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言艺术全书2
2884400000023

第23章 语言的力量(4)

富兰克林为克服自己口才不好的缺点,他往往把所有意见都用非常谦逊的口吻表述出来,从来不说一句容易引起他人反感的武断之言。对别人的意见都予以相当的尊重,就算觉得存在不对的地方,也会用温和的间接方法来指出。与此同时,倘若自己犯了错误,一旦发觉,就马上坦白承认。他知道自己没有能言善辩的口才,不可以和别人在唇舌上一决雌雄,就只有用这种“态度上的柔”来做补救。此时,沉默也往往非常有效。可是沉默并不是呆若木鸡,闭口不言。你可以不时微笑着和人打个招呼、向别人点个头或是投去友好的目光,这样都能给人以庄重、尊严之感,也不会失去自己的体面,更能够吸引人。

2欲取先予。交际的成功与否并非体现在其语言形式上,而在于能否赢得更多的人的理解与信任,所以,口才好并不是交际成功的唯一法则。许多口才并不好的人都了解这一点,常常采用“欲取心,先予助”的方法来赢得交际中的成功。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人。然而,他的部下并不全是温顺听从主人的类型,反而各有各的脾气,刘邦自己也并不善于“以言动人”。但是,大家却全奇妙地聚在他的身边,就算情势再差,也无人会背叛他。什么原因?刘邦某次与群臣共同饮酒时,自己突然这么问:“为什么我可以得天下,你们明白吗?”众臣回答:“陛下您到手的东西从不独享,而与大家分享。”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刘邦得以聚才安邦的秘诀就是“善施、助人”。

可是,受惠太多也会令人感到不安,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现代社会交际中,用“欲取先予”的方法时,应当留心维护对方的自尊。一方面,帮助他人时,要本着不求回报的态度,让受惠者先安心,让他认识到施助本身显示出了对受惠者的敬重;另一方面,有意让对方给予自己易于做到而且代价不高的帮助,以此提高对方的尊严。

3以德取信。交际学提出,人的品德是十分重要的交际素质。品德高尚的人有强大的影响力,唇枪舌剑者也难以匹敌。往往言行不一的人,其演讲水平越高,人们就会越反感。其实,人在交际的过程之中,常常会听其言、审其行、考其德,“口蜜腹剑”的人最让人讨厌。因此,口才不好者要弃“言”而养“德”,用品德取信于人。平日里交往应豁达大度,胸怀广阔,有容人之量,不能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这样不必有“舌战群儒”之才,也一样可以打动人心。

有这么个故事:在战国时期,有天晚上楚庄王大宴群臣,正逢风吹烛熄。在黑暗之中,有个人乘机拽了庄王爱妾的衣袖,爱妾许姬摘下了那人的帽缨,禀告庄王请求掌灯追查。庄王却说:“此乃酒后狂态,不足怪。”还让大家都摘下帽缨来。很快,楚国受到吴国的大举进犯,一名叫唐狡的将军冲锋陷阵,奋战杀敌,立下了很大的战功。庄王问他为何如此勇敢?唐狡回答:“臣乃殿上绝缨者也。”庄王不追究臣下的小过,故而赢得了臣下的效命之心,最终获得大益。这颇可令口才不好之人借鉴。

4以行补讷。孔子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观点正好为口才不佳的人怎样进行交际指出了一条明路。现代社会之中,人都羡慕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可更欣赏崇拜实干派。因此,口才不佳者多做实事更得人心。

某公司有个职工,一向不善言辞,说话总是直来直去,一开始得罪过很多人。可他办事一个赛仨,又颇能助人为乐,谁家电视机坏了,水管漏了,他全抽出时间帮助修理。谁家有事,他都愿意奔波张罗,因此谁家有事都乐意找他帮忙。最后,他在单位中人际关系最好,大家都乐意和他来往,原本被他得罪的人也原谅他了。

由此可见,口才不佳的人只需有交际的信心与勇气,有自己取长补短的方式,就肯定能取得交际成功。自然,若是再下工夫练一副好口才出来,那定然能在交际之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答非所问的学问

“你工资多少?”

“你今年几岁?”

在谈话过程之中,难免会遇见有的人问某些你不想要回答的问题或说起你不想继续的话题,这时你就要适时地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回避谈话。下面仅举几种常见情况,为大家提供一些解决的办法。

(1)面对吹捧者

虽说恭维话说多些没坏处,可说太多或是说的太过就易于落人吹捧的俗套。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交谈者,决不能没完没了地吹捧他人。倘若陷入到别人的吹捧之中了,那么你应该礼貌地对自己稍加评论随后转换话题,除非你真的很受用他夸张的过分的吹捧。

(2)遇到不熟悉的词语

在谈话之中借用其他语言来点缀,不免有些做作的意味,除非你总是说这种语言,或是你要说的词在中文之中并无绝对对等的或翻译出来的词,或是这个外来词已然广为流传。

倘若其他人说出明显的外来语,你如果听不懂或是不熟悉,就不要过于注意它,除非你的确很感兴趣,想弄清楚是什么意思,那么可以停下谈话问一下。

(3)面对年龄的问题

外国人之间,年龄属于个人隐私一类的问题,很少有人对别人说起。我们的周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说出自己的年龄。然而,经常有人问起这个,若是自己遇到了要怎么办呢?

