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言艺术全书2
2884400000005

第5章 对答如流,幽默机智(1)

幽默的铺垫与科学的推理是完全相反的,科学推理要求从事实出发,推导出具有真理性的结论。而幽默却是为了制造反差,故意诱导心理的预期。铺垫做得好,就能收到欲擒故纵的幽默之功,使听众在一方面的期望落空的同时,出人意料地在另一方面得以落实。

说话前的铺垫

写文章是很讲究铺垫的,在重要人物出场之前,要一步步地进行渲染、烘托,等到人物登台亮相的时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们平时讲话也是如此,为使别人更快地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要事先向对方“吹吹风”,先灌输某一局部观点,等到对方已经完全承认了、接受了,再进一步讲述更全面的观点,直到最后“图穷匕首见”,而这时对方已经接受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再也不会表示反对了。

幽默者也常常使用这种方法,在刚开始的时候先不动声色地讲述某些事情和观点,给大家造成一种心理预期,最后再突然揭示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谜底,使人恍然大悟。

与我们平时的谈话、写文章所不同的是,幽默的铺垫往往和结局之间有较大的反差,能给人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效果,使人充分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1铺垫要平稳,要不动声色

幽默者都是很机智的,在幽默的开始阶段,常常会给别人一种错误的诱导,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先以相反的面目出现,以便与后面所揭示的谜底形成反差。

事先所做的铺垫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本来是为了给大家带来出其不意的笑声,却偏偏要装得一本正经,用平稳的语气,不动声色地讲出来。

听众们丝毫不会料到随后将有一场捧腹的大笑等着他们,幽默者只是像闲聊、拉家常一样说着身边的一些琐事,等到最终结局揭晓的时候,大家才会醒悟过来,原来一切都是幽默者在暗中操纵、有意诱导。

在幽默的开始阶段,故意制造平淡的效果,越是接近常理,越是不被人察觉,就越能达到平稳铺垫的目的,为后面的精华部分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小乔去看电影,正遇见了老汪。小乔问:“你怎么一个人来?没与太太一起来呢?”

老汪说:“唉,别提了,她已经过世了。”

小乔很是吃惊,没想到老汪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有兴致来看电影,就同情地说:“真是太不幸了,我还不知道。你应该与朋友们一起来呀,一个人闷在心里,是会很难受的。”

老汪说:“朋友们都去参加我太太的葬礼去了,我只好一个人来了。”

老汪所揭示的谜底与开始的铺垫恰成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格格不入的深刻印象,幽默感特别强。

在进行铺垫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不动声色,铺平垫稳。老汪刚开始的表现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不动声色,使大家料不到他竟藏着天大的哀痛。这种外在表现的平稳,恰恰与最终所揭示的谜底极不谐调,才使我们产生了幽默的感受。

清末,有一个贪色的县官,一心想讨个称心如意的老婆。媒人上门问他要娶什么样的老婆,他说:“我要的是:樱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穿,四门不出少闲言。”

媒人笑道:“巧啦,俺村上就有这么一个女子。”当下商订了娶亲的日子。

迎亲那天,花轿一到,县官急不可待地上前揭开了新娘的花盖头,一看傻了眼,原来是一墩穿着花衣裳的泥胎女菩萨。他不禁大怒:“媒人,你为何捉弄本官?”

媒人笑道:“请看,她不是‘樱桃小口杏核眼,月牙眉毛天仙脸,不讲吃喝不讲穿,四门不出少闲言’吗?”

这个幽默故事的开始部分是很平淡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说媒事件,如果不看到结局,我们是绝不会发出幽默的大笑的。但千万不要忽视这样的开头,要知道,如果缺乏了这样的铺垫,结局的高潮就不会让我们体验得这么深刻,幽默的感受也不会这么强烈。

在铺垫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根有据,无可争议,令人信服。如果听众对某处有了怀疑,就会使结局的高潮大打折扣,因此一定要把其中的漏洞完全弥补,把听众的疑问完全打消,不露出一丁点马脚,才是铺垫的上乘功夫。

有一位顾客正在饭店里熟睡,却被店主叫醒了,顾客很生气,因为现在时间还早,他是特意要求店主在七点半钟叫醒他的。

店主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不好意思,旅客们都要吃早点了。”

顾客嚷道:“可我不想吃,难道我不能再睡一会儿吗?”

店主说:“不能,因为你正睡在我店唯一的一张桌布上。”

这个幽默的开始部分仍旧是十分平淡的,是在旅馆里经常会遇到的一件小事,但等店主道明原委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幽默感就突兀而起了。

做好铺垫是幽默成功的基础,如果缺少了这些不动声色的铺垫,后面再精彩的妙语也都成了无源之水了。

2结局要出奇制胜,成为幽默的高潮

如果仅仅只是平淡的铺垫,那么这些语言就会显得非常普通,不具有反差与错位,难以给我们带来幽默感受。

幽默的结局必然是异峰突起,出奇制胜,与开始的平淡形成强烈的对比,成为幽默的高潮部分,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欧·亨利的小说就常常采取这种方法,比如在《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那个流浪汉为了过冬,想方设法地想犯罪,以便被投入监狱,但却无法如愿,谁料就在他决心改悔的关头,他却出人意料地被警察抓获,送入了监狱。

这样的结局与开始的铺垫形成了很强的对比,成为整个故事的高潮,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使人久久难忘。

有这样一个故事。舞会上,迈克没有舞伴,独自坐着,这时一个漂亮的姑娘向他走来,他的心怦怦狂跳起来。

“你要跳舞吗?”姑娘很有礼貌地问道。

“是的。”迈克激动得站了起来。

“好极了,”姑娘说,“我终于可以有椅子坐了!”

