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远交近攻:范雎
2872300000002

第2章 历史背景

(一)战国形势

春秋时期,五霸相继,各自称雄。自从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天下形成齐、魏、赵、秦、韩、楚、燕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人们把这七个大国叫“七雄”。七雄的地理方位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秦在西,齐在东,韩、魏居中。

战国初年,魏国首先成为最强盛的国家。这主要归功于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经过变法,促进了魏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为基础的强大的武装力量。因此从公元前413年起,魏文侯便不断向秦国进攻,到公元前408年,就全部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秦人被迫退守洛水。同时,又派大将乐羊领兵越过赵国进攻中山国,最终在公元前406年灭掉了中山国。在取得西方和北方的胜利之后,魏文侯又率领韩赵联军向东方发展,公元前404年,魏赵韩联军一直攻入齐国的长城,大败齐军,声威大震。在魏武侯时期,又开始向南发展,经过几次战争,取得了郑、宋、楚三国间的大块土地。公元前391年,魏赵韩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魏国便占有了大梁及其外围襄陵。公元前371年,魏国又攻取了楚的鲁阳。从此在黄河以南占有了广大的土地,为后来迁都大梁奠定了基础。魏惠王时期,为了巩固霸业,采取了多项措施:迁都大梁,加强了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并且保证了国都的安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开凿运河,修筑黄河长堤,不仅使生产有所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对外团结韩赵,公元前361年,魏惠王把原来攻占的赵国榆次、阳邑交还赵国,以求得和赵国和好,同年,魏惠王和韩昭侯在巫沙相会,几年后,迫使韩国和魏国结盟;同时,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后又扩建,对秦国采取防御措施。因而使得霸业得到巩固。

为了对付魏国,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和齐威王、宋桓侯在平陆相会,齐赵结成了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对于齐赵的联合,魏国显然是不能忍受的,因此,魏国起兵伐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公元前353年,魏国攻破赵都邯郸。而当邯郸告急的时候,齐威王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面对强大的魏国,孙膑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没有正面和魏国冲突,利用魏国大兵出动、国都空虚的机会,趁机袭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兵自救。齐军则在桂陵设下埋伏,阻击魏军,魏军大败。一场失败并没有阻止魏国继续称霸的步伐。而此时的齐国,还不是魏国的对手,因此只能从侧面打击魏国。在公元前352年,魏国联合韩国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请楚将景舍出来向魏求和。

僻在西陲的秦国由于实行了商鞅变法,国力大盛,于是乘魏国用全力在东方和齐赵争斗之机,向魏进攻。公元前354年,秦国攻取了魏国的河西重镇少梁。两年后,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魏的旧都安邑。面对秦军的进攻,魏国显然不愿意两面受敌,于是在公元前351年把邯郸归还赵国,与赵国在漳水结盟,以便集中力量对付西边的秦国。公元前350年,魏军大举反攻,不但收复了原有的失地,而且围攻秦国的定阳,秦廷大震,秦孝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经过商鞅的活动,秦魏讲和息兵。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泽之会,十二诸侯参会,会后一同朝见了周天子,使得魏国的霸业得到了确认。

就在魏国沉浸在称霸的喜悦之中时,却传来了些许不和谐的声音,因为害怕继续强大的魏国会给自己带来威胁,韩国没有参加逢泽之会,并且因此和抱有同样想法的齐国亲近起来。对于韩国的公然背叛,魏国当然不能容忍。公元前342年,魏惠王派大军攻韩,连败韩军,韩国不得已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朌、田忌、田婴为将,孙膑继续为军师,起兵攻魏救韩。魏惠王也派大将庞涓、太子申为将,带领十万大军迎战,两军一时陷入胶着状态,而这显然不是齐国所希望看到的,孙膑和庞涓本来是师出同门,彼此都很了解,而且庞涓还曾经设计陷害孙膑,险些要了孙膑的性命。庞涓自视甚高,根本没有把齐军和孙膑放在眼里。公元前341年,孙膑利用庞涓轻视齐军的弱点,以逐日减灶的计谋引诱魏军,并且在马陵设伏,包围了齐军,结果十万魏军被歼灭,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这是魏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惨败。而其他各国也趁魏国失败的机会,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齐国和宋国的军队围攻魏国的平阳,公元前340年,秦国商鞅用计擒魏公子卬,大破魏军。在这样的沉重打击下,魏国的实力由于损失惨重而大大削弱了,不仅丧失了霸主的地位,而且不得不向齐国屈膝,在这种局面下,齐国的地位迅速提升,代替魏国称霸。

(二)秦国局面

秦国由于地处西陲,一直没有受到中原诸侯的重视,一度被视为蛮夷,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直到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进行改革。他下令求贤,注意选拔人才。而此时,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通过景监得见秦孝公,以“强国之术”说服了孝公,大规模推行了两次变法,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这对旧贵族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于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来说,则是个鼓励;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促进封建性的小农经济的发展;统一度量衡等。经过变法改革,使得原本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马陵之战后,由于魏国国力被削弱,出现了秦、齐两大强国东西对峙的形势。这时各大国陆续称王,作为缓冲地带的小国大量消失,大国领土相邻,于是彼此之间的冲突就更加剧烈了。秦、齐两大国展开了争取弱国、孤立敌国的斗争,而魏、赵、韩等国,也分成了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派,从而展开了“合纵连横”的活动。

所谓的合纵连横,从地域上讲,就是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相连为纵;东连齐,西连秦,东西相连为横。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的意思,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起初,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合纵是六国合力抵抗秦国,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结果,经过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苏秦的合纵攻秦,战国时代的形势逐渐朝着对秦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使得秦国国力更加强大,慢慢走向了统一。

进入战国中期,随着合纵连横活动的不断进行,齐、楚、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为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创造了条件。而此时秦国国君虽是秦昭王,但实际却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专权。而穰侯、华阳君,都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昭王的舅父;泾阳君、高陵君是昭王的亲弟弟,穰侯为相,其余三人换着统兵,各有封邑,因为都受宣太后的宠爱,家财比国库还要富有。而魏冉为了扩大自己在陶(今山东定陶)的封地,强令秦军越过韩魏远攻齐国的刚(山东宁阳东北)、寿(山东东平西南),在此情形下,范雎开始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