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驱逐倭寇:戚继光
2871900000002

第2章 将门虎子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山东登州人。供职明嘉靖、隆庆、万历三代帝王,史称“三朝虎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三十六年的军旅生涯,他征战于鲁、浙、闽、粤等地,声威满华夏。同时他也是明代著名“儒将”,一生博览群书、著述甚丰。在军事上,对练兵、军械运用、阵图等多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乡,除了那些夜晚觅食的小动物们。

镇上黑漆漆一片,只有一户人家亮着灯,主人戚景通在小院中来回地踱着,步伐时紧时慢,灯火之下略有些皱纹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与不安。小院中的丫鬟们来回穿梭,仆人们也在窃窃私语,所有的人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不知过了几个时辰,东方的天际间出现了一丝亮色,淡淡的晨雾也慢慢地涌进了小院,使院里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纪》《练兵议》等著作,其中《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嘉靖七年国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夜,山东济宁东南约六十里,深沉无边的黑暗笼罩着一个名叫鲁桥的小市镇,月亮经不起太长时间的等待,早已下山了,这里的一切几乎都进入了梦里。

突然,“哇”的一声,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打破了夜的沉静,所有的人都噤声敛步,戚景通的脸上露出亦惊亦喜的表情,他慌忙走到门口,还未等推开房门,一位慈祥的老太太从房中急急地走了出来,戚景通见她出来,慌忙问道:“怎么样?”老太太满面笑容地说道:“贺喜戚老爷,是个公子,公子和夫人都很平安!”听罢,戚景通长吁一口气,心里念着:戚家后继有人了!他兴奋得有些不知所措。“老爷进去看看啊!”接生婆说道。这时,戚景通才想起自己应该去看看儿子,他三步并作两步走进房中,只见夫人王氏的身边多了一个襁褓,看见戚景通走了进来,王氏因疲惫而有些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幸福的笑容,她看着襁褓中的孩子,轻轻地说:“老爷,快给孩子起个名吧。”孩子已经睡着了,看着孩子圆润的脸膛,稀稀的头发,戚景通心里一热,他抬头看看窗外,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喷薄而出,晨光顿时洒满了大地,天亮了。“叫继光吧,但愿他能继承祖业,发扬光大呀!”说罢,戚景通充满期望的眼神落在了刚刚出生的儿子身上,他把毕生的希望也都寄托在了幼小的儿子身上。

戚家因为祖上的战功,代代世袭登州指挥使佥事,到戚景通这一代,已经历经五世,共约一百三十四年了,而戚继光则是这个家族第六代的第一个继承人。

戚景通是一个勤奋的人,他不仅熟读兵书,有着丰富的军事知识,而且武艺超群,擅长刀法、射箭。同时,他为人也十分正直,不屑于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更不与奸佞之人为伍,光明磊落。老年得子,他自然对戚继光钟爱有加,但他对儿子的教育却从来没有放松过。他很早就教戚继光认字读书,练习武艺,还时常给他讲述为人处世、保家卫国的故事和道理。等到他退休在家以后,对儿子的教育就更加严格了。戚景通最重视的莫过于对戚继光的品德和操守的教育与培养,在这方面,他表现得很是严格,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有一次,他发现戚继光的脚上穿了一双漂亮考究的丝鞋,便勃然大怒,马上命他脱下来并要求以后永远不许再穿,年幼的戚继光还不能明白父亲的用意,更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发这么大的火,感到恐惧和委屈,大哭起来。母亲王氏闻声走来,一边哄着年幼的戚继光,一边询问丈夫发火的原因。戚景通气冲冲地说明了原因,王氏说:“这双鞋是我让孩子穿的,这是他外公送的礼物,我也知道老爷不喜欢孩子过分讲究,但是这是他外公的一片心意,收了一直不穿,老人家会不高兴的。”听完王氏的解释,戚景通心里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了,但仍然不许戚继光再穿这双鞋子。他语重心长地对王氏和年幼的儿子说:“一个人如果从小爱奢侈、讲虚荣,长大后就会养成骄奢淫逸、轻浮狂妄的恶习,小则毁掉自己的一生,大则误国误民啊。”这件事对戚继光的影响很大,使他自幼便在心中树立起一个信念:人活着是不能够爱慕虚荣的。

