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笔著华夏:郦道元
2838000000006

第6章 《水经注》——兼容众多学科的巨著(2)

早在西汉就提出了现在广为熟知的地方命名原则:“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如淮阴,衡阳等。之后又提出了“因事命名”等命名原则。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及迁徙,城邑的没落与新增,大量的地名涌现,因此,此时的地理著作对地名的收集及注释都是空前罕见的。之前的地理著作涉及的地名数量最多的是《汉书·地理志》,有四千五百多处,而《水经注》一书的地名数量多达二万余处;对地名的渊源解释,之前的地理名著不过百余处,而《水经注》达到了一千多处的惊人数量。《水经注》在地名学上的贡献可谓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前所未有。

《水经注》的地名渊源涉及自然地理的因山为名、因水为名等十项种类,也包含了人文地理部门的人物地名、史迹地名等十四项类别,不仅引录了前人的规律性认识,而且还进一步归纳了一系列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精辟见解,有些论述已上升到地名学理论的高度。

因山为名。东汉应劭最早提出了“因山以名县”的原则,南朝宋盛弘之最早将这一原则简洁地归纳为“因山为名”这四个字。在《水经注》的地名释意中,有六十九处是以因山为名为原则。如《江水注二》:“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淄水注》中还指出了一串因山为名的地名:“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

因水为名。东汉刘熙《释名》最早提出“借水以取名”的说法。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总结为藉水取名、因水以制名的地方命名原则。《水经注》中共有七十处地名源于因水为名。如《水注》:“余按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百步,东西百余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耒水注》:“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

人物地名。顾名思义,以人物名来命名地方。在《水经注》中占的比重不小,共有一百三十一处。如《湘水注》:“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又如《渭水注一》:“(渭水)屈而东迳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著盖李耳西入。往迳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

史迹地名。以历史名人事迹来命名地方。《水经注》中涉及九十七处。如《沔水注》:“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又如《渐江水》中对“秦望山”的注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

郦道元还在多处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如“合肥”一词的由来,《汉书·地理志》注:“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北魏初年阚骃注:“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郦道元通过考察,汉城父县远在淮河以北,而合能东淮河之南甚远。他在《施水注》中释为:“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前一“夏水”为夏水暴发洪水;后一“夏水”则为河名。郦道元在全注中大约指出前人错误一百处以上,功莫大焉。

除了对地名的释义进行剖析,郦道元对“音”“形”也有独特见解。读音方面,如《菏水注》:“沣水又东合黄水,时人谓之狂水,盖狂、黄声相近,俗传失实也。”字形方面例如西汉水有条支流叫杨廉川水,以东汉初有个叫杨廣的人而得名。郦道元在《漾水注》中注:“但廣、廉字相状,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可讹为杨廉也”。《水经注》无论是对地名问题的探讨,地名语源和语义的诠释,还是地名命名或更名原则的归纳总结,都是其他地理著作难以望其项背的。

(四)文学

《水经注》这部学术著作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描绘祖国山川壮丽秀美的景色,同时记述各地的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风土人情,文笔深峭,脍炙人口,千余年来一直被人传颂。

《水经注》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对于游记文学的深远影响。郦道元历来被称为写景能手。举凡虫、鱼、鸟、兽、山石、清泉、瀑布、绿潭……描状无不穷形尽态,生机勃勃。他或者摄取一个镜头以突出全景,或者点染来衬托全景,或者以前无古人的描绘展示出情景交融的画面。

中学课本中的《三峡》即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二》。文章具体形象地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险、峡长的地理特点以及不同季节的各种壮观景色。郦道元写了三峡(主要是巫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夏天奔流的江水以及“春冬之时”和“晴初霜旦”的凄清幽寂,表现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景色特征。全文虽只一百五十余字,却以精练的语言把壮丽的山河呈现在大家眼前,使人赫然对三峡奇景产生向往之情。“朝辞白帝,暮到江陵”及“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等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就是从中脱化而来。

《水经注》把晋宋地志所开创的科学内涵与艺术精神融为一体的“地志游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熔科学考察、史地辨证、山水描摹、风情笔录、古迹考察于一炉,成为新的游记文学的典范。其内容之丰富,容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后世陆游的《入蜀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等等在内容写法上无不与《水经注》一脉相承。明张岱云:“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柳宗元的许多语言世术便得自《水经注》,如《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名句便取材于《淆水注》中“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其他如在意境、手法等方面也多受其影响。《水经注》奠定了我国游记散文的基础,并给予南北朝以来历代山水游记以巨大影响。