你可以随便说:“足够大了!”您还能告知他一个大概的时间段,比如早过了21岁了,或是说出一个你喜欢的数字,接着说“正在保持”。

(4)面对侮辱

倘若在你的面前有人在诋毁某个人、团体或是一个国家,你要说些什么呢?

你可以诚恳地对他说,他的言论令人生厌,你不想再听类似的话了,之后走开。或是你可以对他说“我们别谈这个了”,随后转入另一个话题。每次参与一个有关道德、种族或者其他诋毁个人的交谈时,无论那些评论属于真正的诋毁还是在开玩笑,你都等于是在锻炼自己的忍耐力。

巧应奚落

社交场合之中,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风度翩翩,说话彬彬有礼,有的尔雅温文,讲话娓娓道来;可是也会遇到红人,他们总有意无意地奚落你,抢白你,甚至辱骂你!这时我们要反唇相讥吗?那势必引起一轮唇枪舌剑的争吵,严重的可能会大打出手,不只于事无补,也损害你个人良好的形象。

最好的办法还是用语言来筑起一道防卫的堤防,随机应变,利用自身的智慧,来化被动为主动,让尴尬的境遇不复存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以视来者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应对办法。如果判断来者不善,心怀恶意,恶意挑衅,更要稳住情绪,有理、有力、有节,既非常礼貌又可巧妙地回敬对手,寸土不让,“原物”奉还。

曾任英国首相的威尔森在竞选时,刚演说一半,忽然台下有个捣乱者高声地打断他:“垃圾!狗屎!”他的意思显然是让威尔森“别胡说八道了”。可是威尔森并不理会他的本意,只报以容忍的笑容,安抚道:“别急,这位先生,我马上就会谈到您所提出的脏乱问题。”捣乱分子一下哑口无言。

若是有人冲你横眉竖眼,恶语中伤地骂你说:“这个人真是两面三刀,专门告我的状,你想踩着我的肩膀往上爬,没门!”若是你心中无愧,其实完全不用大发雷霆,反倒不妨解嘲地反诘一句:“哦!真的?我倒要洗耳恭听了。”然后诱使对方说下去,直至对方找不出什么言辞了,再“鸣金收兵”。这种情况之下,你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方式笑迎攻击者,比暴跳如雷、大动肝火效果还要好。倘若对方盛气凌人,来势汹汹,指责辱骂了你,可你确信自己真理在手,则可以保持藐视的眼光、冷肃的笑容,由着他尽情发泄个够,不用理会。有时沉默的蔑视,更是力胜千钧,能抵得上千言万语。

应当知道,让别人哑然的办法并不是在言语声调上压倒对方,在人多的场合中,往往沉默更易争取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你过于刻薄,引发一轮争斗,也就失去意义了。例如,某次演讲中,台下有个人说:“你说的笑话我听不懂。”演讲者知道他来者不善,马上当众尖酸地顶了回去:“你难道是长颈鹿?长颈鹿才有可能在星期一浸湿了脚,星期六才有感觉呢!”这样反唇相讥,讲的人虽然痛快了,却有可能会失去听众。因此,一个人要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善于自我约束。由于烦躁出现失礼,兴奋造成忘形,都是有失修养。

倘若有人用十分唐突的言辞让你受到伤害,或者令你难堪,你也要含蓄应对,或是采取拐弯抹角、装聋作哑、闪烁其词的方法,或是采取转移视线、顺水推舟、答非所问的手段,谈些与其问话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用委婉曲折的手法来反驳对手,能够收到奇特的功效。

你如果被提拔到某个领导岗位,有人揶揄你说:“这回你可算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了啊?”你听了后不用拘谨,可以一笑而过:“是这样啊?你算得这么准?”用不卑不亢的应酬方式,马上使对方语塞。反之,如果你过于计较,说出一堆的道理,倒显得过于认真,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果有人用半真半假的口气问:“听说你得了一大笔奖金,‘发财’了吧?”你可以就实避虚地答:“你也想?咱们来一块干。”话里带点阳刚锐气,别人就想再问,也不好意思了。

有时,可能会遇到较为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如果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来回答,常常会化险为夷。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转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令尴尬的局面消失于谈笑之中。

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练出一身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夫,好比学会了“少林拳”,只能用它搭筑防卫之堤,切不能主动出击、开口伤人。防卫还应当注意懂礼貌,无论是采取“软”的办法,委婉反驳,还是采取“硬”办法,原话驳斥,都应做到有理有节。

用心观察减少无心之言

曾经有个浙江人,来北方当了官,他夫人也是个南方人。某一天,夫人让女仆去洗衣服,她对女仆说:“洗完了,挂外面晾晾。”“晾晾”这两个字南方人读成“浪浪”,可是“浪浪”在北方不是好听词。女仆一听,有点不开心,夫人问明原因之后随口笑骂一句:“堂客!”堂客一次在江苏、浙江等省,是骂人话,可女仆听了,连忙说:“夫人,可不敢当。”夫人就又问她原因,才了解到在湖北等省份,堂客竟然是尊敬女人的意味。

