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谁来为教育买单
2893800000038

第38章 “多招了三五成”的尴尬与梦想(3)

过了一段时间,有喜讯传来:南方某大城市一知名公司来校招人,解决户口,待遇也相当可观。于是同学们纷纷去面试,一个班去了一大半。深知此道的几个同学便约请公司人事部的人去吃饭,趁机联络感情。临近寒假,公司打电话来叫两个人过去实习,居然有我,实在令不谙世事的我受宠若惊。于是匆匆上了火车,直奔该市。才下了火车,便被公司叫去上班。直属总裁的该部门云集了从全国各大名校招来的“高手”,顿感压力倍增。加之天气炎热,没几天便牙痛得吃不下饭。在如此重压下,还好,策划方案被评为最佳,可望实施。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本专业,心里一直渴望的还是去做记者。于是决定改行。实习期结束之日,趁总裁去布置宴请之时,我们这群学生私自召开了座谈会,畅言各自学校找工作的情况,听到了各类招聘时所提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北大一男生说,当一位人事主管问他“你觉得二月河 (作家名,《雍正皇帝》作者)怎么样”时,他答曰:“我没看过这本书。”听得我们捧腹大笑,也消除了各校的距离感。

农历年刚过,得知青岛的人才招聘会开始,于是匆匆赶往青岛。一来大吃一惊:从外省赶到的学生竟有几万,令青岛的旅馆房价大涨。预售的门票几小时便售空,大批人在街上干着急。而我竟在长长的队伍中看到好几位家乡远在几千里外的同学。令我暗自吃惊低估了青岛的吸引力。第二天的招聘会9点钟开始。凌晨5点,同一旅馆的外省学生便吵吵嚷嚷地起身,赶去会场排队等票。早晨 6点多,会场所在地香港路上的人排队已排到了山东路。政府不得不出动大批警察维持秩序。我估计得较准,10点钟赶到会场,顺利入场,递出了十几份简历。几家报社看了我的简历表和作品,都很满意,进一步增强了我改行当记者的决心。

从青岛赶回,又得知某知名电视台的一栏目正缺记者型主持人,又匆匆赶去面试。面试基本通过,开始在那里实习。由于没有住处,暂住在某大学的招待所里,条件很差。每晚入睡前都要对自己说:忍一忍,一切都会好的。实习期间,没任务的时候就在图书室查资料,自学电视节目制作方面的书。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对我而言是种极有压力的刺激,激励我不断学习。有时泡在机房里看同事如何打字幕,剪片子,配解说词。有任务时,上午知道选题,下午就得上火车。在上海采访一次全国性会议时,整个会议期间,工作都排得满满的。既没时间逛街景也没时间休息,常常写解说词写到凌晨。第二天还得带着两个黑眼圈继续拍片。临返程的前一天晚上10点才把最后的片子拍完,人也几乎累散了架。喝完了庆功的啤酒,一觉竟睡到第二天上午10点。经历了这段紧张的日子,明白了记者的艰辛,胃病也总犯。但是,栏目组对我的重用及任务完成之艰苦,更加深了我对这行的热爱。我喜欢这种不知明天要到哪儿去、做什么的感觉,也喜欢用笔来完成工作。

在这段实习期间,北京的朋友帮我在国展的交流会上递了十几份简历,于是诸多单位呼我去面试,手机整日响个不停。因为一时赶不回去,白丢了许多机会。提前结束了实习,“杀”回北京。自己又在人才市场报上找了几个与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的文化公司递了简历,陆续面试了几次。多数公司都是约定面试、填表、谈话等程序。一个公司同我谈了许久后,当下拿出几十页的策划方案叫我点评。时值中午,公司的人都去吃饭了,剩我一人在挥笔疾书,不争气的胃又开始作痛。一边做一边骂公司不近情理。交完答卷,那位人事主管以职业性的微笑向我道别,我也微笑告辞,心里曰:见鬼去吧。

转了一圈,系里打电话问我的工作怎样,此时才知自己的留京指标已被排名在后的人捷足先登。只有死了这条心,心想以户口换得喜欢的工作也不错。到此为止,那个为之争得头破血流的大城市的户口指标都被我白白放弃了。人人都说可惜,自己也有些心疼。但是转念一想,只要单位好,什么户口、地域对我都是无所谓的。反正我也习惯了漂泊,没有任何水土不服之病。于是继续抱着找着玩的态度参加各类面试,一面打算毕业后回实习的电视台工作。屡屡的面试给了我不少应变能力的训练,也让我体会到同人打交道的乐趣,尤其是面试时主管总提些各类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你答,实在是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也学会了在事实的基础上巧妙地推销自己。

