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知人善任:狄仁杰
2878500000002

第2章 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狄仁杰出生于官宦家庭,祖父狄孝续,为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是一位很有修为的读书人,他经常告诫狄仁杰要谨言慎行,修养德行,这样才能为国为民效力。由于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狄仁杰从小就很熟悉为官之道,加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他以后的作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狄仁杰从小就胸怀大志,寄心于天下苍生。他的父亲狄知逊有一次问他长大了想做什么,也就是看他有什么志向,他的父亲本是无心问问,却没想到狄仁杰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好宰相。”狄知逊听了,哈哈大笑说:“小小年纪竟然口出狂言。”作为父亲,狄知逊以为这是小孩子的玩笑之言,并未当真,但是下面的回答却改变了父亲的想法。狄仁杰的回答是:“那我就当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听完之后,他父亲感到很奇怪,因为从宰相到医生差距很大。这孩子变得这样离谱不知是怎么想的,于是他就问狄仁杰这么想的原因。狄仁杰听了以后对他的父亲说:“因为只有良医和良相最能够帮助天下的苍生,救民于苦难之中。”他父亲听了十分高兴,他真的没有想到儿子小小年纪竟然能有如此宽厚的胸怀和壮志,这真是很难得。狄仁杰的父亲给他请来了当地很有名的老师,来培养他的德行与学问。《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狄仁杰从小就谨慎修行。因此他能够致力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并且有能力为国效力。可以说,他忠贞的爱国思想与敏锐的用人眼光,成就了他的人生和事业。他知人善任的睿智源于那寄心于天下的胸怀,所谓“英雄出少年”并非没有道理。

狄仁杰为童生之时,十分酷爱读书。一次,县吏的门客被人杀害,这一事情影响十分严重。于是,官府派人四处去调查此事。当官吏到狄仁杰学习之处调查情况时,所有的童生都很关心这件事,全部去看,只有狄仁杰一个人端坐在椅子上,认真地读书。当看到狄仁杰如此态度,县吏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责备他不恭敬执事,狄仁杰却回答说:“我正忙着同书中的圣贤交谈,哪有时间去理会这件事情?”官吏也没有办法,只好讪讪地离去了。狄仁杰学习十分刻苦,常常早起晚睡,为了让自己能够早起学习,他特意订做了一个圆形的枕头,这样就很容易醒,一旦醒来他就看书。虽然这种学习方式在今天看来可能太过了,也许过于疲劳不利于记忆,但是能够看出狄仁杰是一个刻苦之人。他为了能够有能力为天下苍生服务,不惜劳苦,这种精神的确可嘉。

由于狄仁杰读书用功,因此顺利地通过了明经考试,被外放到汴州当了判佐的小官(这个官职相当于副市长的秘书),由此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他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他天生有种发现人才的睿智,在小小的汴州受他提拔的不下百人。而且他懂得如何使这些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林子衡因被诬陷而入狱,调查案子时狄仁杰查出了冤情,使其免于一死,并且发现他身手不凡,于是上报上级长官,让其入伍,后来在契丹来犯时,他屡立战功。

狄仁杰为人才德兼备,同时也不喜欢阿谀奉承,做事一向秉公执法,丝毫无徇私之情,这也使他受到了小人的嫉妒。在一次公事中,他被人诬陷盗取公款,被押入大牢。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次入狱使狄仁杰因祸得福。因为办理此案的阎立本在受理讯问时,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还给了狄仁杰以清白,而且他还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物。因为当时很多人出来为狄仁杰作证,并且告诉阎立本狄仁杰是一个仁德之人,而且政绩卓越等等。这些事实让阎立本感到惊讶,他说:“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称他为“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用遗落在河中之明珠与海中遗失之宝来比喻人才被埋没,用来形容得到狄仁杰这样的人才的喜悦。如此高的评价,可见阎立本对狄仁杰是十分赏识的,于是他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当时狄仁杰在公堂之上对阎立本所说的话,深深打动了阎立本,他说:“大丈夫应当仰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尽力为国效力,死而无憾。”阎立本从中感受到了他心系天下的志向,和那颗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而且品格是如此的刚毅,让他很受震撼,他相信多年之后这位青年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他的确很有慧眼,发现了这颗璀璨的明珠。让他能够发出光芒,照亮天下。这也许是一种君子之间的默契吧。总之经历了这段小插曲,狄仁杰的从政之路更加稳定了。

