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颜真卿与颜体
2879100000007

第7章 颜体简述(2)

贵族化的书风影响了唐初书坛。颜真卿学习二王书法而又不为所困,在艺术上有所突破。他以圆转厚重的笔法改变了传统的方折劲巧的用笔,形成了一种浑厚遒劲,丰润奇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在字体结构上,也改变了那种左紧右舒的纤秀形式,代之以平整端庄、四面方整的间架结构,显得豁达大度,气势不凡。唐朝欧阳询的《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均左倾,王派书字形稍放纵,以表现潇洒之风姿。而颜真卿的书法,彻底改变了字体右肩耸起的欹侧结构,基本用端平的笔画即横平竖直、左右对称,字字皆从正面取势,具有正大端庄的气度。这种从正面取势的方法,运用到楷书中,是对传统的欹侧结构的巨大突破和创新。颜字结构方整,外密中疏。特别是左右两边的竖包括竖钩、横折钩粗重外弓,向心回抱,略呈弧度,富有弹力感,拐弯的折笔,刚健如铁铸。

其楷书结构特征为宽博从容的间架,外拓丰满的格局。首先,颜真卿除忠实于汉字方正形体的庄重特色外,还夸张地以“全充满”态势欲将更多的空间摄入颜楷的结体中,不惜冒险“小字展之为大”,从而从整体结构上营建出神圣的、有威慑力的“丰满”形态样式——著名的外拓风格特征;其次,在内部结构上,横、纵向用笔多呈均匀的空间切割方式,以呈现中和协调的意味;再次,为了避免因“丰满”过度而肥腻的恶相,颜真卿极其巧妙地施以横细竖粗的搭配关系,既不妨碍书体目标形态的实现,又增加了血脉通达、节奏有序的审美的视觉效果。

颜真卿传世楷书碑刻中期作品《臧怀恪碑》,已显示出颜字独有的一些特点:每个字撑满方格,结字平稳,不再是上紧下松的欹侧形态,笔画趋向圆劲,力感是紧敛的,沉着的。晚期作品《颜勤礼碑》结构端庄宽舒,上密下疏,外密中疏。笔意雄迈伟劲,笔力遒厚,以朴实无华的手法变现字之神韵。统观全碑,充溢着一种恢弘的气势、苍茫的笔力、豪迈的风骨、壮重严峻的态势。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晚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碑制作精细,旋刻四面,与他早年和中年的书作相比,结体与《东方朔画赞碑》相类似。端严朴拙,庄重笃实,用笔雄重,劲节直气。此碑的书法突出体现了颜体丰润宽博、端庄雄健的特点。他吸收了篆书平正方劲的结构,一扫晋人那种左紧右舒的欹侧神态,增强了“雄”的一面,用较为端正的笔画,左右基本对称,字字都以正面的形象示人,因而具有庄重正大的气度。颜氏家庙碑工整而不板滞,肥厚而不拥挤,其书法凝聚着书家深厚的功力和广博的阅历,展示出一代大家坚毅豁达的性格、超人的气质和精湛的艺术成就。

颜书结构位置变化突出,改变了正常的牝牡关系。一般来说,字的结构,牝牡所占的位置,与笔画多少成正比。笔画多的占得宽,少的占得窄。而唐人书法的特点,上下相配的字,并不相等。或偏上,或偏下,因人而异。欧阳询的字,多偏上,上多大于下,观之若茂树之垂荫。而颜真卿的书法,由于横画多偏于与它交接、穿插的笔画的上段,又由于字的下半段的笔画伸得长,撑得开,形成了上密下疏的特点,下多大于上。这是颜字在牝牡关系上与众不同之处。

颜书的结体特点概括为,一是正面示人,字形端庄;二是左右对称,纵横开张;三是雄伟博大,壮美拙重;四是横若弦紧,竖若弓曲,蕴含着一种内在的能力,形成一种相互牵引、相互环抱、富有立体感的圆紧浑厚的结构整体。正如《唐人书评》所云: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

(三)颜体的墨法

墨法向来为书法家所重视,墨法中的枯润浓浅知白守黑,是很重要的。书法作品中的墨韵表现在于浓淡枯润相兼,笔酣墨饱、墨色浓时也可出现枯燥之笔,枯燥中见丰润,浓中有枯。而唐代墨法用得最出色的就应当首推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用的几乎都是重墨堆积法。一是笔中含墨多而又浓,易使笔画写得厚重浑朴;二是用笔凌空直落,不求锋藏而锋自然藏于点画中;三是因墨浓重易堆积,加上在运笔的过程中,颜楷与汉隶也有相同点,时用荡笔(即“屋漏痕”),墨自然会向笔画的边缘线渗透,笔画的轮廓线自然会出现波动枯毛的现象,使笔画显得古拙老辣。

