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2884500000008

第8章 走上发明之路(1)

每一个人都会开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要求他的朋友应具备哪些美德与良好品格,但却很少有人愿照着自己的清单去培养自己的品德。

——爱迪生

(一)

1867年秋,在离开家乡4年后,爱迪生返回家乡休伦港看望父母。可这次回家很不幸,因为地方当局借口军用,强迫爱迪生一家迁离瓦尔华斯住宅。父亲塞穆尔和母亲南希只好连夜将各种杂物搬到一个友人家中,并暂时留居下来,另外又在郊外建筑新的住所。

失去舒适的旧住所和地方当局的粗暴态度,让母亲南希的精神受到了很大刺激。即使久别的小儿子回来,也丝毫没有让她振作起来。

爱迪生在家住了几个月,看到休伦的情况不如往昔,便决定继续外出找事情做。他写信给波士顿的亚当斯,托他帮忙谋求一个职业。亚当斯便将爱迪生的信交给了西方联合电报公司的经理米利肯。

米利肯看到爱迪生印刷体一般的书法,赞赏地说:

“他平时抄写电报时也能写得这样整齐吗?如果能的话,那就叫他来,我现在就准备雇用他。”

1868年3月,爱迪生在接到亚当斯的信后,决定动身去波士顿。

一周后,爱迪生才出现在亚当斯的面前。

虽然是多年不见,但由于是老朋友,所以彼此也用不着说什么客套话。

“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亚当斯迫不及待地问爱迪生。

“老实告诉你吧,因为我没有路费。后来我同铁路公司交涉,弄了一张乘车证才上了车。倒霉的是,途中还遇到了大风雪,列车被困了几天,所以就耽搁了。”爱迪生无奈地回答。

“既然到了波士顿,我们就赶快出发吧。”亚当斯性急地说。

“去哪里?”

“到西南联合公司,那是你将要服务的公司。”亚当斯说。

爱迪生跟着亚当斯来到米利肯经理这里,米利肯一眼就看中了爱迪生。见面还不到5分钟,米利肯就让爱迪生马上过来上班。

爱迪生真是一位天才。他在发送电报时,还是那么熟练,没有一位同事能够比他办事更敏捷快速而准确。但是,电报局的同事们却并不喜欢他,认为他是个土包子。因为爱迪生在第一天上班时,只穿了一件破旧的帆布风衣,里面是一件领口油黑的农民穿的衬衫,皱巴巴的棉布裤,裤脚还塞在满是泥巴的皮鞋里。他的头发看上去大概很久没洗了,随便扣着一顶宽边的破帽子。

这幅土里土气的样子,引来同事们的一阵嘲笑。

“这个怪人,一看就是从西部来的,非得给他点颜色看看才行!”

经过一番交头接耳后,大家都一致决定要“收拾”爱迪生一下。不过,爱迪生对此却毫不在意。

当时,纽约有一个特别能干的电报员,发电报的速度非常快,波士顿电报局的这些同事们根本招架不住,于是就商定让爱迪生这个新手来接那个人的电报。

那天晚上,他们给爱迪生一支铅笔,让他掌管纽约第一号电线,收接拍给《波士顿先驱报》的电报。

后来,爱迪生是这样描述测试的:

“我等候了一个小时,纽约那边发来了电讯。当然,预谋者已经约定由纽约一个最快的发报生来发报,想把我这个外省人难倒。我当然毫无疑心地坐在桌旁等候。那个纽约人开始时拍得很慢,但不久就加快了速度,但我很容易地跟上了。这可能令那个人生气了,他开始努力地加快速度,但仍叫我追上了。

“我无意间举望一眼,看到同事们都在注视着我,脸上表现出滑稽和兴奋的神奇。我这时才知道,他们在捉弄我,但我仍然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纽约的‘能手’开始用缩略语发报,我仍然能用全称写出来;他甚至故意把字含糊地滑过,有意混淆符号,但我也练习过这种收报方法,所以一点也不觉得困难。最后,我觉得这样的戏弄也该够了,并且冗长的电报也接近拍完,我拿过按钮,给纽约的电报员拍了一段话:‘来吧,老兄,你可别睡着了!’”

爱迪生最终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而且还获得了“最佳报务员”的称号,同事们再也不敢轻视他了。

不过,在这里他依然无视上司。有一次,爱迪生写了1500字的电文。由于间距太密,上司让他重新抄一遍再送交报社排字间。他收到斥责后,就改为写大字,每张纸上只抄写一个字母。结果,爱迪生被调离了抄写通讯稿的岗位,只是由于他能力出众,才最终免于被解雇。

(二)

波士顿是美国大西洋海岸麻省州的中心城市,拥有笔直的街道、奇特的建筑及浓厚的学术氛围。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坐落在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的郊外。尤其是在波士顿的公立图书馆里有着极其丰富的藏书。

爱迪生青年时代最愉快的一段生活,就是在波士顿度过的。可以说,波士顿也是爱迪生踏上发明家征途的起点。

像以往一样,爱迪生在西南联合公司上班时也是上夜班,这样他白天就能在自己租住的小屋里学习研究或者做实验。

电报局设在过去的一个饭馆里,饭馆为电报局留下了一大群蟑螂。深夜,夜班职员吃夜宵时,墙上、地上都满是蟑螂。

为了消灭这些恼人的不速之客,爱迪生在桌子前面的墙上钉了两块金属板,把电池的两极分别接在两块板上,这样在墙上乱爬的蟑螂一接触到两块金属板上,就会发生短路现象。于是,这些不速之客也就“化作一缕青烟”了。

有个记者看到这一发明后,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了这个消息。但电信局夜班主人担心此事被宣扬出去,因此禁止对蟑螂施行电刑。

一天,爱迪生在书店里买了一本《法拉第电学研究》。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电磁学说的创始人,被称为“电学之父”。与爱迪生一样,他几乎没上过学,但却有着顽强的自学精神,最终创建了磁力线和磁力场概念。而他的最大发明,则是现代电学的科学基础。

法拉第的这本《法拉第电学研究》内容浅显易懂,没有高深的数学推导,关于电的知识比爱迪生读过的其他书籍都详实。他清晰而又准确地叙述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爱迪生十分佩服。爱迪生喜欢这位天才的科学家、电子奠基人的著作,为买到这本书而骄傲,并开始仔细研读。后来他曾说:

“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书,就是《法拉第电学研究》了。”

《法拉第电学研究》成了爱迪生最要好的朋友,他随时都将它带在身边,常常一觉醒来想到什么问题,就立即翻开书看看。为了验证书中的内容,爱迪生每看完一章,就立刻动手做实验,从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电学知识。这为他后来很多电工方面的创作和发明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工业改革时代。在这一时期,机器代替了手工业劳动,资本主义工厂代替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随着蒸汽机的出现,第二次技术革命爆发了,蒸汽机也成为19世纪工业发展的动力基础。资本主义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化成了19世纪工业发展的动力基础。资本主义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化,也要求新的通讯工具随之出现,而新出现的大城市也要求新的照明方法和新的交通工具。

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接的时期,工业生产的动力和工艺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地采用电力,产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爱迪生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并成为这次技术革命的重要英雄人物之一。

不过,在19世纪上半叶时,电工技术还是占统治地位的机械技术与蒸汽技术的补充。电工技术的初级阶段是电报,在这之前,电化学和电镀电铸术是电能的来源,但远距离传输电能首先还是通过电报线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