这只是个笑话,却能够证明方言意义存在差别。例如称呼别人的小男孩,叫小弟弟,肯定不错吧?然而在太仓人听起来,就觉得你在骂他;例如见到老年男子,称呼老先生,肯定不错吧?然而在江苏嘉定人听起来,以为你在侮辱他。安徽人把朋友的母亲称为老太婆表示尊敬她;可是江浙人把朋友的母亲叫做老太婆,简直就是骂她了。又比如,在我国华南等省叫女子做姑娘,是尊敬的表示,华北诸省却不然,那里姑娘就是妓女的代称。各地的风俗各异,说话的忌讳就有不同。和人交往,一定要留心他的避讳话,稍不留神,无心之言就会惹人不快。

有位女孩告知她的同事,说对方有口臭,闻着就像死鱼味。那个同事立刻脸涨得通红,自此对她敬而远之,态度十分冷淡。可这女孩子还在那里抗议:“我就仅仅开玩笑而已!”

生活中经常会由于这些无心的话,而伤了人得罪人而不自知。一个人为人处世,仇人越少越好,若是由于自己的无心之语而多树敌人,也更加不值得了。

忠告的艺术

能把自己真实地感受告知对方的人是个真诚的人。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对方,为对方着想,才会给他以忠告,同时也可以得到对方对自己的忠告。忠告,对帮助他人与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欢迎忠告,更要给人作出忠告。

然而,为何有的时候我们给人忠告却总换来不满?或是有些朋友明明怀着真诚友好之心来忠告我们,可是听起来却那么不顺耳,无法接受呢?

原因就在于普通人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就算心里有理性的认识,却依然易受反感情绪的困扰,不易听进忠言。

比如,有个在外游荡后觉得后悔,暗自决定回家学习的中学生刚走进大门,母亲就急不可耐地给儿子忠告:“你又到哪儿疯去了?还不赶紧复习数学,看你以后考不考得上大学!”

“嘁,考大学,考大学,我就不相信不上大学我都混不出个人样!”

由于逆反心理,儿子一气之下,又跨出家门了,母亲的一片苦心也就白费了。由此可见,只有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愿望还不够,忠告也是有技巧的,不然就可能收到相反效果。若是我们注重忠告的三要素,那么你的忠告就易于为人接受,忠言也能变的顺耳了。

(1)表达真诚

归根结底,忠告是为对方着想,这是个根本出发点。所以,要使对方明白你出于一番好意,就一定要把你的真诚和友好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不能够疏忽大意,草率随便。另外,讲话的态度必须要诚恳谦和,用语不可以太激烈,可也不用太委婉,不然对方就会觉得你在教训他,或是觉得你这人假惺惺的。

(2)适时适地

选取恰当的时间与地点,是忠告的又一个要素。

比如,部下虽然尽了最大努力可是事情依旧没有办好,这时最好暂时不要向他们提忠告。倘若你马上不合时宜地说“要是不怎样就不会这么糟了”一类的话,就算你指出的是问题的要害也很在理,部下心中却会生出“你没有看到我已经拼死命了吗”的反感情绪,效果肯定不会好。

反之,若是这会儿你说几句“辛苦了”“你尽了最大的努力”“这件事确实挺难办”等的安慰之语,随后再同部下一块分析失败原因,这样部下就会欣然采纳你的建议。

除此而外,提出忠告的场合也很重要。从原则上讲,在提起忠告时,最好是一对一的,避开其他人,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向对方提忠告。因为如果那么做,对方很可能受自尊心的驱使而生出抵触情绪。

(3)就事论事

提出忠告的第三个要素,是要就事论事,不能够用事与事、人与人相比的方式来提忠告。由于这时的比较,常常是拿他人的长处来比对方的短处,很容易就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比如,有个母亲这样忠告自己的儿子:“我说小明呀,你看人家隔壁的小强多讲礼貌,多乖!你跟小强同年生,你还要比他大上两个月,怎么不好好地向人家学习,当个好孩子呢!”再比如,“你看看人家铃木太太天天都是整整齐齐的,你老是那么不修边幅,就不能去学学人家的好地方吗?”

“嘁,整天都是小强这也好那也好哪都好,干脆让他给你当儿子得了!”儿子的自尊受到了严重伤害,母亲忠告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的。

总而言之,提出忠告之时只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才可以达到效果。

插话的学问

日常生活之中,对于“插话”,恐怕人们感受最深的就要数打电话了。你在这头喋喋不休地说,而电话那头对方却沉默不语,说过几分钟之后,不知你感想如何?想象两人在面对面交谈,对方在说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后,听者依旧一言不发,光是看着对方,场面的尴尬就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希望在听他人说话时,能适时做出反应,附和几句“没错”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可令说者清楚你在听,又令他觉得你尊重他,他也就愿意接着说下去,进而对你产生很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