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知人善任:狄仁杰
2878500000004

第4章 爱民如子——狄青天

狄仁杰是一个处处为民着想的好官,他存心为民,把百姓的利益看成是定国安邦之本。狄仁杰曾经官迁度支郎中,一次,高宗皇帝准备巡幸汾阳宫,任命狄仁杰为知顿使,让其先行一步,负责布置皇帝一行人中途的食宿之所。皇帝此行要经过并州境地的妒女祠,当地有一个传说,如果有女人穿着华丽的衣裳从妒女祠前面的道上经过的话,就会招致风雷之变。因为皇帝一行人中,穿华丽衣裳的女子有很多,为了避免亵渎所谓的神灵,并州长史李冲玄打算修一条新的驰道,准备征发数万人。这次另开御道的工程十分巨大,而且时间很紧,浪费的民力物力将会不计其数。狄仁杰对李冲玄说:“天子之行,一路之上有千万人马,天上的风伯来为天子清除灰尘,雨师来为他洒扫道路,区区的妒女如何能够不避开呢?”于是便将此事作罢,让皇帝一行人仍从原路走。这一举措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并州百姓称其为“狄青天”。唐高宗听说此事后,不由得赞叹说:“真大丈夫矣!”狄仁杰真的很有魄力,又有处理问题的智慧,他存心为民,处事得当,不迷信妒女,并且还给帝王戴了一顶高帽子,即便是帝王对妒女有所忌讳,也会因他那句话而作罢,“一个受天神敬仰的天子怎会惧怕区区妒女的加害”。这也是狄仁杰的过人之处。

狄仁杰最有作为的时期是在武则天执政期间,这一时期他的经历非常惊险,但是也更加表现出了他的非凡与伟大。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的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因此民族关系非常复杂。在到任之前他便找来当地的人了解情况,并接受了一位部下的建议,使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因此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当时御史郭翰巡察陇右时,称赞狄仁杰的百姓站满了街头,那阵势让郭御史为之动容。于是,郭翰返朝后便上书武则天向其举荐狄仁杰,狄仁杰因此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出任江南巡抚使。任职后,当地的百姓向狄仁杰说明了当时吴、楚多淫祠的弊俗。狄仁杰听后便奏请焚毁祠庙一千七百余所,仅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这个举措使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在实行焚毁时,狄仁杰在当地选了几位有德才的人,本来需要耗时半年的工程,仅四个月就完成了。可见其办事效率之高。因为狄仁杰爱护百姓,善于处理各种政事,因此宁州的百姓为狄仁杰立碑,来歌颂他的功德。

垂拱四年(688年),因不满武则天当政,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造反,当时的豫州刺史越王李贞也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因为此事被株连的人达到上千人,在监的有六七百人,籍没者多达五千人。狄仁杰深知他们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事情败露后又要承受反叛的罪名,这些人真的是很冤枉。因此,狄仁杰秘密上书武则天说:“陛下,我写此书是为了请您能够对被逼在越王军中服役的百姓网开一面,我不能公开地说这些,因为我怕别人说我为叛逆者求情,但是如果我不说,又会使您爱护百姓之名受损,这个奏呈我也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因为这些人当时也是被逼着帮着越王的,并非本意,如今因此事受到牵连,陛下应该怜悯他们,不要再给他们定罪了。”武则天是何等人,她之所以派狄仁杰处理此事也是有深意的,因为武则天当政已使朝野之中有很大矛盾,她也想缓和一下,不能树敌太多。于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免了他们的死罪,将他们流放,这样一来就安抚了百姓。当这些百姓流放到宁州的时候,宁州的百姓迎接并慰劳他们,并且自豪地告诉他们:“是我们的狄公救了你们的命啊,你们知道吗?”于是两州的百姓在纪念狄仁杰的功德碑前痛哭,并且祭拜了三日,这些流放的百姓才离开。等他们到了流放的地方也为狄仁杰树碑来纪念他。这个动人的场面在史书上也有明确记载,可见狄仁杰仁德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当时,平定越王李贞叛乱的是宰相张光辅,他手下的将士仗着自己平定有功,在豫州之地大肆勒索,并向地方官索要财物,狄仁杰并不供给。他们便故意肇事扰乱当地治安,闹得当地民心惶惶。张光辅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战功,想要处死已降的叛兵和百姓,然后向朝廷报告说是在战场上杀死的,正直的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辅杀戮降卒,以邀战功的行径。他说:“从前使河南民心不安的,只有一个越王贞而已。如今一贞死而万贞生。”张光辅问狄仁杰此话是何意,狄仁杰说:“您统领三十万军马平定了越王之乱。然而您却放纵他们欺压百姓,让无罪之人惨遭杀戮,这不是一万个越王是什么?当时叛军以凶恶之势威胁他们,他们不得已才入敌营,并且也是屈从,当我们朝廷军队来的时候,有数万人前来归顺,并协助我们取得了胜利。而今却要将这些有功之人杀死,是何道理。这恐怕会怨声载道,上至云霄了,如果能够有上方宝剑压到你的脖子上,我就是死也无憾了。”狄仁杰这般义正辞严,让张光辅无言可对。但是他却怀恨在心,他回朝以后便上奏皇帝说狄仁杰对自己出言不逊,致使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珍珠的光亮是不会埋没的,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武则天已经知道了,并且渐渐地视其为亲信。终于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成为了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第一次短暂的宰相生涯。身居要职之后,狄仁杰更加谨慎德行,修身齐家。有一天,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之时,政绩很好,很有作为,你想知道都有谁说了你的坏话吗?”狄仁杰回答说:“陛下认为臣有过,臣一定努力改正,如果陛下知晓臣并无过失,那臣就应该庆幸了。臣如果不知道谁诋毁了我,会和他们相处得很好,所以臣还是不知道的好。”这般坦荡豁达的胸怀让武则天深为叹服。

