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高阳版《胡雪岩全传》(全6册)
2911100000020

第20章 难倒百官的棘手事,胡雪岩火速办妥(1)

风月场中

上海县城筑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原是用以“备倭”的,城周九里,城墙高二丈四尺;大小六个城门,东南西北四门,名为朝宗、跨海、仪风、晏海;另外有宝带、朝阳两门,俗称小东门、小南门。他们的船就泊在小东门外。

船刚到就有人在码头上招手,立在船头上的尤老五,也报以手势。跳板还不曾搭妥,那人已三脚两步,走上船来,身手矫捷,如履平地,一望便知是过惯了水上生涯的。

“阿祥!”尤老五问他,“都预备好了?”“都好了。”阿祥答道,“叫北门高升栈留了屋子,三多堂也关照过了,轿子在码头上。”“好,你到码头上去招呼,凡事要周到。”

等阿祥一走,尤老五随即回到舱中。胡雪岩正在跟张胖子商量,住哪家客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两个人对上海都不大熟,所以商量了半天,尚未停当。

等尤老五一出现,就不必再商量了。他告诉胡雪岩,已预先派了人来招呼,一切都有预备,不劳大家费心,同时声明,上海县属于松江府,他是地主,所以在上海的一切供应,都由他“办差”。

“这怎么敢当?”胡雪岩说,“尤其是‘办差’两个字,五哥,你是在骂人了!”

尤老五笑笑不响,然后问道:“爷叔,你上海熟不熟?”“不熟。”“那就快上岸吧,好白相[1]的地方多得很,不必耽误工夫了。”于是,连王有龄在一起,都上了岸,码头上已经有几顶蓝呢轿子停在那里。五口通商不过十年的工夫,上海已变得很奢华了,服饰僭越,更不当回事,所以除却王有龄,大家都生平第一遭坐了蓝呢大轿。

轿子进城,折而往北,停下一看,附近都是客栈,大小不同。大的金字招牌上写的是“仕宦行台”,小的便写“安寓客商”。高升栈自然是仕宦行台,尤老五派人包下一座院落,共有五间房,十分宽敞干净。这时行李也送到了,等安顿妥帖,尤老五把胡雪岩拉到一边,悄悄问道:“王老爷为人是不是很方正?”

这话很难回答,胡雪岩便这样答道:“五哥,你问这句话,总有道理在内,先说来我听听。”

“是这样,我先替大家接风,饭后逛逛邑庙——钱业公所在邑庙后花园,张老板要看同行朋友,也很方便。到了晚上,我请大家吃花酒,如果王老爷不肯去,另作商量。”

原来如此!胡雪岩心想,看样子王有龄也是个风流人物,不过涉足花丛,有玷官常,这非要问他本人不可。

“时候也还早。”尤老五又说,“或者我们先去吃了饭,等下在邑庙吃茶的时候再说。”

“对,对!就这样。”尤老五替他们接风的地方,是上海城内第一家本帮馆子,在小东门内邑庙前花草滨桂圆弄,实在是馆驿弄。王有龄先就说过,只要小吃,若是整桌的席,他便辞谢,因此尤老五点了本帮菜,糟钵头、秃肺、卷菜之类,味极浓腴,而正当“饥者易为食”之时,所以也不嫌腻了。

饭后去逛邑庙,近在咫尺,便都走着去了。邑庙就是城隍庙——城隍这位尊神起于北齐,原是由秦汉的社神转化来的,起初只有江南一带才有,不知是东南人文荟萃之区哪个聪明人想出来的好法子,赋予城隍以一种明确的身份:它是阴间的地方官,都城隍等于巡抚,县城隍便是县令,一般也有三班六房,在冥冥中可以抓人办案。因此,老百姓受了冤屈的,就有了一个最后申诉的地方。县官也承认本地有这么一位地位完全相等的同僚,而这位阴世的县官似乎也管着阳世的县官,是以不能不心存忌惮。有部教人如何做地方官的《福惠全书》,就曾写明: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一则是礼貌上的拜访,先打个招呼,“请多多包涵”,再则是在梦中请教,本地有哪些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或者悬而未结的冤案,内幕如何之类。