大学的最后时间便以这样的形式逝去:面试、查资料、写论文、泡学校舞厅。一晚在舞厅闲坐,一男士过来聊天,问曰:你顶多大二吧?笑答:然也。那男士再多看两眼,忽然改口:你肯定是大四的。惊问:怎么知道?答曰:找过工作的人眼里透出的都是圆滑。

呜呼!实乃人生一大悲剧,我知道我的小市民生活即将开始了。

故事3“漫天撒网,收获的是酸甜苦辣”

赵艳女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人的成熟是在不断地实践中历练出来的。我的目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做传媒,去中国最好的传媒报业集团。请让我具体聊聊求职过程中的故事吧。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是第一个给我offer的单位,也是我拒的第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到我们系里来要人,来得也很早。我现在猜测来得那么早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它们不能提供北京户口,所以担心没有好生源吧。但是这个单位评判人的方法,倒是很有意思。

面试的时候我手中有一份表格,根据表格上的问题狂轰滥炸,我一边回答一边写写画画。那张表格的内容大概是比较正规的人才评估表格,根据一些测试来评分。这种方法后来在外企的面试和一个房地产公司的面试中我也遇到过。问题基本上关于是个人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比如你用三个词概括你的缺点;评价一下自己的优点并举个具体例子说明;你更喜欢哪种工作方式,一段时间紧张工作然后一段时间休息还是不是很紧张的工作休息时间也较少;举例说明你的观察力;你觉得你更理性还是更感性等。随后问我知道应聘的策划编辑是做些什么吗,需要哪些能力。我对例子要求很高,连细节都问得很仔细。

两天后,我接到复试通知。面试我的是个小姐,比较冷,挺有气质的。她对我办过报纸的经历很感兴趣,不断追问一些办报的细节,比如多少开,成本是多少钱一份,报头有没有套红,有没有彩印。幸亏当初办报时所有的事情我都办过,应付起来也算从容。据说很多面试官对你喜欢追问一些你实践经历中的细节,来考察是否真实,这对编造简历的人敲了警钟。之后就具体谈到我希望我能去北京帮我创刊一份面向中学生的《考试报》,并谈了些具体问题。我不想定得太早,最想去的单位还没来呢,所以没有当场给我答复,答应考虑一下。

一周后,我就接到被录用通知,并要求我尽快答复。我不是特别满意,无奈之下,拒了。

新华社港澳台部。这个机会得来不易,讲讲笔试的题目吧。笔试是中文考题,国际部考的是英文题。一开始有十题的找错别字,比较常见的错别字,不难;十题根据字母代号写出全称,有APEC,也有一些商业上的专业用词,两个不会;时事填空题,这些题目真是害人,居然考第一个驻台湾的记者是去年几月份去的台湾;五道辨别题,说出两个词语的区别,比如顺差逆差;问答题,《婚姻法》出台,要你采访,列采访提纲;新闻要素是哪些;传媒的传播方式有哪些(记不清了);列出你心目中的今年国内十大新闻,这个题目看起来容易,写到第七个的时候就觉得要么太小要么记不清,我就按地区,把台湾、香港各写出一条,算是生编了,呵呵。最后是一篇命题作文:《我的家乡》。看到这个题目,顿时一阵头晕,多长时间没写过这样的命题作文了,这个题目在小学时候倒是写过一篇。如果照平常的思路,是绝对不行了。索性换个思路,就写写我记忆中的故乡吧。避实就虚一向是我最拿手的啦。呵呵。

这恐怕也是我经历的最长的考试,4小时,后来才知道早交卷下午面试就早一些,后悔自己坐了那么久。这份卷子做完后感觉极差,也就不敢抱什么希望了,哪知去了北京,才知道笔试竟是名列前茅。下午是英语面试,测简单的口语。倒是比较顺利。

去北京的通知来得很晚,大概是过了一个月后,那时正是招聘单位来的高峰期,为了去北京,我拒了深圳移动的面试,还错过了广东电信的招聘。全校有四个同学接到港澳台部的面试通知,两个我们系,两个经济系。本以为很快就能回,连回程票都已买好,结果到了那里被留在新华社,实习三天看表现。那几天的日子很是难过,整天很紧张地改稿子,写稿子。我的任务是把港台报刊杂志上的文章重新改写,不但文字要理顺了,说法也要统一。温度很高的房间里,竖排本繁体字看得我头晕。新华社的警备森严,我们尽管有出入新闻中心的证件,但是仍然不能进出大门。

在北京的最后一天,见了港台部的主任,随意聊聊各自的情况。他们重视的是笔试和面试的表现,连我们的简历都没有要。这也是惟一一个我们没有递交简历就有面试机会的单位。后来的事情没有人知道。2月份,来了个电话,我被告知由于北京户口对本科生的限制,他们的名单报到人事局被拦下来了,要重新选拔硕士生。不管是什么原因,我尽力了,无愧了。

