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2838400000008

第8章 明代戏曲(1)

14世纪后半叶,朱明王朝建立后,中国戏曲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朝是一个人文思想涌动的时代。呼唤人性、张扬自我的思想犹如闪电,划破了封建王国的黑暗天宇,昭示着一种新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受到这种人文思想的影响,一批有较高文化水准的文人介入戏曲创作,把撰写剧作视同写诗、填词一般,借奇人奇事来宣泄个性,表达情感,为戏曲创作带来了新的审美趣味。

传奇,就是在这种新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规范下,从南曲戏文中破茧而出的一种新的南戏体制,它是明代戏曲品种的主要代表。

(一)南戏的发展

传奇是明代的主要戏曲形式,却不是唯一的。北杂剧入明后,虽然日渐衰微,但仍在活跃,这也为明中叶传奇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滋养。嘉靖之后,昆山腔和弋阳腔崛起并盛行,它们继承了南戏传统,又吸收了北杂剧的成果,在戏曲舞台上,开创了盛极一时的传奇时代。

传奇是由南戏发展而来的,那么对于传奇是何时诞生的问题,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以高明的《琵琶记》为界,把此后经过文人改编和创作的戏文统称为传奇,有人则将梁辰鱼《浣纱记》以后主要为昆曲和弋阳腔创作的戏文称为传奇。很显然,这只是界定时间早晚的差异。实际上,从剧本文学体制和音乐形态来看,明传奇和宋、元及明初戏文并无太大的差别。因此,很难把两者截然分开。

明嘉靖末年,在各种声腔发展的基础上,弋阳腔开始分化,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弋阳腔系统,昆山腔经过革新也兴盛起来。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传奇终于破壳而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二)传奇体制

“传奇”一词,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内涵,王国维概括为四种:“传奇一语,代异其义。唐裴铏《传奇》,乃小说家言,与戏曲无涉……宋之传奇,与当今之弹词相似……元人以杂剧为传奇也。明中叶以后,传奇之名,专指南曲,以与北曲之杂剧相别。则此二字之义,凡四变矣。”其实,还不止以上四种含义,而作为戏曲品种名称的“传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传奇”,是自宋至清各类戏曲作品的通称;狭义的“传奇”,指明嘉靖、隆庆以后昆山腔与弋阳腔的剧本。与四折一楔子的杂剧相比,传奇是一种长篇戏曲剧本;而与结构灵活自由的南戏戏文相比,传奇具有文学体制更加规范化和音乐体制更加严格的特点。传奇,可以说是一种文学体制规范化和音乐体制格律化的长篇戏曲剧本。

一本传奇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结束的那场戏叫“小收煞”,将前面的剧情作一小结,并设计悬念,为下卷做下埋伏,留给观众以期待。下卷结束的那场戏叫“大收煞”,主要人物大都登场,他们经过悲欢离合之后,全家团聚、满门封赠,充满了团圆之趣。传奇剧本篇幅长、出数多,这与它要表现的复杂内容分不开。因此,明清传奇作家,在选取题材、结构故事时,总希望设计得曲折复杂,写尽悲欢离合,以求达到引人入胜的剧场效果。因此,剧本自然篇幅较长、出数较多,剧作家在这样宽阔的天地里,可以充分施展才华,组织戏剧冲突,营造戏剧悬念,刻画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使戏曲艺术唱、念、做、舞的表现手段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文学结构来看,不管篇幅长短,一本传奇的结构形式大抵固定不变。第一出必然是“副末开场”(或称“家门大意”),副末上场,唱两支曲子,表述一下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剧情大意,这是从南戏继承下来的定例。剧作家非常注重这种“副末开场”,写得好,可以先声夺人,吸引观众与读者的注意力,为全剧张本,第二、第三出照例是“生旦家门”。第二出先由生扮的男主角登场,第三出则由旦扮的女主角登场,通过唱词念白作自我介绍。然后才是关目上来,故事情节依次展开。

