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煤矿职工安全教育手册
2884800000028

第28章 煤矿工人职业病的防治(8)

噪声的卫生标准: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工作地点的噪声标准为85分贝。

现有工业企业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分贝。对每天接触噪声不到8小时的工种,根据企业种类和条件,相应放宽。

(3)工程控制。在设备采购上,要考虑设备的低噪声、低振动。对噪声问题,寻找从设计上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更为“安静”的工艺过程(如用压力机替代气锤等),设计具有弹性的减振器托架和联轴器,在管道设计中尽量减少其方向及速度上的突然变化。在操作旋转式和往复式设备时,要尽可能放慢速度。

11.在高温作业中保护自己的方法

什么是高温作业

生产工作中所处环境的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及气压,构成生产作业环境的气象条件。高温属不良气象条件,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温度达到本地区夏季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出室外2摄氏度或2摄氏度以上的作业。

按气象条件特点,高温作业可以分为:

(2)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即在作业环境中存在强热辐射、高气温,而湿度较低。多数高温作业均属于这种类型,如冶金工业的炼铁、炼焦;炼钢作业;机械工业中的轧钢、铸造、热处理;压延作业;轻工业中的玻璃制造、陶瓷烧制作业。另外,砖瓦烧制、火力发电,夏季露天作业如基建、装卸、田间劳动、行军等均属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1)高温、高湿作业:即在作业环境中湿度和气温都很高,而热辐射不强烈。如在洗衣、印染、造纸、纺织、电镀、酸洗、屠宰等作业中,虽无强烈热辐射,但生产过程中放散出大量热蒸汽,再加上太阳辐射、机械转动发热及人体散热,可形成作业环境内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另外,在深井煤矿中,由于煤层产热、空气的压缩热以及水分的蒸发,也属于高湿、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对健康的影响

(1)高温对人体机能的影响。人体从事高温作业时,生理功能可出现一系列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如超过此范围,则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

①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高温下,人体的大部分体液由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加重。

②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时,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

③神经系统。在高温及热辐射作用下,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

④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使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慢,造成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和氯化物的丧失,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高温可使小肠的运动减慢,形成其他胃肠道疾病。

(2)中暑。高温作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改变,当人机体产生的热量和获得的热量大于散热时,体温升高,因大量出汗造成机体严重缺水和缺盐、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增加、血压下降,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严重时还可导致中暑。中暑是受热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的统称。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规定有热射病、日射病及热痉挛三种。

①热射病。在高热或伴随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机构失调,体温、脑温上升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障碍,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皮肤干热、体温上升、昏睡、意志不清的状态。

②热射病。主要病因是强烈的太阳辐射或高温辐射直接作用于人的头部引发的。由于颅内积热,温度过高,脑神经系统出现急性的功能失调,产生头疼、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

③热痉挛。因人体大量出汗后,人体电解质损失过多,不能及时地得到补充而引起的。主要的症状是肌肉痉挛和疼痛,引起呕吐、昏厥。

实际中常按临床表现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

④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过程中,作业人员有轻微头晕、头疼、眼花、耳鸣、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勉强坚持工作。如能及时离开高温环境,经休息短时间内症状可消失。

⑤轻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作业人员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脱离高温环境,经短时休息,可在4~5小时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

⑥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还有热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表现。

(3)中暑的处理。从事高温作业,出现上述中暑症状时,应赶快救治。发生中暑时,应将患者从高温作业环境中撤离,到通风良好、阴凉的地点静卧休息,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可逐渐恢复。重症中暑必须紧急送医疗单位抢救。

高温作业工人排汗量明显增加,其增加量与劳动强度成正比。排出的汗中含有大量盐分,体内盐分随着大量排汗而流失体外,因此,高温作业工人在排汗量较大的情况下,及时补充适量的水分和盐分对维持身体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饮水是最常见也是最简便的补充水分方式,但不恰当的饮水不但不能使高温作业者补充已丢失的水分,反而会损害健康,甚至诱发中暑。

