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图说心理学:心理学中的知识和方法(活学版)
2855500000005

第5章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4)

不管是友谊还是爱情,都要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有的人可能会对这句话大加驳斥,认为它玷污了亲密关系的纯洁性。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侣,大概都会对这句话嗤之以鼻。的确,热恋中的情侣通常都会不计代价地为对方付出。但是,这能够说明公平的原则在亲密关系中不存在吗?当然不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短期的亲密关系中,我们确实不大会去考虑付出和得到的比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想想看,假如你与一个收入和你差不多的朋友一起吃饭,第一次是你付钱,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以后都是这样,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想必大部分的人会和这样的朋友逐渐疏远。在亲密关系中,公平原则不一定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还会小心地避开它。比如在朋友之间,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自己人,客气啥”,可是对方如果总是对我们“不客气”,这样的友谊也很难长久了。

公平原则在婚姻关系中也同样重要。心理学家谢弗和基恩在1980年曾经对美国几百对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夫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导致伴侣间亲密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就是一方感觉到不公平。感觉到不公平的一方通常会觉得另一方在做家务、照顾孩子方面的贡献太少,这经常成为伴侣间抱怨、争吵、产生分歧的原因。

亲密关系之所以和我们的其他人际关系有所不同,首先是因为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是亲密无间的。我们在伴侣和好朋友中更容易展现真实的自己,而不用担心自己的展现会被他人利用。心理学家将我们愿意在亲密关系中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称做“自我表露”。一般情况下,我们和一个人的关系越密切,在对方面前自我表露的可能性就越大。生活中人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假如一个平时不喜欢对别人袒露心事的人向你说出了他心中的某个秘密,大部分人会感到十分高兴。被一个人选中做他的自我表露的对象会使得我们对他的好感增加。适度的自我表露,无论是在朋友之间还是在伴侣之间,都是增进亲密关系、带来快乐的催化剂之一。在亲密关系中是否能够自我表露,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从来不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人,多少都存在亲密关系困难的问题,伴随着这种问题的出现,孤独的痛苦感受也会接踵而来。

当然,自我表露的程度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在崇尚个人主义的一些西方国家,亲密关系里的自我表露更加容易。而在崇尚集体主义的东方国家,比如中国和日本,人们却总是对“深藏不露”的人怀有某种敬佩之意。所以,一些有过不同伴侣的人曾经反映,和东方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伴侣相比,与西方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的质量更高,恐怕这中间也有西方人更重视自我表露的原因。

9.归因:我们是怎么看世界的

假如我们对人的一生中所说的频率最高的话做一个总结,那么“为什么”一定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一生当中我们无法摆脱的一种本能就是喜欢寻求问题的答案。各种电视剧中常见的一个情节就是,主人公之一在临终之前,也要气若游丝地问一句:“告诉我到底是为什么?”而有的时候,我们在电视前苦守N个夜晚,等的就是这一个问题的答案。想一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啊!可是,为何我们那么喜欢问“为什么”?原因是人类天生就有追求事物发展精确性的需求,这是我们人性中天生的一部分,谁也无法摆脱。

在心理学中,关于“为什么”的问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归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找出问题的原因”。听上去仿佛很简单,但实际上,归因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涉及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试想一下,在某一个交通拥堵的周一早上,当你手忙脚乱地收拾好自己的行装,将车驶上道路时,你却发现自己加入了茫茫的堵车大军中。但是,这一段路在平时的周一早上并不会形成拥堵。无论你怎样咒骂、按喇叭,在焦躁不安的30分钟之后,汽车长龙才开始缓缓移动。当你开车经过造成刚才拥堵的路口时,你发现有一辆小车停靠在路边,刚才正是因为这辆车停在了主路上,才造成了这30分钟异常的拥堵。这个时候,你通常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恐怕绝大部分的人此刻都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怒,少数脾气暴躁的人恐怕已经冲着那辆造成拥堵的车里的司机大骂几声。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人都会倾向于认为,是那辆小车中的人有问题,因为他的某种不恰当的行为,使得大家忍受着因上班迟到而被扣奖金的可能,这个人会在瞬间被我们定义成一个自私的、冷漠的、不为别人考虑的家伙。但真正的原因是不是这样呢?有可能这辆车里的人当时遇到了紧急情况,当他想把车拖离事故现场时,却发现路面的状况不允许他这么做,只好无奈地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也许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但是在这个充满着焦躁之气的周一早上,有多少人会对这一事件作出这种归因呢?估计没有多少人。实际上,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有特定的归因倾向吗?

“归因”这个名词,听上去有点学术化,不过在生活中我们对它却并不陌生。回答别人提出的“为什么”问题是生活中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其实是有特定的归因倾向的。

比如在那个周一早高峰堵车的例子中,作为旁观者,我们大多数人在第一时间会认为,那辆横在路中间的汽车之所以造成拥堵,肯定是司机的个人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将事故的原因归结为对方的个人素质或者人品,很少会有人在第一时间里就考虑:他是不是遇到了特殊的情况而不得不把车停在路中间?真实的情况可能正是如此,但是我们却不会在第一时间里想到。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做这样的总结?这种情况是如此常见,以至于心理学家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经常在犯这种“基本归因错误”?当你的孩子胆战心惊地拿着一张试卷来让你签字时,你一看到试卷的分数,顿时火冒三丈。这个时候,你最容易说出的话是什么呢?最容易脱口而出的可能是“你就考这么点儿分数?”“你的心思到底在学习上吗?”你怒气冲冲地指责孩子,但是没有意识到也许这个时候你已经在犯“基本归因错误”了。你可能忽略了孩子上几次考试的进步,其实他这次考试的失利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可能是那天老师对他的一个批评让他在整场考试中都心神不安,或者是教室外工地上的噪声让他分了神。但是,你第一时间里不会做这样的归因,你会直接把原因归结为孩子的不努力,其实这不能完全说是你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犯这种错误,这是我们思维的一种惯性模式。

当我们对别人的问题进行归因时,外部的因素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是,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情况可能就恰恰相反了。刚刚在家里训斥完孩子,你接到了公司的一个电话,说因为经济不景气,你所在部门的员工会有不同程度的降薪,你被告知从下个月开始,会被降薪10%,可是你当天打听到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同事并没有被降薪。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恐怕你头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公司“过河拆桥”,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先拿我这样的老员工开刀,那些年富力强的员工怎么没有被降薪呢?因为他们还有利用的价值,这样的公司太险恶了!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真实的情况有可能是,你的业务能力一向就不是很强,即使降薪10%,与你的个人能力相比,也是很不错的待遇了。可是,你会对降薪做这样的归因吗?也许你在冷静思考后会这样归因,但是在第一时间,你的反应多半是将降薪归结为他人的原因,而不会马上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个时候,刚刚被你训斥学习不努力的孩子,也许脸上的泪水还没干呢。

为什么当事情轮到我们自己头上时,我们不会拿教训孩子的那一套来对自己进行归因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当人的自尊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本能地采取自利归因的方式,也就是把降薪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比如公司“过河拆桥”。因为承认自己的能力逊于其他的同事,对我们的自尊是一种打击。但是,假如电话里是通知你加薪10%,我们又会本能地将加薪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的能力比别人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