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就在人生的后花园
286900000004

第4章 舍与得之间,你需要一颗平常心 (1)

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即使得到的再多,也没有满足的时候;即使失去得很少,也会为之难过,这是大多数人的共性。我们都没有办法淡然面对得失,所以常常会因为过于看重名誉和地位而苦闷不堪。

面对得失,拿得起,更要放得下。这是一种智慧,在这智慧的背后,就需要你的行动。任何思想不经行动都等于零,看清了眼前的困境,在关键的时刻就要立即取舍。获得总是很容易,而放弃总是很不舍。

放弃,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人不能总是背负着过去成功或者失败的包袱前行,审时度势,适时放下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才能让生活的脚步更轻便。

孟敏背着一个沙锅赶路,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掉到地上摔碎了。可是孟敏却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走。路人喊住孟敏问:“你不知道你的沙锅摔碎了吗?”孟敏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孟敏说:“既然碎了,回头有什么用呢?”说完他又继续赶路。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呢?孟敏是对的,沙锅既然碎了,回头看又有什么用呢?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痛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

放下是一种快乐。只要你心无牵挂,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白云在飘荡,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在1998年长江集团周年晚宴上,李嘉诚说了一句话:“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这句话是李嘉诚人生最高境界的体现——拿得起,放得下。歌德说:“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或胜者,但一个人能够永远做一个人。”在这里,“做一个英雄或胜者”指的便是“拿得起”时的状态;而“做一个人”,便是“放得下”时的状态。

有一个人想学佛法,于是一手拿着一只花瓶前来拜见三祖寺的宏行法师。

法师对他说:“放下!”

那个人于是把他左手拿的那只花瓶放下了。

法师又说:“放下!”

那个人于是把他右手拿的那只花瓶也放下了。

法师还是对他说:“放下!”

那个人说:“法师,能放下的我已经都放下了,我现在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您到底让我放下什么呢?”

法师说:“我让你放下的,你一样也没有放下;我没有让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并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心中的杂念。你的心已经被这些东西填满了,只有放下这些,你才能从生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懂得真正的生活。”

那个人终于明白了,点了点头。

宏行法师最后说:“放下这两个字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有的人追求功名,他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人能有几个真正做到‘放下’呢?”

心理的压力要重于手中的花瓶,“放下”,不失为一个追求幸福的绝妙方法。

人之一生,需要我们放下的东西很多。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就抛弃掉。几十年的人生旅途,风风雨雨都将经历,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只有放下,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例如,做了错事,说了错话,受到上司和同事的指责,或者好心却遭人误解。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总之,有些人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这些心理负担有损于自身健康和寿命,有的人之所以感觉活得很累,未老先衰,就是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事情挂在心上放不下来。

在生活中,我们要顺应事情的发展,学会懂得和放弃。什么时候学会放弃,什么时候便学会了豁达。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失恋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费精力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解释,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金钱的贪欲,放弃对虚名的争夺……凡是次要的、枝节的、多余的、该放弃的,都应放弃。

面对得失,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一位学僧看到禅宗公案里有名的“黄龙三关”:

在修禅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修炼禅宗之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修成之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这是什么意思呢?弟子不明白。”迷惑不解的学僧去问禅宗大师。

大师解释说:“最先的状态和最后的状态是相似的,只是在过程中截然不同。最初,我们看到山是山,最后看到山还是山。但在这当中,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为什么呢?”

弟子摇头,表示不知道。

禅师继续说:“因为一切都被你的思维、意识搅乱了、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

弟子自以为明白了老师的解释,唉声叹气地说:“哎,这么说起来,凡夫俗子和修禅的开悟者也没有什么区别啊!”

“说得对,”大师答道,“实在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开悟者离地六寸。”

看起来禅师所说的修禅的最高境界不过也是和凡夫俗子一样,山是山,水是水,眼中看到的什么就是什么,可真正的又有几个人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做到真正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从别人简单的一句话就会看出“暗藏的心机”,从某个女人的打扮就可以看出她是为了引起谁的注意,甚至一个眼神就能看出她是否对你不怀好意,如此看来人真的是太聪明了,想象力太丰富了,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山就山,水就是水,而你却将山看做了水,将水误以为山了。所以你看不到山的青翠,你也看不到水的清澈。

在喧嚣的城市中,你坐在窗前静静地品一杯茶,在音乐的世界里徜徉,独自享受着茉莉的香味,没有什么能够打扰你,泰然而宁静,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谁都追求,我们却总是忽略那些本可以享受的安宁。人们常常脆弱,人们常常不快乐,皆因为没有一颗平常心,过于看重生活的得失,得到与失去皆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就像山是山,水是水,人们只想让山变成水,让水变成山这样不可能的事,而总是因为实现不了而心伤,烦恼。所以这些烦恼就是凭空自己添加的,这又何必呢?

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每个人都会有,看淡了,看平常了,这些烦恼就不会存在。过于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累心,享受并珍惜拥有的,不为失去的过分的忧伤,不贪求过多的东西,你的生命便能轻松安宁。

要想获得良好的平常心态,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心灵留下一片空白。当人们将压抑在心头的烦恼、忧虑、憎恶、不安吐露一空,或暂抛脑后时,往往能体验到解脱的快感。

在心灵呈现空白的同时,立即注入积极、健康的想法。这样,那些负面的想法将无法对你造成影响。久而久之,你将常怀平常心,波澜不惊。

可以执著,但不要固执

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面子”在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可以说,中国社会对人的约束主要就是廉耻和脸面,然而若因此就固执地以“面子”为重,养成死要面子的人生态度却不是件好事。

有一个人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然极力维持原有的排场,唯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为了能重新振兴起来,他经常请人吃饭,拉拢关系。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了两个钟点工扮作女佣,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严厉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抢菜。

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都热情地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帮助。

希望博得他人的认可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正常心理,然而,人们在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后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人的一生就常常会掉进为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活的爱慕虚荣的牢笼里面,面子左右了他们的一切。

50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观念的驱动,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但过分地爱面子如果任其演化下去,终将得不偿失。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