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瓷器
2878900000007

第7章 中国著名瓷器(2)

元青花瓷的胎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烧成温度提高,变形率减少。元青花瓷器胎体厚重,造型饱满,所用青料分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有的青花瓷器上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青花瓷器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主题纹饰有植物、动物、人物、诗文等。植物有灵芝、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花叶、瓜、果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鱼等;人物有高士图、历史人物等;诗文比较少。

(九)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盖顶有一狮钮,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质细腻,通体绘青花釉里红纹饰。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先用氧化铜在瓷坯上画彩,然后涂透明釉,在1300℃的还原焰中烧成。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因此叫釉里红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十)元龙泉窑青釉褐彩连座梅瓶

此器现藏于中国深圳博物馆。高16.7厘米,口径3.5厘米。此器小口,短颈,丰肩,腹至底渐收,浅圈足。瓶座圆唇平折,束颈上有三个小孔,座身有三个花窗式镂空,座底有四个小足。瓶身与瓶座可以活动装卸。整体胎厚细密,涂青釉,釉色青中泛黄,釉面有冰裂纹,口沿与瓶身有若干等距离的褐色彩斑作装饰。这件连座梅瓶造型古朴,镂雕精细,釉色与褐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为元代龙泉窑的精品。

龙泉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这里烧制青瓷的窑址有五百多处,史称龙泉窑。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 与“弟窑”。 宋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哥窑”,弟弟建的窑称“弟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弟窑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红底足或露胎图形,能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被誉为民窑之巨擘。

哥窑瓷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乃天工造就,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情趣,因而人见人爱。

(十一)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此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状如小碗,薄如蝉翼,洁白细腻。杯上描绘的是秋天的乡居野景,两只蝴蝶在山石花草中翩翩飞舞。

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在明代成化年间发展成熟。斗彩瓷器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画出图案纹样的轮廓线,然后涂上透明釉入窑用1200℃—1300℃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然后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先用釉下青花为轮廓,再在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便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美争妍之态势,故称斗彩。

(十二)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此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33.2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24.1厘米。此器直口,短颈,丰肩,硕腹,圈足。通体以红、黄、绿及青花装饰。腹部绘莲池鱼藻纹,八尾红色鲤鱼姿态各异,活泼可爱,以莲荷、水草、浮萍为衬。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识。

此罐高大规整,胎体厚重,色彩艳丽,构图疏密有致,是明嘉靖官窑青花五彩瓷器中的珍品。

五彩是有别于斗彩的另一种彩绘瓷器,釉上五彩的彩色纹饰均在釉上,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经700℃—800℃炉火烧制而成,一般以红、黄、绿、紫、蓝五彩描绘。但每件器物根据纹饰设色的要求,不一定五彩皆备,有时只用红、绿、黄三色,也有用五种以上颜色的,只要色彩搭配得当,以精美为准,如“明嘉靖五彩云龙纹方罐”,通体纹饰仅用三种彩,以红、绿彩为主,黄彩作点缀,富有时代特色;又如清康熙五彩瓷器有的一件使用了红、绿、黄、蓝、赭、黑、金等七种色彩。

釉上五彩与斗彩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釉上五彩器没有青花轮廓线及青花纹饰。

(十三)清康熙青花小笔筒

此器高13.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8.8厘米。撇口,束腰,外撇圈足。底施一道薄白釉,有针眼状缩釉点。青花深浓泛灰。这个笔筒是康熙早期典型式样,笔筒周身绘图:一条苍龙腾空而起,昂首舞爪,张嘴吐舌,龙体扭成弓形,在大海上翻转,有吞吐八荒之势。连天巨浪劈打礁石,更加衬托出龙的凶悍和粗犷。图的背面有一条大鲤鱼跃出海面,口吐烟云。笔筒造型挺拔,画面宏大,错落有致,恰到好处。图中波涛、火焰云、鱼、龙等无不形象逼真,极富立体感,充满了皇家大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青花到了康熙年间,工艺更加精湛,精品迭出。