从音乐结构来看,传奇讲究格律,剧作家创作时,必须遵循这种音乐体制。明代文人不满意南戏音乐的随意性,想建立传奇音乐腔调的模式。传奇音乐体制的完善,具体表现在宫调、曲牌的运用上。它不但大量继承了各种南戏腔调的曲牌,吸收了北曲曲牌,使曲牌数目增加,而且还广泛运用了“借宫”“集曲”“南北合套”等音乐手段,提高了剧本描写人物性格和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种文学体制的规范化和音乐体制的格律化促进了传奇的成熟,在文学和音乐上都较南戏和杂剧有所丰富和提高。但发展到后来,这种体制逐渐僵化、凝固,创作上落了俗套,但还有一些优秀的剧作家既能遵循固定的体制,又能有所突破,创造性地设置关目,于规范中翻出新彩。

(三)明代戏曲作家作品

在中国戏曲文学史上,明代戏曲创作是继元杂剧创作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明代文人从事戏曲创作的动机和目的都与元人不同。如果说元杂剧作家更多为了口腹之快而投入戏曲创作的话,明代戏曲作者则主要是出于兴之所至,吟咏歌唱,把戏曲作为寄情寓意的工具。

1.李开先的《宝剑记》

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少卿,因上书抨击朝政而得罪权贵,40岁罢官回乡。李开先自比元曲家马致远、张小山,与同代杂剧作家康海、王久思有交往,志趣相投。李开先极爱藏书,有“词山曲海”之称。他是“嘉靖八才子”之一,著述甚富,颇有文名。

《宝剑记》是李开先的代表作,讲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取材于《水浒传》,但有所改动。在《水浒传》中,林冲与高俅之间有夺妻之恨,林冲屡遭暗算后,手刃敌人,走投无路而投奔梁山。宝剑记》里,林冲并无个人恩怨,只是由于奏本弹劾奸臣高俅、童贯等人,便被设计陷害,剧中的林冲,满腹忧患、一腔忠贞,“志在兴革天下厉害”,决心“轰轰烈烈做一场”,但遭遇了无数坎坷与不幸,作者在林冲身上融进了自己宦途跋涉的体验:有建功立业的热血、有对权奸误国的激愤、有痛惜前程破灭的悲哀、更有掩藏不住的叛逆色彩。林冲是个集忠心与反骨于一身的新的戏剧人物形象。剧本突出了忠奸之间的斗争,这在严嵩专权的嘉靖时代显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2.梁辰鱼的《浣纱记》

梁辰鱼,字伯龙,号少伯,江苏昆山人。他是个风流浪漫的文人,善歌唱,好游侠,足迹遍及吴、楚间。魏良辅改革昆曲后,他首先响应,用昆曲新声编写了《浣纱记》传奇。此剧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兴亡的故事,以范蠡和西施之间的爱情为线索,反映了吴越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吴王夫差率大军攻破越国都城,范蠡和越王勾践夫妻作为人质被押往吴都姑苏。范蠡贿赂吴国权臣太宰伯嚭,通过伯嚭蒙蔽夫差,使他相信越王君臣是真心投降。吴国相国伍子胥一再提醒吴王夫差,警惕勾践的韬晦之计。但是夫差刚愎自用,不纳忠言,竟将勾践夫妻和范蠡放回越国。为倾覆吴国,范蠡施美人计,请求西施进吴宫为妃。西施深明大义,毅然前往,受到夫差宠爱。夫差沉湎酒色之中,荒疏朝政。范蠡又借伯嚭之力,让夫差举兵远征。伍子胥苦谏不听,自刎而死。越国乘吴国国内空虚,攻占了姑苏。西施进而设计把夫差骗到阳山绝境,夫差被逼自裁。范蠡与西施重逢,凯旋。他们深感越王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深知伴君如伴虎,于是便双双泛舟五湖而去。

此剧批判了昏君佞臣,歌颂了范蠡和西施始终把国家大事摆在儿女私情之上的胸襟和格调,对范蠡和西施视高官厚禄如粪土、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明智举动尤为欣赏,从中透露出作者对功名富贵的厌恶。

3.徐渭的《四声猿》

徐渭,字文清,后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别署天池生、青藤道士、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人。他对诗、文、书、画、戏曲、文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徐渭个性狂放不羁。他追求自由,崇尚自然,与同时代思想家李贽的追求殊途同归。他傲视权贵,时有宣愤,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成了明中叶“异端”分子的先驱。一生所作杂剧有《四声猿》《歌代啸》,戏曲论著有《南词叙录》,此外,还有诗文集《徐文长全集》《徐文长逸稿》《徐文长佚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