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戚继光茁壮成长着。在他十五六岁时,武艺已经相当了得,他刀法娴熟、箭术高超,并且力气惊人,能够百步穿杨,单臂能举起沉重的石锁,还经常和当地一些武林中的杰出人物切磋武艺,渐渐地他的武艺在当地已经无人能敌了。在练武的同时,戚继光还熟读四书五经和古代兵书,听父亲讲述古代著名将领的故事,研习古代的一些著名战例,从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为以后建立功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夏天,戚继光已经十六岁了,已经古稀之年的戚景通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积劳成疾,身患重病,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命戚继光进京办理袭职的手续。临行之前,病榻上的戚景通紧紧拉住儿子的手,满含热泪,凝视着儿子那略显稚气而又果敢坚毅的脸庞,久久不能说出一句话来,他预感到这也许是自己和儿子能够见到的最后一面,以后整个家族的重担与希望就要落在这个尚未成熟的儿子肩上了。最后他说:“孩子,我们戚家世代为将,你袭职以后,也是国家的军人,记住要报效祖国,要对得起国家和自己的祖宗。你去吧,一路小心啊!”戚继光也流下了眼泪,他只是使劲地点点头,说:“您安心养病吧,您的话我都记住了,办完事儿我很快会回来的!”说罢,便拿起母亲早已收拾好的行囊,恋恋不舍地踏上了进京的路。

年轻的戚继光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匆匆离别,竟是他和父亲的生离死别。他一路奋马扬鞭,风尘仆仆,一路上的风景名胜和京城的似锦繁华并没有使他留恋,他只是匆匆地去兵部办完了手续,便急急地踏上了返乡的路程。离家越来越近了,但一种不祥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熟人们见了他也只是匆匆地打个招呼便离开了,“难道父亲……”戚继光想,他马上赶回家里。看到家里的白布挽幛和弟妹身上的重孝,戚继光顿时明白了,自己最敬爱的父亲已经离他而去了,他觉得头顶的太阳似乎变成了黑色,周围的一切都在旋转,他步履蹒跚地走到父亲的棺材前,痛哭起来。

父亲走了,永远地离开了他。父亲戎马一生,没有留给他们丰厚的遗产,只有他们居住的一所老屋、一把川扇和一张卧床而已,可是父亲廉洁自律、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和对他们的严格教育却使戚继光和他的弟弟妹妹受益终生。

这一年,年仅十几岁的戚继光成为大明王朝的登州卫指挥佥事,父亲的离开也使他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既要照顾已经年迈的母亲,又要教育尚在幼年的弟弟妹妹。第二年,戚继光娶了妻子王氏,二人共同承担了整个家庭的生活压力,很快成熟起来的戚继光渐渐懂得了去思考家事、国事和天下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年轻的戚继光正式分管本卫所属的屯田事务。

在这一段时间里,戚继光过着平静的生活,除了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以外,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练习武艺,并认真系统深入地研习了古代的各种兵法书籍。年轻的戚继光渴望能够有一天像古代的英雄们一样,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不朽的功勋,成就一番伟业。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戚继光得到命令,率领本卫的士卒远戍蓟门(今北京市东北),他将要第一次带领部队走上战场。得到了命令后,他首先安排了家中的事务,给弟弟戚继美娶了妻子,而后满怀对未来的期望,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在戍北的日子里,戚继光还参加了武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武举人。嘉靖十九年(1550年)秋,正当戚继光以武举人的身份在北京参加会试的时候,北方蒙古族首领俺答汗率领十几万大军南下,攻占了长城沿线的许多地方,对北京构成很大的威胁,朝廷紧急调集各地的兵马火速支援北京,在京应试的武举们也参加了战斗。在这次战斗中,由于戚继光表现突出,被任命为总旗牌,督防九门。这次战斗不但增加了他的实战经验,而且让他对国家面临的处境和军队的状况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同时,戚继光的突出表现也给朝廷和军队的高级将领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渐渐成熟的戚继光终于走上历史早已为他搭建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