(十四)清雍正粉彩寿桃纹天球瓶

此器高39厘米。圆口,直颈,圆腹,假圈足。器型坚实敦厚,底色白中微微含青,晶莹滋润。通体装饰粉彩,几枝桃枝向四边伸张,枝上绘有九只寿桃,饱满有力,象征长寿。桃花盛开,蝴蝶飞翔。桃叶施绿彩,正反一浅一深,立体感极强。枝干施黑褐彩,有力地向上方和两边伸去,构成整个画面。用色典雅,虽重色但无突兀感。寿桃是黄色、橘黄、红色逐渐过渡形成的,质感强。绿叶呈开片状,能见蛤蜊光。底足露胎为黑褐色,足底书写青花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雍正粉彩高雅精致,是清朝粉彩中成就最高的。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是一种釉上彩绘后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器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笔轻轻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并可通过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以粉润柔和之感,故称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中国画的特征。

早在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经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相当精致;乾隆年间,粉彩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珠山八友留下了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技极其精深,画风十分新颖,被人称为神技。

20世纪50年代后,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清新、大方、健康特色的新作纷纷问世,琳琅满目,景德镇艺术瓷厂生产的福寿牌粉彩瓷曾荣获国家金奖。

(十五)乾隆珐琅彩御制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此器乃清宫旧藏,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6.5厘米,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造型小巧玲珑,端庄秀丽,颈部有卷草形双耳。此器是传世清代官窑珐琅彩瓷器之极品,为乾隆时期的代表作。由宫中造办处御画匠绘画,乾隆亲自参与设计烧制而成。这是乾隆皇帝特别烧制的赏玩器,上面有他的亲笔题诗“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瓶身腹部绘主题图案《花石锦鸡图》,寓意锦上添花。锦鸡立于树上,以粉红花卉、玲珑洞石相衬;另一面空白处墨彩题诗,与画面相得益彰。引首为朱文“佳丽”印,句尾为白文“翠辅”印,瓶底足内书双方栏“乾隆年制”四字蓝料彩款识。布局匀称,富丽多姿。

珐琅彩瓷器中,花鸟图案的等级最高;花鸟图案中,又以锦鸡和孔雀为极品。因为这两种鸟的羽毛色彩丰富艳丽,不但烧制难度大,而且观赏性也强。同样的珐琅彩瓷瓶在世界上尚未见到,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只类似的器物,但图案和形状都稍为逊色。

此瓶是景德镇官窑精选出最洁白最细腻之花瓶,送往宫中后,由御画匠加绘珐琅彩饰。瓷胎精亮,花石锦鸡图色彩绚丽,堪称极品。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加入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化后,倾入水中急速冷却,形成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后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若以瓷器为胎,则称为瓷胎珐琅。

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十六)清乾隆朝各色釉彩大瓶

此器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此器敞口,束颈,颈下渐广,瓜棱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为贴金彩夔形耳。全瓶从上到下共分16段釉彩。各种彩釉间以金彩圈线隔开。此瓶从上到下依次运用了色地珐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耳饰)、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冬青釉、祭蓝描金、开光绘粉彩、仿官釉、绿釉、珊瑚红釉、仿汝釉、紫金釉等15种施釉方法,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烧造工艺繁复至极,无法复制。口部饰金彩、紫地粉彩、绿地粉彩各一周。颈部饰仿哥釉、青花、松石绿釉各一周。肩部饰窑变釉、斗彩。腹上部饰粉青。腹部饰12个霁蓝地描金开光,里面彩绘吉祥图,其中六幅为花卉、蝙蝠、蟠螭、如意、万字带等组成的寓意“福寿万代”的图案,另六幅为“三阳开泰”“丹凤朝阳”“太平有象”“吉庆有余”以及楼阁山水、博古图等。腹下及足部依次饰哥釉、青花、绿地粉彩、红地描金、仿官釉、霁蓝釉描金等。底部豆绿地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瓶身纹饰繁复多样,有缠枝花卉、缠枝莲纹、团花、回纹、蕉叶纹、勾菊纹等。

此瓶集历代多种工艺和技术于一器,众多的釉彩配方及烧成温度都不相同,需按釉下、釉上及高温、低温的不同要求,多次反复入窑烧制,工艺极其复杂。如此多样的釉彩、纹饰安排得错落有致,浓淡相间,主从协调,井然有序,实属不易。

此瓶造型雄浑,纹饰繁缛,色彩绚丽,巧夺天工,堪称研究中国古代瓷器的活化石。

此瓶的烧制为集大成之作,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因而有“中华瓷王”的美誉,也有称其为“瓷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