在墨法上,颜书运墨苍劲圆润兼用,与王羲之书法不论正草一概追求高华秀润不同,行草更兼有渴笔,能表达质朴而豪迈的气概。颜体用墨丝法精良,神采焕发。太浓则有滞重之感,太淡则有稀薄之感。笔实则墨沉,笔轻则墨浮。腴润枯涩兼备,风韵潇洒。王书不论楷书和行书,多半追求华贵典雅,圆润秀媚。而颜书用墨,枯润兼具,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特别是行、草更间有渴笔,墨色多变,起伏跌宕,浓淡相宜,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从而使书法的艺术形象更加绚烂多姿,给人以苍劲、豪迈之感,更能表现作者的激越之情。行、草中间尤有大量的渴笔,这是魏晋以来一种新的创造。

如《祭侄文稿》中,颜真卿直接用浓焦墨,通篇墨韵的浓枯交替。文稿开头,颜真卿用笔蘸饱墨后一气写了三十多个字,第一行所书较浓,到第二行浓枯相杂,第三行由浓枯到枯淡,尤其后五字纯为枯笔飞白,至第三行末“蒲州”二字又重蘸了一次墨,故“蒲州”二字极浓。第四行仍然偏浓润,第五行由浓润渐变枯淡,从中间的“以”字始渴笔出现,并很快枯润相杂,第六行又以枯笔居多。蘸墨估计不下四五次,墨色浓中有淡,重里有轻,尤其用笔的大起大落,轻重笔画对比强烈,造成墨韵的变幻莫测,层次也较多,与开头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从整幅作品看,苍润兼施,墨韵呈现出浓润枯淡多层次的变化,尤其大量浓墨湿笔与众多渴笔飞白的巨大反差,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和谐,对立中又有统一,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

(四)颜体的章法

写字如同作诗为文,要讲立意谋篇,从中能看出作者精意之所在。这就是所谓章法。章法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书法的章法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叫布白。布白的妙处在于它的变化万端。颜体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表现出一种气势,而不是疏宕取秀逸之感。

在章法布局上,王派书法字小而行宽,具有宽舒静穆之感,犹如一首情深谊长的抒情小调;颜体楷书却与此相反,颜书的行与行、字与字之间大都比较紧密,大小参差,且不论大字小字都写得开阔雄壮,行距缩小,全篇布局具有充实茂密之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恢弘气势,浑然一体,密不可拆,像一组雄壮高亢的交响曲。

其章法是凭借基本方正、大小相仿而又变化丰富的字形来取得统一的整体效果。方正字形的上下连缀和左右映衬,营造出一种充沛而庄重的气势,使单字的结构显得异常宽博开阔。这种充实饱满的章法布局是依靠其强劲厚重的笔画、宽博开阔的结构来支撑的,它压缩了字距行间的空白,使其减少到最低的限度,而用浓重的墨色占据整个空间,颜书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比较紧密,大小字兼有,且不论大小字都写得沉着雄浑。因此,整个布局显得充实茂密,气势开阔,纵横飞动。颜体书法横直有绪,参差错落,富有音乐的韵律感。颜书顾盼有情,筋脉相连,形成全篇贯通的艺术效果。充分显示出颜体的力量美和气势美。正如米芾所说,颜真卿书法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颜书显示出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妙无声而有韵律的和谐,无色而有绘画的神采,异趣横生,令人称奇。

从《多宝塔碑》等典型作品可看出,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其书法骨体筋健,又不缺少厚实之感;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因为在写《多宝塔碑》的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所以“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而《祭侄文稿》是不经意写的,故更能自然而充分地体现颜体书法的特点。如在章法上,虽是在急促感伤中完成,但仍然没有失掉严谨大度的特点,但布白疏朗,虽有几处涂改,但并未影响全篇的雅致特点,反而显得自然多姿。

颜体的艺术风范犹存,世代学习颜体不衰,颜体的影响自唐代延续,历经宋、元、明、清,影响了几乎所有的后代书家。颜体书法艺术就如同艺海中的一盏明灯,永远照耀着后辈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