姑娘的问话是铺垫,使我们误以为她将邀请迈克跳舞,但结局却出人意料,与开始的铺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达到了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

有一次,一个三流的歌唱家到一个城市去参加演唱会,他高歌一曲后,台下掌声雷动,齐声高呼“再来一遍。”

歌唱家非常激动,认为自己的表演非常成功,于是又唱了一遍。谁知台下又是掌声雷动,齐声高呼“再来一遍。”接着他又唱了第三遍,第四遍……

台下照样掌声雷动,齐声高呼“再来一遍”,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不得不问道:“你们到底让我唱几遍才满意?”

“到唱准为止。”台下的观众齐声喊道。

开始的铺垫给我们一个错觉,认为观众是在欣赏这位歌唱家的表演,谁知结局却异峰突起,揭示了完全相反的事实,幽默的感受就会强烈地出现了。

幽默的高潮部分越出奇、越超出常理、与开始部分的铺垫反差越大,所造成的幽默效果就越强烈。

有一家大公司非常看重职员的仪表,他们要求所有男职员一律不得留长头发,否则就不予留用。

这天,公司招聘了一批富有才干的大学毕业生,人事部主任与经理一起去给新职员们讲公司的章程。

由于新职员们大都留着长发,人事部主任觉得很不好开口,他思索了好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他对新职员们说:“我们公司对头发的长短一向是持豁达态度的,大家尽可放心。”

听了此话,那些原先对此颇有抵触情绪的新职员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人事部主任接着说:“我们的要求是,头发的长短应该保持在我与经理之间。”

人事部主任留着很短的寸头,于是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经理头上。只见经理把头上的帽子摘了下来,露出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光头。

结局的高潮是幽默的精华部分,只有出奇制胜,才能打破开始部分给大家造成的平淡印象,给大家一个突如其来的幽默冲击,让笑声骤然爆发。

3铺垫的平稳表现在一两个方面即可

铺垫做得好,就能收到欲擒故纵的幽默之功,使听众在一方面的期望落空的同时,出人意料地在另一方面得以落实。

幽默的铺垫与科学的推理是完全相反的,科学推理要求从具体的事实出发,推导出具有真理性的结论。而幽默却是为了制造反差,故意诱导心理的预期。

幽默的铺垫也是要有事实根据的,要想使别人完全信服,就必须尽可能地接近常理,做到尽可能的平稳,但这种平稳又是不完善的,它并不要求在事物的所有方面都无懈可击,而只要做到在一两个方面合乎事实就行。

也就是说,幽默铺垫的平稳是片面的,只要在某些方面站得住脚,能使听众不产生疑问就可以了。

我们常说:“歪理十八条,而真理只有一条。”幽默所表达的是歪理,因此它会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只要在个别地方能讲通,就足以让我们把幽默进行到底了。

有一个县官带了一群随从,到一户农民家里去,这个农民不得不杀三头羊来招待他们。

吃完饭,县官问农民:“你家是靠什么来生活的?”

“回大人,我家世代放羊为生。”农民回答道。

“放羊时,如果一只狼来了,你们怎么办呢?”县官又问。

“我们欢迎它,大人。”农民说道。

“欢迎它?”县官十分奇怪。

“是的,大人,”农民说,“因为一只狼来了,只要一只小羊羔就可以了,而你来了却要用我的3只肥羊。”

这则幽默故事的铺垫是很讲究的,开始部分是一个常见的生活场面,但却为结局的高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力地讽刺了比狼还残酷的贪官。

论证贪官给百姓所造成的恶果也许需要数十条理由,但在幽默里仅仅一条就够了。狼只吃一只羊,而县官却吃3只,仅此一点,就实现了铺垫的平稳,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有一个诗人,拿了一首诗请一个著名评论家来欣赏。

“你看,我的诗可以得几分?”诗人问道。

“十分。”评论家说。

“十分?”诗人惊喜万分。

“是的,字九分,诗一分。”评论家说。

这个铺垫也是很精彩的,似乎评论家很欣赏这首诗,等到结局出来,我们才知道恰恰相反,幽默的效果就很强烈地呈现出来了。这里铺垫的平稳同样是片面的,仅在一点上相通,即“字九分,诗一分”,加起来是“十分”。

一个老兵把一个新入伍的小伙子接进军营,说:“欢迎你,孩子,现在,你就到家了。”

话刚说完,那个小伙子就坐在地上抽起烟来。

老兵问:“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小伙子说:“你刚才不是说,我已经到家了吗?”