出任并州都督府法曹之时,狄仁杰已经离开家乡数年之久,因为工作忙碌,所以一直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双亲,因此他很挂念父母,常常托人给父母捎信报平安,并且表达自己不能在身边尽孝的遗憾,狄仁杰的仆人常常看到狄仁杰深夜时向家乡的方向跪拜。还有一次他同官差办案,抵达太行山,在攀登太行山的时候,他们一行人有些累了,于是在山腰中歇息。狄仁杰望见太行山巅暮霭重重,心中便升起对家乡的眷顾之情,他想起了小时候常常与父亲一起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爬山。记得有一次,同父亲爬山爬了一半时他就不想爬了,因为太累了,他就对父亲说自己的脚崴了,但是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贤君名叫舜,舜的为人十分诚实,从来不说谎,因为说谎多了就会失信于人,别人就不相信他了,失去了别人的信任是很可怕的,这可不是仁人君子之所为啊!听了父亲这样一席话,狄仁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告诉了父亲事实,父亲笑了,说:“累了就歇一会,不用说谎掩饰啊,自己累了不丢人,丢人的是找借口掩饰自己没有这个能力。”狄仁杰点点头,从此他也记住了这句话,要踏踏实实地做人。想着想着,狄仁杰的眼角有些湿润了,他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向东南方望去,只见一片白云孤单地停在半山腰上,这让他更加想念父母,同行人看到他很伤感,于是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你们看那白云之下就是我的家乡啊,我的父母就在那下面住。我已经多年没有看到他们了,不能在他们身边尽孝。真是愧对他们啊!”狄仁杰望着天上的白云,他真的很想念父母,可是自古忠孝两难全。他只能将思乡之情寄托于这片白云,让白云带去他的思念,以慰父母的念儿之心。他望着白云久久不能离去,直到白云散开他才离开。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对他的孝心十分赞赏。后来,人们常用的“白云亲舍”“白云行处”“白云思亲”“白云孤飞”的典故就来源于此。

狄仁杰为人很厚道,同狄仁杰一起工作的参军郑崇质奉命要到离家很远的荒凉之地去办事,需要很久才能回来。但是郑崇质有一个年迈的母亲,并且病重多年,需要儿子在身边照料。丢下久病的老母亲远走他乡,这让郑崇质很为难,也很难过,他常常叹气不知该如何是好。狄仁杰十分同情他,就去找主管的官员蔺仁基,他说:“郑崇质的母亲常年生病,如今更离不开他,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何况是一位已到风烛残年、体弱多病的母亲,我们怎能忍心让她担忧呢?而且郑崇质因此也会分心,这如何能把工作做好呢?我愿意替他出使,请您派我去吧。”蔺仁基听了很感动,当时他因为一些误会与司马李孝廉关系很僵,两人原本是朋友,现在却都以看对方的笑话为乐。当他看到年轻的狄仁杰如此仗义,于是也想起了曾经与李孝廉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想到两人共同患难的经历,想到李孝廉在自己贫困之时,给予自己的帮助,他感到很难受。如今狄仁杰的宽厚让他感到惭愧,于是他鼓起勇气找到了李孝廉,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他说与仁杰相比,我们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李孝廉听了也非常感动,于是两人和好如初。从此以后,他们逢人就说狄仁杰如何体恤他人,为了别人能够出使荒凉之处。夸狄仁杰说:“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

从他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狄仁杰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具备了一个好官必备的素质——忠、孝、友、悌、礼、义、廉、耻。阎立本的称赞真的很贴切,他的确是“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