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皇后楷模:长孙皇后
2873300000004

第4章 德冠后宫明大义(1)

贞观之魂长孙氏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借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称帝。十三天后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这应验了卜卦人说她“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的预言。

当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没有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她首先做的就是细心照顾太上皇李渊,长孙皇后十分清楚玄武门之变给这位太上皇带来了多大的打击,他最看重的三个儿子互相残杀,这种事情无论是哪个父亲也接受不了。长孙皇后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李渊,每日早晚必去请安,陪老皇上说些话,逗老皇上开心。而且她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起居生活,比普通人家的儿媳更周全更孝顺。对于后宫的一众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和蔼,如果有哪个妃子宫人生了病,她即会派人送药过去,有时候还亲自前去看望抚慰。正是这些温馨感人的细节,终使得“下怀其仁”,原本冰冷的后宫呈现出一派祥和温馨的景象。

长孙氏之所以如此快地进入了皇后这个新角色,可能同她与李世民共历玄武门之变有关。她对于自幼厮守的丈夫身份的改变,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她比李世民身边任何一个女人都更早更快地意识到,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丈夫,而是一位皇帝,天下人的皇帝。虽然李世民作为一个丈夫,对长孙皇后的爱是极其浓烈的,但是饱读史书的她仍然不忘时时警醒自己,要以历朝皇后及外戚宠极而衰的悲惨事实做教训。年仅26岁的长孙氏知道,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妻子,而且是皇后,是太子的生母,是天下女人德行的榜样。

也许长孙皇后身份的改变让她的人生理想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她不再在乎男女之间卿卿我我的小爱,她渴望尽全力帮助李世民治理天下,渴望长孙家能够善始善终,渴望在丹青史书上留下千古美名。因此富有远见的长孙皇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劝其兄长无忌辞却高官厚禄。

历朝历代的皇后妃子,哪一个不是在登上皇后妃子的位置之后,便百般讨好皇帝,把娘家亲属举荐给皇上,恳请皇上封个一官半职,而长孙皇后做的这第一件事,却着实让太宗李世民吃了一惊。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自幼交好,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统一天下,长孙无忌一直紧紧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也立下了不少功劳,是唐太宗李世民推心置腹的忠臣良佐。在玄武门之变和高祖“禅位”这两件事上,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臣。在政变之前,太子和齐王咄咄逼人,长孙无忌态度坚决,竭诚劝谏李世民反抗;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帮助,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你们若是不能好好保护他,就是对我不忠。”因此,李世民刚一入主东宫,便封无忌太子左庶子;一即帝位,长孙无忌便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太宗李世民想封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即宰相之职,他将这个打算告诉了长孙皇后,本以为皇后会为自己的哥哥高兴。没想到长孙皇后闻讯后立即推辞说:“妾位居后宫之首,全家已经是尊贵至极,实在不愿意让兄弟子侄再位居显要。历史上弄权误国的例子太多了。汉高祖死后吕产、吕禄专权;汉昭帝时,上官桀、上官安专权;汉宣帝时,霍山、霍禹专权,他们最后都因为谋反篡位而被杀,不仅累及子孙,而且祸国殃民,实可为后人的切骨之诫。希望皇上明鉴。”听完这番话,太宗皇帝虽然不以为然,但却对自己的结发妻子长孙氏越发的敬重,熟悉历史的李世民当然知道长孙皇后的这番见识有多么深刻。但是唐太宗太了解太信任长孙无忌了,重用长孙无忌,并不是因为他是自己妻子的兄弟。所以太宗摇摇头,恳切地说:“皇后的心我是明白的。不过,我重用长孙无忌是出于公心,并非由于他是皇亲国戚的缘故而是为社稷着想。我选择官吏,完全是看一个人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再近的亲戚我也不会任用;有才华的人,哪怕是仇人,只要能改过,我也会重用。长孙无忌当得起宰相,请皇后不必过虑。”

随后唐太宗果然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吏部尚书、右仆射,实为唐朝第一权臣。长孙皇后知道李世民性格刚硬,再次苦劝也无意义,于是只好把长孙无忌叫到宫里来,直言相劝,细述原委。长孙无忌也是谨慎之人,同意了妹妹的意见,决定向唐太宗辞去宰相之职,太宗当时并未同意。

可是事情的发展却正如长孙皇后所料。长孙无忌任右仆射没有多久,就有人向太宗上书,说这位国舅爷权势太盛,恐对皇权不利。当然,贤明的李世民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反而将这封奏章拿给无忌过目,并公示群臣,表示自己绝对信任长孙无忌。

但这件事情却足以惊出长孙无忌一身冷汗,也引起了长孙皇后更深的忧虑。

于是,长孙兄妹轮番苦求李世民,希望能辞去宰相一职。李世民无奈,不得不在一年后改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一个位高而没有实权的官职,但是长孙皇后却仍然对外戚位列三公而心中忐忑,恳请舅舅高士廉再次向太宗请辞。

唐太宗知道后,为了排解妻子的忧虑,只好发了这样一道诏书给长孙无忌:“黄帝得力牧,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为五伯长;朕得公,遂定天下。公其无让!”此后,长孙皇后和其兄才停止进谏。

长孙皇后曾在她的《女则》中写道:“历观前古,邦家丧败之由,多基于子弟召祸,子弟之乱,必始于宫闱不正。”她十分明白,外戚专权往往会导致政权变易或者外戚灭亡。长孙皇后坚持让长孙无忌辞官的用意也在于此,她要以西汉外戚吕氏和霍光灭族的历史教训做戒,尽量不让外戚参与朝政,竭力保全长孙家族。她在临终之际还请求太宗不要让长孙家族执掌权要,对太宗说:“妾身家的宗族,因为我嫁给了皇上而富贵起来,他们能做官并不是靠品德才行,所以很容易惹祸及身。请皇上为了我家族长远考虑,切勿让后人担当重职要务,就让他们以外戚的身份做官就好,这就是对他们的恩惠了。千万不要让他们担任要职。”

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用意就是希望唐太宗能借鉴历史,接受刘邦死后诸吕专权和汉武帝死后霍光专政的教训,防止外戚专权而危及李唐子孙的天下。她曾著书批驳汉明德马后道:“不能抑退外亲,使当朝贵盛,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防其末流也!”她作为李家的媳妇,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李唐的天下能长盛不衰。

皇后的地位和权力仅在天子之下,对于一个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再进一步影响和控制皇帝,其权力之大可想而知。历史上有许多后妃弄权误国,影响朝政,甚至断送江山。长孙皇后每次读书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扼腕叹息,为那些不明大义、弄权误国的女子悲哀。这些女人爱权势,最后的结果均是不得善终,不仅族人受尽牵连,而且往往连带着天下百姓遭殃。所以长孙皇后对外戚专权深恶痛绝。可是没过多久,长孙家的人就参与到了谋反的事情中,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在长孙皇后年幼时曾迫害她和哥哥的长孙安业。

虽然长孙安业对待年幼的长孙氏不好,可当长孙氏成为皇后之后,并未报复过他。而且唐太宗还念在他是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兄弟,让长孙安业一直稳稳地当到了监门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