城隍不归朝廷指派,而是老百姓选出来的,就如阳世的选贤与能一般,选城隍是“聪明正直之谓神”,不正直不愿为老百姓伸冤,不聪明则不能为老百姓伸冤。上海县的城隍就是老百姓所选的,他是东南最有名的三位城隍之一。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原是春申君的采邑,他被苏州人请了去,上海人只好另选一位城隍,此公叫秦裕伯,大名府人氏,元朝末年当到“福建行省郎中”,因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弃官避难到了上海。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征辟至朝,授官侍读学士,外放陇州知州,告老以后,不回大名府回到寄籍的上海,死后屡显灵迹,保障生民,所以上海人选他来做城隍。

上海的城隍庙跟开封的大相国寺一样,是个有吃有玩的闹市,一进头山门,两旁都是杂货铺;二山门正中是个戏台,台下就是通路,过道两旁是卖桂花糖粥、酒酿圆子等等的小吃摊。戏台前面是个极大的广场,西廊是刻字铺,东廊有家茶店,是上海县衙门书办、皂隶的“茶会”,老百姓打官司、托人情都在这里接头。

再往北就是城隍庙的大殿了,两旁石壁拱立四个石皂隶,相传是海上飘来的,大概是秦裕伯在福建的旧属,特地浮东海而来,投奔故主。一进殿门,面对城隍的门楣上悬一把大算盘,两旁八个大字:“人有千算,天有一算”。这是给烧香出殿的人的“临别赠言”。正对大算盘,丈许高的神像上面有块匾,题作“金山神主”,是为上海县城隍的正式尊号。再进去就是后殿,供奉城隍及城隍夫人,她的寝宫就在西面,寂寂深闺,在她生日那天亦许凡夫俗子瞻仰。城隍庙的好玩,是在庙后有座豫园,为上海城内第一名园,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当过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的产业,明末大乱自然废圮,乾隆中叶,正值全盛,海内富丽无比,本地人为了使“保障海隅”的城隍有个公余游憩之地,特地集资向潘氏后裔买下这个废园,重新修建,历时二十余年,花了巨万的银子,方始完工。因为地处庙的西北,所以名为西园,而庙东原有个东园,俗称“城隍庙后花园”。

东园每年由钱庄同业保养修理,只有逢到城隍及城隍夫人生日,以及初夏的“蕙兰雅集”才开放。豫园却是终年洞开,里面有好几家茶店,还有极大的一座书厅。

尤老五招待大家在俗称“桂花厅”的清芬堂喝茶。这天有人在斗鸟,其中颇多尤老五的“弟兄”,走来殷殷致意,请他“下场去玩”,这就像斗蟋蟀一样,可以博彩,输赢甚大。尤老五便把周、吴两委员和张胖子请了去一起玩,留下胡雪岩好跟王有龄说私话。

“雪公!”他意态闲豫地问道,“今天晚上,逢场作戏,可有兴致?”

王有龄只当要他打牌,摇摇头说:“你们照常玩吧!我对赌钱不内行。”

“不是看竹是看花!”王有龄懂了,竹是竹牌,花则不用说,当然是“倡条冶叶恣留连,飘荡轻于花上絮”,便即笑道:“看竹看花的话,隽妙得很!”两人交情虽深,结伴作狎邪游的话,却还是第一次谈到。王有龄年纪长些,又去不了一个“官”字的念头,所以内心不免有忸怩之感,只好作这样不着边际的答复。胡雪岩熟透人情,自然了解,知道他心里有些活动,但跟周、吴二人一起去吃花酒,怕他未见得愿意,就是愿意也未见得有乐趣。

这样一想,胡雪岩另有了计较,暂时不响,只谈公事,决定这天休息,第二天起,王有龄去拜客,胡雪岩、张胖子会同尤老五去借款。

“还有件要紧事,”王有龄说,“黄抚台要汇到福建的那两万银子,得赶紧替他办妥。”

“我知道。这件事不在快,要秘密,我自会弄妥当,你不必操心。”说着,便站起身来。

尤老五是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角色,见胡雪岩一站起身来,便借故离座,两人会合在一起,低声密语,作了安排。

这天夜里,杭州来的人,便分作各不相关的三起去玩,一起是到三多堂;一起是高升一个人,由尤老五派了个小弟兄陪他各处去逛。等人都走光了,只剩下一个王有龄,换了便服,把一副墨晶眼镜放在手边,在船上看书坐等。