高温作业工人恰当的饮水应遵循三条原则:

(1)补足补够。一般来说,要比平常每天多饮水3~5升,食盐20克。

(2)饮水方式以少量多饮为宜,暴饮会加重心、肾和胃肠道负担,又促使大量排汗。

(3)饮水和补盐同时进行,不能单纯补充水分。单纯暴饮淡水会引起热痉挛(中暑)的发生,故以含盐饮料为佳。含盐饮料种类很多,既可自制,也可直接购买成品。含盐茶水、绿豆汤自制简单方便,效果也十分可靠,值得推荐。

防暑降温的措施

(1)组织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教育职工遵守高温作业安全规程和卫生保健制度。

劳动休息制度应制定合理。高温下作业应尽量缩短工作时间,可实行换班。增加工作休息次数,延长午休时间等方法。休息地点应远离热源,应备有清凉饮料、风扇、洗澡设备等。有条件的可在休息室安装空调器或采取其他防暑降温措施。

(2)技术措施。改革工艺过程。合理设计或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仪表控制,消除高温和热辐射对人的危害。工艺流程设计时,应尽可能将热源置于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将热源布置于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的通风厂房,应将热源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使室外空气进入车间时,先通过操作者工作点,后经过热源。隔热,以水隔热效果最好,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利用石棉、玻璃纤维等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包敷热源也有较好的效果。通风,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法,交换车间内外的空气。

(3)保健措施。主要包括:供给含盐饮料。向高温作业人员提供足量合乎卫生要求的含盐饮料,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和盐分。发放保健食品。高温环境下作业,能量消耗增加,应增加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的摄人,以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个人防护。高温作业的工作服应穿白色、透气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帆布工作服,应按不同作业需要,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隔热面罩、隔热靴等。医疗预防。对高温作业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溃疡病、肺气肿、肝病、肾病等疾病的人员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12.在高温作业中的防中暑措施

在高温季节里或高温环境中劳动和工作,易发生中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暑是中枢神经调节失常的结果。具体地讲,就是当外界温度过高(大多数超38摄氏度),人体通过辐射和对流散热发生障碍,身体只能靠出汗散热,如果此时汗的蒸发亦受影响,散热有困难,热便在体内积蓄。尤其是在劳动的时候,体内产热量增加,热的积蓄更多。当积蓄的热量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时,就会发生中暑。

怎样才能预防中暑呢?主要方法是:防止烈日下曝晒,作业环境要保持通风,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过度疲劳,穿白色或浅色衣服。在劳动和工作时,戴上草帽或安全帽。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清淡,不宜多食浓煎味厚或过分油腻的食品。居室要清凉通风,应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劳动。另外,还要保证睡眠时间充足。要节制房事,因房事过度,可使人体虚损,以至暑邪乘虚而入,容易发生中暑。在劳动时可随身携带一些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常用防暑药品。仁丹可每隔3~4个小时服4~8粒;清凉油可每隔1~2小时在额部或太阳穴处涂擦一次。如有头晕、头痛、恶心。胃肠不适等症状,可服十滴水半瓶到一瓶。在平时还可多饮用清热解毒的清凉饮料,如绿豆汤等。还可以吃些西瓜,一方面补充体液,一方面清热解暑,中医称其为“天然白虎汤”。

如果在高温或烈日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出汗、口渴、恶心、胸闷、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并服用防暑药品、清凉饮料或防暑药膳,防止病情继续发展。如果已经发生中暑,应尽快将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些,用温水擦洗全身,或用凉水敷头部。有条件的,还可以用酒精擦拭全身。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也可以采取刮痧或针刺疗法急救。如病人神志清楚,可让其多饮用一些凉茶或糖盐水。

13.职工意外伤亡事故的处理

企业发生职工意外伤亡事故后,要做好以下工作:

(1)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督促负伤者和现场有关人员汇报情况。

(2)协助事故调查组调查、提供有关证据,反映职工对事故处理的要求,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的处理等提出建议。

(3)协助矿井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