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布衣天子:刘邦
2837900000002

第2章 早年经历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在秦末农民战争起义中,他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其为“沛公”。公元前206年,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登基后,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奠定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地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聚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共八年。汉高祖既非刘邦的庙号,也非谥号。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一)不爱读书也不爱劳动

刘邦从小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刘邦的心胸很宽广,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二)娶吕雉为妻

汉高祖刘邦小时候家里有一些地,但不富裕。儿时他不爱参加劳动,但愿意广交朋友。30岁的时候做了沛县的泗水亭长,是秦朝最基层的乡村小吏,他在此时与沛县的主吏萧何和狱掾曹参等人相识,结为好友。

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是沛县令的好朋友,他为了躲避仇人,全家搬到了沛县。沛县里与县令有关系的人,听到县令的朋友来了,都去向县令祝贺。那时候要送礼钱,由萧何主持其事。萧何向送礼的人宣布:“贺礼不满一千的,请坐在堂下。”刘邦虽然只是一个亭长,但他与县里那些官吏都比较熟悉,他没有送一个贺钱,却说大话:“我送一万钱。”直接进去拜会吕公。吕公听到有人说送一万贺钱,很吃惊,赶忙起来,到门口迎接刘邦。他见刘邦高鼻龙额,气势不凡,即请他入座。

萧何对刘邦的样子看不惯,就揭他的老底说:“刘邦一向好说大话,不办实事。”刘邦对此话不以为然,他仍然毫不自愧地坐了上席。吕公很赏识刘邦,他示意刘邦在酒后留下,对刘邦说:“我看你以后有出息,我有一个女儿,愿意嫁给你为妻。”刘邦听了很高兴,他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刘邦便和吕氏结了婚,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刘盈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