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289000000031

第31章 永远保持一颗初心 (2)

鲁智深在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结为兄弟。林冲落难,刺配沧州,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里,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了林冲一命,此后一直护送至沧州七十里外。智深因而为高俅所迫,再次逃走在江湖上,后与杨志等一起打下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就此落草。武松做了行者后,也来入伙。

呼延灼连环马为徐宁所破,投奔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惹出事端,于是有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聚义,攻打青州。宋江引梁山泊好汉下山增援,成功后一众人等同上梁山,鲁智深方与林冲重聚。

梁山一百单八将聚齐后,排定座次,鲁智深为天孤星,位列十三,在战斗序列中为步军头领之首。不久,宋江在《满江红》词中流露出招安之意,武松、李逵不快。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宋江等受招安后,鲁智深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参礼智真长老。师父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临别时再赠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后来,宋江征方腊,大战乌龙岭。鲁智深追杀夏侯成,却迷路入深山,得一僧指点,从缘缠井中解脱,生擒方腊。宋江大喜,劝智深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宗耀祖。智深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又劝他住持名山,光显宗风,报答父母,智深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等凯旋,夜宿杭州六和寺。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终于顿悟,于是沐浴更衣,圆寂涅槃,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的光明磊落是人所共知的,人们喜爱这个人物也是因为他真性情,敢作敢为,直来直去,他最终能够成佛,也是一种必然。

弦外有音

佛本来是最有情的人,如果佛没有情感,他不会发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而人的真性情就是真正的大喜大悲,是活泼长存的生命。

其实,如果你遍览禅宗典籍,看到千千万万禅师的生命是那样的活泼、自在、返璞归真、灵气盎然,不正体现一种洒脱自然的真性情吗?因此,禅宗所修的,最终也就是这种生命中活泼的自在了。

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智慧点金石

做人,最难得是能永远保持着刚刚出世的那种心境。

譬如年轻人刚出学校,是满怀希望,满怀抱负。但是入世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历了,或者心染污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的,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成心理歪曲;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了。其实,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我们每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造诣,独立的修养。如果自己独立修养的精神出神入化,那么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任何复杂的环境里,都可以永远保持最初时的心境。

这是最高的修养,这在中国儒释道三家,叫做“初心”。便人能够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受外界环境污染,永远保持光明磊落、坦白纯洁。

故事苑:曲径通幽

人为什么会苍老呢?受了情绪的变化和一切外界的影响,我们慢慢由青年到中年,到老年。所以修道与处世,虽然处于很复杂的世间,但要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头脑,保持着自己的初心,才可以永远使生命健康,永远使生命青春。

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学者。他怀着梦想刚来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进行了认真准备,精心编定了讲义。尽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讲台,看见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学生,他心里仍不免发虚。

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莘莘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立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情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十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大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规,而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弦外有音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而生活在世俗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走过的岁月愈多,累积的足印愈深,愈想抓住回眸的无邪,于是我们从心底渴望回归,回归生活的本色。

拥抱最真实的赤子情怀,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天然,在质朴中处世,在质朴中做人,时刻保留一份孩子般的天真和无邪吧,人生本来就可以这么简单。

寻回失落已久的灵性

智慧点金石

雪窦禅师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境里寻。

意思是:一只兔子横躺在一条路上,打猎的时候,老鹰在空中一看,大路中间躺着一只兔子,这个老鹰冲下来就把兔子叼走了。可怜猎犬无灵性,打猎的时候,那个猎狗靠鼻子闻,跑过来闻了半天,到处找兔子。只向枯桩境里寻,只好向枯树根的空洞里拼命找。

参禅也是如此,如果是大智慧的人,会像老鹰一样,空中一亮,就把兔子叼上去了,这个境界就空了。而愚昧的人,却像后面的猎狗,拼命地跑啊跑,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所要的东西!

因此,一个学禅的人,一定不要误入歧途,钻故纸堆,而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本心和灵性,让自己的生命在当下的生活中鲜活起来。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一个遗失了生命的灵性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人,因此,修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找一个人作为人时所需要的灵性。

朱慈目居士对佛光禅师说:“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有什么不一样呢?”朱慈目说:“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绝,就是不想持,但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说:“这其实很好啊,表示你学禅已经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朱慈目说:“谢谢禅师的赞叹,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疑惑地问:“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说:“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静念没有了,再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很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启示:“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说:“我为什么不知道呢?”佛光禅师说:“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你而去了。”朱慈目听后,豁然开朗。

弦外有音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家的家门。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呢?原因就在于虚妄遮蔽了真心。

一团乌烟瘴气,这就证明地狱在你面前。因为你内心污染得厉害,自己的光明被遮盖住了,佛光想灌都灌不进来。念佛念了半天,有没有愿力,只有一肚子的怨,怎么能见到光明呢?

一个人一定不要被社会污染得太严重了,保持内心的纯洁,保持自我的灵性,就能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

“内直”的处世智慧

智慧点金石

生活在男耕女织时代的古人、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隐者、生活在寺庙道观中的出家人,想要保持一颗初心相对容易,因为他们的生活是与世隔绝的,或者,只要他们想,就可以做到与世隔绝。但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保持一颗初心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在人际丛林之中,太容易有误解、有隔膜、有伤害、这个时候,人就需要一个两全之道。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处世八面玲珑,而内心始终固守着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人生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儒家说要“清明在躬”,佛家讲究清清静静,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内直”。

故事苑:曲径通幽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百官多是趋炎附势之徒,纷纷说:“大王是一代明君。”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何以见得?”任座说:“大王取得了城池,没有按顺序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魏王恼羞成怒,令手下把任座赶了出去,听候发落。接着问下一个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这位大臣说:“臣曾听说明君手下多出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听罢,魏王赶快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

故事中,那些趋炎附势的大臣说魏王是明君,完全是出于保全自己与升官发财的私心,是圆滑,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使魏王更加昏庸。任座敢于不畏权势,直言进谏,非常了不起。可是因为不能包容魏王作为君王的面子心理,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伤害到自己。而后一位大臣显然有更大的智慧。他心里能够明辨是非,非常清楚魏王是昏君,但为了使魏王能够纳谏,他顺从了魏王的心态,先说他是明君。因为这位大臣的心是为了帮助魏王的,所以他说出这句话与那些趋炎附势之徒有本质区别,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然后他在解释中婉转地告诉了魏王他就是个昏君,明君应该如何做,结果不但使魏王纠正了昏君的所为,而且还解救了任座。

这位大臣对问题的认识已经跳出了事情表面的与当时的真与假,而更看重要使其人其事向什么方向去发展。他并不急于展现自己的认识,而是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虽然魏王当时不是明君,但这位大臣说他是明君,并告诉他明君是什么样的,就把对的东西、明君的作为在魏王面前确立了下来,起到了劝善的作用,引发了魏王真正向善的心,于是魏王自然就变好了。这也就是圆融的力量。

弦外有音

古代的钱币总是内方外圆,就像钱币一样,一个人也必须秉持这种做人的原则:方在内,圆在外。内表示我们自己的内心,外表示我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世;外圆表示我们为人处世要圆融一些、方便别人,而我们自己的原则要有,但原则在内心中,不必处处示人;此外,内方外圆也表刚柔相济、内刚外柔的处世哲学。若是方在外,则必然处处碰壁,因为棱角分明必然与周围人发生摩擦、是非、碰撞。

内直外曲,并不是胆小怕事,实在是面对这个世界的尖锐时不得不用的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