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东欧现代名著导读
2884300000037

第37章 《铁灯》

〔保加利亚〕塔列夫

《铁灯》是保加利亚作家塔列夫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其长篇三部曲中一部,另两部是《普列斯巴的钟》和《伊林节》,三部曲曾获得1960年的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铁灯》写于1952年,其故事梗概如下:

青年农民斯托扬·格拉乌舍夫因为打死地主的一只狗而逃出去谋生,在普列斯巴城,被好心的祖孙二人收留,苏尔塔娜和斯托扬的相爱受到教会的责难,但是,他还是走到了一起,并生了5个孩子。

彭科夫是个富有民族气节的棉花商人,因爱国和办事公道而深得人心,被选为教会理事。他倡议新建一座教堂,人们为此络绎不绝地捐献钱财。然而土耳其当局却百般刁难,希腊教会又突然怀着鬼胎派来了新的副主教,他一来就把新建教堂等一切事情抓在手里。时间不断消逝,普列斯巴人送给苏丹关于新建教堂的请愿书如石沉大海,敢于斗争的彭科夫亲赴君士坦丁堡,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带回苏丹准许新建教堂的敕令。

斯托扬的小儿子拉扎利品学兼优,新副主教竭力引诱他去希腊求学,企图把他变为希腊人的忠实奴仆。公开敌视新副主教的彭科夫及时揭穿了这一阴谋,使其未能得逞。彭科夫的行为触怒了新副主教和民族败类、鸦片商人涅姆图尔,他们采用种种手段诬陷打击他,使他终于死去。

当普列斯巴人准备新建教堂时,城里出现一个游方僧,他为给斯拉夫基督教徒募款修建教堂和修道院而来,人们纷纷解囊相助。斯托扬慷慨捐了3个金币,并邀他到家过夜。

晚上,斯托扬一家围坐在铁灯旁,细心倾听僧人讲述民族独立和教会独立的道理,他的话像烈火似的烧灼着拉扎利的心,如清泉一般滋润着这一家人的心灵。

彼得节前夕,市民们兴高采烈集合起来,为新教堂举行奠基仪式,县长却命令士兵驱散群众,不准动工,市民们只好再次向君士坦丁堡递交请愿书。

年复一年地过去,拉扎利成了全城最有学问的人,他拒绝做教会的文牍员,深深为祖国被奴役的命运而忧虑,决心把人民带到一条宽阔的道路上去。一天,他趁人们作祈祷之机,发表了激烈的演说,在他的鼓动下,市民们不顾当局阻挠,开工兴建教堂。后来,拉扎利又组织一个青年团体,建立人民教育阅览室,青年们常常在这里聚众演讲,在他们的带动下,市民们对公共事业愈来愈感兴趣,开始对异族统治和希腊教会的束缚提出种种质问。

涅姆图尔的独生女儿妮雅长得眉清目秀,她和拉扎利彼此相爱,苏尔塔娜也力图成全他们。但拉扎利因与她的父亲势不两立,不顾内心的矛盾,几度拒绝了涅姆图尔选他做女婿的愿望。

后来,拉扎利带领群众大闹教会,要求改组由希腊副主教和涅姆图尔控制的理事会。不久,他和另外几个青年被选为理事,着手整顿学校和教堂,为此,当局将拉扎利拘留两天。

1864年复活节期间,青年们在拉扎利带领下,挨家挨户走访,鼓动人民起来抵制用希腊语做祷告,人民的不满情绪更加高涨,大有巨流涤荡堤堰之势。圣乔治节这一天,教堂里拥挤不堪,当神父用希腊语唱歌时,立即响起了“我们不愿意用希腊语”的怒吼声,人们一面叫喊,一面挥舞拳头。新副主教吓得魂不附体,逃之夭夭,土耳其当局再次逮捕了拉扎利,并封闭了新教堂。但普列斯巴人不畏缩,不屈服,强烈要求释放拉扎利和开放新教堂。

拉扎利被释放后,遭到涅姆图尔的暗枪袭击,终因邻居的帮忙而幸免于难。由于拉扎利的受伤,激起群众的愤怒,新副主教被赶走,涅姆图尔因为店铺被毁,导致的破产打击而在惊吓中死去。终于君士坦丁堡准许普列斯巴人开放新教堂,当天拉扎列和妮雅在新教堂举行了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