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就在人生的后花园
286900000022

第22章 拆除心墙,从小我迈向大我 (1)

小我思维,不会安逸

《孟子·告子上》上有这样一句话:“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几千年前,孟子在面对生命与大义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生取义的呐喊,这心灵选择激发出的先哲思想火花,遂成为一条亘古不变的训导。只有将义定义为人生大利的人,才能成为真君子、伟丈夫。

孟子不仅仅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还用此来教化君王,他一直和梁惠王强调“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要有仁义就够了;主张行仁由义,极力宣扬仁义的美德。孟子所说的这种仁义之道,就是人生的大利。不管是什么伟大的义理,都是力行于义,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够活出人生的极致。

活出极致,就是融个人之“小我”于社会之“大我”中。小我思维,不会安逸。只有融个人之“小我”于公司之“大我”中,才算活得真实而有意义。

孙明在一家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一天突然被要求待岗,待岗比辞退稍微好一些,每月可以领取一些生活费。以前,他的工资一直都不高,没有什么积蓄,现在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

在他待岗在家的几天里,他一连接到三个奇怪的电话。电话里的人自称是孙明所在公司的竞争对手,希望孙明能给他提供一些公司的机密,他可以给孙明找一份工作或者给孙明10万元作为回报。第一次接到电话,孙明断然拒绝了。

第二次,对方将报酬提高到了20万元,孙明仍旧拒绝了。

第三次电话打来时,孙明正四处借钱以维持家庭开支,而这时,报酬已高达50万元,但孙明仍然拒绝了。从此,奇怪的电话再也没有打来,一切似乎都过去了。

一周后,孙明又意外地被通知去上班,老板把忠诚奖章发给了他,同时,老板还让他担任公司开发部经理。

原来,那三个电话都是老板安排人打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竞争对手,只不过是干部聘任前的一次考察而已。考察的目的是,一名勤奋工作的员工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公司。孙明经受住了老板的考验,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以“大义”为重,没有为私利所动。

孙明经受住了公司的考核,获得了更好的晋升,员工只有自己的追求同企业的发展,同团队的目标结合,目标一致;把“小我”的职业前途融入公司“大我”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小我思维,不会安逸。人的存在,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交错,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因自私而不对他人行善,那么世界将是一片黑暗。抛开小我思维,融 “小我”于 “大我”中。

抛开自私,与人分享

一只青蛙想离开沼泽地,到一个新的地方去生活。一番认真地考察之后,它把家搬到了后山上的一个小洼地里,那里长满了茂密的灌木丛,很阴凉,蚊子等小昆虫也很多,青蛙在这里衣食无忧,生活得很舒服。

然而好景不长,夏天到了,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青蛙的新居周围的环境也变得干燥无比,许多灌木忍耐不了持续的高温和干旱,都慢慢枯死了,地上甚至都要裂出缝来。

青蛙忍受不了这样的环境,就在它的新居里祈求老天爷:“老天爷啊,求你别再让我这个可怜的动物受罪了,我求你下一场大暴雨,把大地和这个山头都淹没,让我的新房子也永远湿润,这样我才喜欢。求上天可怜。”然而,天空依然晴朗,太阳甚至更加毒烈地炙烤着大地。青蛙一遍又一遍地祈求,却没落下一滴雨,最后,青蛙愤怒了,它破口大骂起来:“你这个狗屁破老天爷,你死了吗?你听不到我的祈求吗?你的眼瞎了吗?你的耳朵聋了吗?你真是枉为老天,却没有一点同情心,不明白一点事理,你看不见我都快被折磨死了吗?”

上天听见了青蛙的话,他严厉地批评了青蛙一顿,说:“你这只自私自利的青蛙,你怎么能因为你干渴,而要求我把其他的生命都下暴雨淹死呢?你不要再在这里吵吵嚷嚷了,如果受不了,你最好还是先滚回你的沼泽地去!”

青蛙为了自己舒服而全然不顾别人的死活,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自私的人总把自己的利益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不择手段,从而也暴露了自己的丑恶嘴脸。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你对别人太自私,也就不要指望别人与你分享。

自私是人的本性,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在社会中,就是社会性动物,没有谁能够独立生活。人与人之间少不了交往,我们也总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所以,不要吝啬分享你的东西,有时只是一杯水,都可以让你结交一个朋友。分享是架起人与人之间情谊的桥梁,用自己一颗宽厚的胸怀温暖每一个人的心,同时滋润自己,让自己心灵的后花园不再荒芜。

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农夫邀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

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如实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众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从中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我就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的太太很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好吗?”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分享是好事情。你看,天上太阳只有一个,但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的善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这样世间的光亮就会增加百千万倍,而且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这样的观念,那我们每一个人,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想了想,知道无法说服禅师,只好让步说道:“好吧,这个教义很好。但是,但是……”

这个农夫吞吞吐吐地说道:“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平时老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忍不住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然是一切众生,哪里来的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佛法高深之处就在于它能普度众生,岂有为一人超度之理?农夫的自私终于惹怒了禅师。

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应该知道: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因为自私而不对别人行善,那别人的善心也不会与我们分享。

自私是一种坏的行为习惯,但还不是邪恶。贪婪才是邪恶。但是这种坏的行为习惯如不加以克服,则很可能从损害他人的利益开始,到损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最后发展成贪婪。所以我们自觉地克服这种自私心理,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奉献就是学会给予和付出

有位名人说:“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学会给予和付出,你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学会付出是人类光辉灿烂人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和快乐之道。

即使你拥有金钱、爱情、荣誉、成功和刺激,也许你还不会有快乐。快乐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只有给予和付出,你才能实现这一追求。

国外一位作家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