毕马威与欧莱雅。本人英语不是太好,对外企并不抱多大希望。一开始就被宝洁打击了,所以只投了毕马威和欧莱雅,都是很偶然的机会,也都没能走到底。投毕马威的简历是在我考新华社的时候,我甚至没有给中文简历,只有两张英文简历和成绩单以及六级和口语证书。毕马威给了我笔试的机会,考试安排在下午4点。匆匆忙忙从刚结束的一个招聘见面会回宿舍,因为太累,睡了一会儿,差点睡过头。考试全英文,100道题要在60分钟内做完,连监考的小姐都说比较困难。题目大部分是逻辑题和测智商的计算题,图形题,如果之前准备过CRE的人,对付这个考试就一点不难了。所以,如果你一心想进外企,提前一年练口语,然后做CRE逻辑题。

会给欧莱雅投简历是很偶然的事情。我没有去参加它的那个据说激起一场辩论的见面会。在交表格的最后一天期限下午,我的一同学无意中谈起此事,毕马威的笔试让我心有余悸,于是我问:“要笔试吗?”他说:“不用,只要两轮面试。”我动心了:“表格可以复制吗?”“可以啊。”于是,我向他要表格复印。哪知他回去拿来说:“我不想去了,给你吧。”就这样,我花了一小时迅速填写了表格,连同材料交了上去。

和很多人一样,我的欧莱雅“一面”也是那个戴青女士。进去前同学告诉我我是戴青面试时,我就有预感我也是同样的命运。没想到,戴女士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倒是很温和地和我打招呼。几个问题都比较一般,同样是问我对PR(公共资源管理)这个职位的理解。然后问了我的家庭情况,我说到有一个妹妹的时候,她还在我的表格上写上了。出我意料的是一个问我大学四年花了父母多少钱的问题。我乱了,随口说了一个数字,戴女士很吃惊地说,那么少。我才恍然,算错了。但是不能改,我只好说因为我比较节省,而且我有打工的钱,奖学金的钱作为补助。她和我的对话都是中文,因为我一进门,她就用中文和我打招呼。我就顺水推舟了。

欧莱雅的“二面”通知得很晚,放假前有一个参加最后面试的十人名单,但是一直没有电话通知,1月28号,我已经回到家几天后,才接到她打到我家里的电话,听说我在家,她说等开学后再给我一次面试的机会,可惜一直就没有消息了,打过电话问总是说等待,现在也就不了了之了。

南方报业集团。这是我最想去的报社。在此之前,我已经在集团下属的报社实习了两周。笔试是公务员考试的卷子,有些事先知道的人采取了先写作文后做数学题的策略,是比较成功的。面试前一天,班级组织圣诞活动,而后在茶馆和一老师聊了一通宵。第二天下午正睡着,手机响了,让我一个半小时后去金陵饭店面试。我惟一一次集体面试,也是很失败的一次。还没睡醒,讲到一半时脑子突然空白,不知道讲到哪里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我没能进入集团的录取名单。

伤心沮丧后,我并没有放弃我的目标。当我打听到集团下属报社在3月份还会有一次招聘时,我告诉自己,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了。三月份的上海,阳光灿烂。和面试官聊后的第二天,我被告知录取希望很大。当时我已经在南京日报集团的《周末》报见习,并得到了深圳《女报》的邀请。

两周后,我被《南方都市报》录取了,随即我婉言谢绝了《周末》老总的挽留。这段失而复得的经历告诉我,要相信自己,不放弃。

金地房地产开发公司。金地的招聘会是在东南大学,南大的门口只有一张小小的海报。工作地点在上海的诱惑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职位,使我决定去看看。很快,我就得到笔试通知。笔试是在宾馆的房间里进行,半小时写篇题为《选择》的文章,要求1500字。没有椅子,我只好跪在梳妆台前写。等文章完成后,手和脚都麻了。

第二天的面试依旧在那个房间进行,不同的是,这次我坐在沙发上。面试的是个南方人,操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问的题目大概和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面”差不多。我回答时,他频频点头。“二面”是在上海,到了那里,我发现公司在上海的分支才刚刚建立,规模不大,只有几间写字间。等了一会儿,走出一个大腹便便的男人,跟在后面的女秘书招呼我到另一个房间。也许是心里早已决定了人选,那个“老板”随意翻了翻简历,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女孩子的工作很难找吧?”我愣了一下,回答:“某些专业存在着性别歧视,女生确实工作不很好找。”接下来几个问题居然是问“你们学中文的人”对“9·11”事件的看法。而后又问我,“研究生期间学些什么?”我又好气又好笑,说:“对不起,我是本科毕业。”

话不投机,走出办公室我就知道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