武则天信奉佛教,因此大兴土木建造佛像和寺庙,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当时一些人利用佛教这一形式,危害国计民生。当时的皇亲贵戚竞相营造佛事,奏请度人出家为和尚,其中有不少弄虚作假的富裕人家的子弟,还有一些并不学佛的强壮男子也纷纷削发为僧,以逃避兵役。此风气影响甚大,不但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还使国家兵力匮乏。狄公看到这种情况后,用一个极其委婉的故事告诫武则天,他说:“在梁武帝时,有一位落难的书生,因为家道中落,便去投奔自己的姑妈。他姑妈家距离他家很远,又没有钱买脚力,他只能一路步行,他走了很长时间的山路,因为很累便想找个地方歇息一下,但是四周人烟荒芜,根本找不到休息之处。正在他十分焦急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古庙,于是他敲门进去。给他开门的是一个小和尚,他说了自己的遭遇,小和尚便禀告师父,这位老和尚便给他安排食宿让他在寺中住宿两日。书生对老和尚的帮助很感谢,临走时,他很虔诚地礼拜佛菩萨,然后恭恭敬敬地从身上摸出了两文钱,他告诉老和尚这是他的全部钱财,希望能布施给寺庙,希望师父不要嫌少,老和尚看到他的真心,于是很感动,亲自为他做回向。多年之后,这位落难书生时来运转在朝做了大官,他带领一队人马带着上千两的黄金来寺庙里布施,可是老和尚却让小和尚为他做回向。”武后听了很疑惑,便问狄仁杰原因。狄仁杰说:“这位书生也很奇怪,当日他仅有两文钱布施,而师父亲自给他做回向,而今带了千两黄金来布施,师父为何却让小师父给他做回向呢?老和尚说:‘当日公子倾尽所有布施佛菩萨,虽然仅有两文钱,但是却发自真心,我不亲自给您回向,无以报答您的真心,而今您虽然带了千两金但是您的真心没有当日真诚,所以让我的徒弟给你回向就好了。’听完老师父的话,这位书生感到很是信服。这个故事是说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二文钱比千金还要重要。因此说‘佛不在外,悟之于心’。因此,真正尊重佛法并非是让百姓负担加重,这也不是佛菩萨的本意啊,佛教重的是实质而非形式。陛下,如今很多人利用佛教的形式来欺骗百姓,这样于国于民都是祸患无穷的,希望陛下对于此歪风邪气进行严厉打击。以安定国家,抚慰百姓。”听完此言,武则天便采纳了他的意见,诏告全国审查僧徒,将那些不是真心修行而是逃避责任的富家子弟及精壮男子,驱逐出寺院,勒令他们还俗,使得这一风气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朝野上下欢呼万岁。“智者无仁”,但“仁者定慧”。狄仁杰能够爱民如子,体恤百姓,因此他有智慧和能力为万民请愿,看到狄仁杰如此爱民的存心,我们可以明了狄仁杰的确无愧于历代清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