老兵说:“是啊,现在你去伙房,帮助你母亲洗碗去吧!”

自在地抽烟,到伙房洗碗,都是建立在“到家”这个前提上的。在这一点有了相通之处,这个幽默就做好了铺垫。

不求绝对的平稳,不求在任何方面都无懈可击,只要在一两个方面达到令人信服的程度,取得片面平稳的效果,就足以创造出令人捧腹的幽默了。

有了开始的平淡,再有了结局的突兀,幽默的效果才能触目惊心,使大家在巨大的反差与错位面前,深深叹服幽默者的机智与智慧。

设置幽默悬念

设置悬念,是侦探小说常用的手法之一。正因为有了悬念,才使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使我们越读越爱读。

如果我们在平时说话中也适当地运用一些悬念,不但能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而且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所谓设置悬念,是指幽默者在说话的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听众的好奇心。听众的心理一旦被幽默者设置的悬念调动起来,就会一致地向着某个特定的方向去考虑,以为会出现一种自己猜想出来的结果,而幽默者最后所说出的结果,往往与听众的心理期望相去甚远,极大的反差,便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让听众在恍然大悟中,感慨幽默者设置悬念的高明。

有一个手风琴手对他的朋友说:“手风琴曾经救过我的命。”

“怎么回事?”朋友十分不解。

“有一天,我在阳台上拉手风琴,我的邻居对我喊道:‘如果你再拉那个破琴,我就砍断你的脖子!”

“后来呢?”朋友又问。

“后来我就不拉了。”

手风琴手对他的朋友说:“我的手风琴曾经救过我的命。”朋友听了一定非常奇怪,以为会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所以迫不及待地询问结果,而手风琴手所说出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朋友的意料之外。

听了这样的答案,朋友可能一时还无法理解,放弃了拉琴,怎么会是手风琴救了他的命呢?但细细想来,却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让人听了不禁哑然失笑,被他的幽默感深深折服。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我们平时的谈话中,只要悬念设置得巧妙,就能造成很强烈的幽默效果,让听众捧腹大笑,感叹讲话者的说话技巧。

1设置悬念,关键在一个“巧”字

幽默者要能利用语言技巧,恰到好处地、巧妙地设置悬念,这是需要幽默者细心琢磨和推敲的。悬念设置得越巧妙,越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听众,让听众对这种悬念产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听幽默者讲下去。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买到一幅漂亮的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幅画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审美效果,放在客厅好呢,还是放在卧室好?放在客厅,又放在客厅的什么位置好呢?运用到幽默当中,这就要求幽默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根据实际情况和特定的听众,巧妙地设置好有针对性的悬念。

在一场战斗中,一个军官看见一个士兵因害怕向后跑去,军官便拦住这个士兵责问道:“看见敌人过来,你怎么往后跑呢?”

这个士兵如果如实回答,定会遭到严厉的军法处置,但这个士兵是一个机智灵敏、言辞幽默的人,他便巧妙地接上长官的问话,恰如其分地设置了一个悬念。

军官不是说他逃跑吗?他便巧妙地抓住了“跑”字,随机应变地回答道:“报告长官,我是在追击敌人。”

军官一听,心里便产生了极大的疑问,明摆着是向后逃跑,怎么会是追击敌人呢?军官叫道:“你就是这样追击敌人的?”

士兵的回答更是让军官感到意外:“是的,长官,要知道地球是圆的,我打算到敌人背后去打击他们。”

听了士兵的回答,军官捧腹大笑,不得不为士兵的幽默感所折服,试想一下,这时军官还会处罚这个胆小,却机智幽默的士兵吗?悬念设置的巧妙,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有效地改变了士兵的险恶处境。

我们在办事说话时,只有预先设置一个巧妙的悬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听众的兴趣。如果悬念与当前的事实出入很大,显得很是奇特,就会给听众极强的心理诱惑。当听众急切地得到结果,发现悬念和结果的对照落差很大,就好像从平地突然落到深山沟一样,便会造成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碰撞出极强烈的幽默火花。

2故弄玄虚,令人惊叹

幽默有一个规律,它总是让你领悟到与自己原来心理期待不同的东西,笑声总是在心理期待结果和实际谜底的极大落差中产生的,设置悬念,恰恰能做到这一点。请看这样一个故事:

迈克买了一条鱼,放在厨房里,他家的佣人趁迈克不在家,就偷偷地做着吃了。

迈克回来,发现鱼不见了,就问佣人:“你看见我买的那条鱼了吗?”

“没有,”佣人说,“也许让猫偷吃了吧。”

迈克庆幸地说:“幸亏不是被人吃了,太好了。”

“先生,为什么这样说?”佣人奇怪地问道。

“因为,那是一条有毒的鱼呀!”迈克故作轻松地说。

佣人顿时大吃一惊:“迈克先生,你赶快送我去医院吧!”

“为什么呢?”

“先生,对不起,我刚才是骗你的,其实是我偷偷做着吃了。”佣人说。

“不要紧,我刚才也是骗你的,其实那条鱼没有毒。我只不过想听你讲实话而已。”迈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