《水经注》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继《山海经》之后写了不少的民间神话传说。在仅有八千四百字的《漯水篇》中,就有天池、马邑川、道武帝遇白狼之瑞、虎圈、火山、汤并、风穴、飞狐口、青牛渊、神泉水、班丘仲卖药、赵襄子杀代王、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等十七个。其中收录的著名神话传说,还有《河水篇》的昆仑神异、菩萨降魔、赵简子怒沉栾缴、汉武帝掠取大宛马,《渭水篇》的忖留神与鲁班语、智囊樗里子,《江水篇》的巫山神女,《温水篇》的竹王等等。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水经注》的内容,而且描述生动优美,富于传奇色彩,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富于想象和幻想,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水经注》的文学价值,还在于它涉及了不少情景逼真、富于趣味的风土民俗。风土民俗,是研究我国文化史和各民族史的重要资料,是文学具有民族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漯水注》中关于雁门、神泉二水合而有灵,久旱不雨,人多祷请的习俗;《渐江水注》关于人们至射的山石室,“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传说;《温水注》中关于当时海南岛少数民族“好徒跣,耳广垂以为饰,虽男女亵露,不以为羞”的记述等等。

《水经注》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对后世来说是一种启发,学术著作并不一定要枯燥、刻板,也可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其他学科

《水经注》除了在地理学、地名学、文学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外,在其他学科,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金石学、文献学等方面一样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影响深远。

后人对《水经注》的语言艺术多有深究,我们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以期为更好地了解这部不朽名著提供全新的视角。

《水经注》在语言学运用上的特点是新颖多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郦道元自创新词,如描写峰峦高耸,创新词“峭秀”“秀出”“云秀”“广秀”。如“北岭虽层陵云举,犹不若南峦峭秀。”“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渊深。”“今于上西门外,无他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平乐观也。”除此之外,还有:“自津”“潭涨”“约障”“取悉”“飞清”“佳饶”“挂溜”“绣薄”“戕改”“英谈”“疏挺”“取畅”“披薄”“经究”“关究”“营煮”“邈别”“博问”“香冷”“究悉”等。

为避免重复,郦道元在书中同素反序式复音词交互使用,如广崇—崇广、皆悉—悉皆、作制—制作、祷祀—祀祷、灌溉—溉灌等等;单音节形式与其同义或近义的双音节形式交互使用,如:覆—被—覆被、防—捍—防捍、罢—省—罢省、寻—求—寻求、疏—僻—疏僻、详—究—详究、咸—悉—咸悉、枕—带—枕带等等;使用由相同语义的语素内核构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双音节语词,如:由“秀”构成了一系列含“秀”的语词,“特秀”“峭秀”“秀出”“高秀”“秀广”“崇秀”“云秀”“广秀”“秀峙”“层秀”等;由“举”构成的词语有“峭举”“云举”“峻举”“霞举”“崇举”“举高”等;由“峙”构成的词语有“霞峙”“竦峙”“峭峙”“杰峙”“层峙”等;由“奋”构成的词语有“奋发”“奋跃”“奋越”“奋通”等;由“带”构成的词语有“缨带”“滨带”“枕带”“衿带”“翼带”“匝带”“萦带”“缘带”等。

《水经注》中引用了不少歌谣、谚语、俚语、诗、赋等等,这些语言形式的存在,使得全书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旅人在迂深的长江水道中逆水行舟,历日隔宿,仍然看得到高耸的黄牛峰。便引用民谣表述:“朝发黄牛,暮发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沔水注》记述涝、净二滩:“……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东涝下净,断官使命。’”八字民谣,达到了知其险的目的。还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公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等等,这些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水经注》所引诗、赋很多,诗共二十余首,赋三十八篇,这是当时其他著作所不可比拟的。

在历史学上,《水经注》拥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对史学研究很有价值。比如郡县的位置、名称、历史变革等等,有很多史书中记载不详,或者没有记载,而在水经注里可以找到准确完整的资料。如《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等等。《晋书》比《水经注》晚得多,但在不少地方仍赖于郦注的修补。如《江水》中提及的沌阳,《沫水》中提及的护龙,《澧水》中提及的渫阳,《赣水》中提及的豫宁四县,按《水经注》所记,都是建置有年代可考的晋代县名,但《晋书·地理志》均失载。

《水经注》记载了大量不同性质、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和不同建造技巧的古代建筑,为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如阿房宫、建章宫、未央宫等著名建筑,还有一些一般建筑如白台等。除此之外,对园林、寺庙、佛塔的记载亦有重要的价值。

《水经注》中引用了古代文献达四百八十余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现已亡佚,如三国魏蒋济的《三州论》等,除《水经注》外,未见他书著录。这是《水经注》对后世文献学研究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