位年轻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问路,孙武转过身去,上下打量了一下来者,这个高大的年轻人衣衫已经十分破旧,不经意间露出疲乏的神情。见他谈吐不凡、却也不是本地人,再加上年龄相仿,孙武便不由得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他把年轻人请到屋子里,端上一碗水,年轻人看孙武也是读书人,待人热情,也就自然地坐下攀谈起来。原来两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个年轻人叫伍子胥,是从楚国来的,伍家在楚国也算得上是大族,由于楚国国君昏庸无能,听信佞臣谗言,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遭车裂,一家上上下下几百口人被斩尽,只留得几个活口逃出楚国。孙武听后,也讲述了自家的不幸,二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伍子胥刚来吴国,也没有什么去处,于是便留在孙武的住处,日子长了接触多了,伍子胥告诉孙武自己来吴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替家人报仇,帮助吴王兴兵讨伐楚国。孙武给他仔细分析了吴国在兵力、武器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伍子胥非常欣赏这位兵家后代,心想如果孙武能加入自己的复仇大业,复仇之事一定会顺利完成。

两个年轻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都对兵法有研究,他们常常谈论军事。一天傍晚,两个人在屋外乘凉,由眼前的小院子、远处的小山,谈到战争的地形,孙武说:“地形是用兵的必备条件,作为将领,应该深入分析掌握敌情,考察地形险恶、熟悉附近道路,像回自己家一样,闭上眼睛都走不错,这是非常关键的。”伍子胥思索片刻说道:“作战讲求天时、地利,开战前,如果没有占据有利地势,就相当于已经失败一半了,很难扭转战局啊!”孙武捡了一个树枝在土地上迅速画出几道沟沟坎坎和一些交错相通的线条,然后指着说:“这个问题我想过很久,结合历史上的诸多战役,地形大致可以划分为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根据每种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对策。”他凝视着地上的一条直线,“所谓‘通’是指我方可以过去,对方可以顺利过来的地形,要在这种地形中取胜,就要首先占领地势高而且向阳的地方,这样才能保持运送粮食的道路畅通无阻,保障后方充足的供给;那种去的时候容易,返回困难的地形叫做‘挂’,在这样的地区,如果对方没有任何防备,我方就要主动出击战胜它,如果对方防备完善,那么我方千万不可以轻举妄动,一旦出兵就难以撤退了;凡是我方出击不利,对方出击也不利的地形叫做‘支’,如果遇到这样的地形,即使对方用各种利益来诱使我军出战,也一定不要出击,最好的方法是我军假装撤退,等到对方出兵追击时,我方突然发起进攻,使对方陷入困境。”接着孙武将树枝折成两段,平行摆好,“遇上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我方就要积极占据有利地形,如果对方已经派重兵把守,戒备森严,那么我方就不要强攻了;遇到形势险要的地方,我军要先占领,如果被对方抢先一步,那就主动撤退,千万不要强攻;如果敌我双方相距很远,力量相当,难分高下,就尽量避免战争。”听过这番话,伍子胥极为佩服,虽然孙武年轻,但他博学多才,胸中仿佛装满天地日月,像是一位指挥过无数战役、胸有成竹的老将,世间竟有这样的奇才,伍子胥生平第一次遇到,他深信孙武必有一日出人头地、成为一代兵家。像这样,每每话到投机之处,不知日出日落了多少次。孙武将自己已经写好的一部分竹简拿出来给伍子胥看,并请他提出建议,伍子胥反复地品读,两个人共同修改,久而久之,感情更加深厚,成为莫逆之交。伍子胥复仇心切,日夜筹划着伐楚,最后打算毛遂自荐,早日进入吴王宫廷,于是,他先告别了孙武。

吴王宫中此时活跃着一股夺权的力量,这就是吴公子光。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爱民如子、待人宽厚、勤于政务、有勇有谋的年轻公子,远近诸侯都知道吴国有位仁义的公子,他的身边聚集着不少足智多谋的文臣武将。当时楚国国君诛杀本国忠厚的大臣伯州犁,伯州犁的孙子伯嚭无奈之下离开故土、投奔吴国。吴公子光得知此事后,知道伯嚭出于名臣之家,是位难得的人才,于是派人将伯嚭迎接到宫里,设宴款待,封为大夫。伍子胥了解情况后,反复斟酌,认定吴公子光将是吴国的主人。虽然吴公子光谋划很久,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废掉吴王僚,只能苦苦地等待。伍子胥抓住时机,请求觐见说是有十足的把握解公子心头之忧,他推荐刺客专诸替吴公子光杀掉吴王僚,这样既能帮助吴公子光快速登上王位,又不损毁公子的名声,可谓两全其美。吴公子光认为这不失为一个良策,于是恭敬地邀请这位客人留下来共饮几杯,席间伍子胥还细细讲述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以及振兴吴国的政策、作战的谋略等等。吴公子光被他的才智征服,相信这是一位自己思慕多年的“千里马”。最后,吴公子光采纳了伍子胥的计谋,于公元前515年,大摆筵席邀请吴王僚,专诸将匕首藏到鱼腹中,趁吴王僚不备拔出匕首刺死吴王,专诸也当场被卫士杀死。就这样吴公子光借专诸之手扫除障碍,自立为王,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王阖闾。阖闾登上王位之后,施恩于民,不计前嫌,朝廷原来的官员但凡有能力者继续留用,并以重金招纳各国贤士,伍子胥被授予官职,行走于阖闾左右,为吴王出谋划策。他提出要使吴国强盛必须先加固城墙等防御设施、守备人员要加强防范,和平是百姓安居的第一层保障,在经济方面,推广新农具,增加粮食产量,囤积粮草以备不时之需,制造先进的兵器,训练一支高素质的军队等。经过三年的改革,百姓生活富足,国库充盈,吴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在南方,吴国的邻居楚国、越国也在不断地壮大自己。吴王阖闾一面加强防守,另一面时时刻刻担心着楚、越来犯,所以,只有吞并楚、越才能控制整个南方,享有楚地秀美山河、丰饶物资。于是,阖闾召见伍子胥、伯嚭等大臣,共同商议讨伐楚国的计策。可是楚国地域广阔、兵多将广,加上吴都距离楚国郢都路途遥远,需要艰难地跋涉,如果没有精细的战前策划、充足的后方支援是无法实现的,这些都需要一位精通兵法的军事家作出整体布局,举国上下无一人敢站出来承担此任,吴王苦苦求索而不得。伍子胥思考了多日,想起孙武不就是最好的人选吗,于是进宫拜见吴王,说:“虽然臣无力承担这一重任,但臣可以推荐一人,此人足以率吴军攻陷郢都。”吴王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伍子胥更加睿智的军事家,却又不为他人所知,起初拒绝接见。伍子胥反复劝说吴王,并且把孙武的身世和他们之间的谈话告诉吴王,吴王像听故事一样,他问:“既然你说得这么神奇,那么这个人现在何处?”伍子胥告诉吴王:“此人就在我国境内,他隐居在郊外的一个小茅草屋,大王您不妨见一见。”吴王半信半疑地问道:“这一战我准备了很久,如果伐楚失败,我国将一蹶不振啊!甚至面临着国破的危险,你推荐的这个人从未指挥过战争,我又怎能放心地将全国百姓的命运交付到他的手上呢?”伍子胥充满信心地说:“大王,您目前并没有更好的指挥人选,可以见见孙武再决定是否用他也不迟,而且他自己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写作了一本兵书,这本书是臣见过最为精彩的,大王您也可以借此机会看一看。”吴王觉得伍子胥的建议有几分道理,终于答应接见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