天刚刚黑,胡雪岩从三多堂溜了出来,尤老五已有人在等候,坐轿到了小东门外码头上,把王有龄接了出来。陪伴的人吩咐轿夫:“梅家弄。”梅家弄地方相当偏僻,但曲径通幽,别有佳趣。等轿子抬到,领路的人在一座小小的石库门上,轻叩铜环,随即便有人来开门。应接的是一个四十左右的妇人,说得一口极好听的苏州话。到了客厅里灯光亮处,王有龄从墨晶眼镜里望出去,才发觉这个妇人,秋娘老去,风范犹存。再看客厅里的陈设,布置得楚楚有致,着实不俗,心里便很舒服。“三阿姨!”领路的人为“本家”介绍,“王老爷,胡老爷,都是贵客,格外招呼!”三阿姨喏喏连声,神色间不仅驯顺,而且带着些畏惮的意味。等领路的人告辞而去,三阿姨才向王有龄和胡雪岩寒暄,一句接一句,照例有个“客套”,这个套子讲完,便了解了来客的身份。当然,她知道的是他们的假身份——王老爷和胡老爷都是杭州来的乡绅。

摆上果盘献过茶,三阿姨向里喊道:“大阿囡,来见见王老爷跟胡老爷!”

湖色夹纱门帘一掀,闪出来一个丽人。王有龄一见,双眼便是一亮,随手把墨晶眼镜取了下来,盯着风摆柳似的走过来的阿囡,仔细打量。她穿一件雨过天青的绸夹袄,虽然也是高高耸起的元宝领,腰身却做得极紧,把袅娜身段都显了出来,下面没有穿裙,是一条玄色夹裤,镶着西洋来的极宽的彩色花边。脸上薄施脂粉,头却梳得又黑又亮,髻上插一支翠镶金挖耳,此外别无首饰,在这样的人家,这就算是极素净的打扮了。

走近了越发看得清楚,是一张介乎“鹅蛋”与“瓜子”之间的长隆脸,生得极好的一双眼睛,就如西洋来的闪光缎一般,顾盼之间,一黑一亮,配上那副长长的睫毛,别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媚态,而且正当花信年华,就如秋月将满,春花方盛,令人一见便觉不可错过。

她一面含着笑,一面照着阿姨的指点,大大方方地招呼了贵客。然后说道:“两位老爷,请到房间里坐吧!”

到了里面,又别有一番风光,看不出是风尘人家,却像知书识字的大家小姐的闺房:红木的家具以外,还有一架书,墙上挂着字画,有戴熙的山水和邓石如的隶书,都是近时的名家。多宝架上陈设着许多小摆饰,一具形制极其新奇的铜香炉正烧着香,青烟袅袅,似兰似麝,触鼻心荡。

“王老爷请用茶!”她把盖碗茶捧到王有龄面前,随手在果盘里抓了几颗松仁,两手搓一搓,褪去了衣,一直就送到王有龄唇边。

王有龄真想连她的手指一起咬住,但到底不曾,一把捏住了她的手问道:“大阿囡,你叫什么名字?”

“小名叫畹香。”“哪两个字?”

“滋兰九畹的畹,王者之香的香。”“好文雅的谈吐!”王有龄又问,“畹香,你跟谁读的书?”“读啥个书,读过书会落到这种地方来?”说着,略带凄楚地笑了笑。

王有龄却不知道这是那些“住家”的“小姐”的做作,顿时起了红粉飘零的怜惜,握着她的手,仿佛有无穷感慨不知从何说起似的。

胡雪岩看看已经入港了,便站起身来喊道:“雪公,我要告辞了。”“慢慢,慢慢!”王有龄招着手说:“坐一会再说。”“不必了。”胡雪岩一意想躲开,好让他们温存,所以站起来就走,“回头我再来。”“畹香!我看胡老爷在生你的气。”

听这一说,胡雪岩便站住了脚,畹香上来拉住他说:“胡老爷,可曾听见王老爷的话?你请坐下来,陪陪我们这位老爷,要走也还早。”“我们、你们的,好亲热!”胡雪岩打趣她说,“现在你留我,回头叫我也走不了,在这里‘借干铺’!”“什么‘干铺’、‘湿铺’,我不懂!”畹香一面说,一面眼瞟着王有龄,却又立即把视线闪开。那送秋波的韵味,在王有龄还是初次领略,真有飘飘欲仙之感。

“今宵不可无酒!”他用征询的眼光看着胡雪岩,意思问他这里可有“吃花酒”的规矩。

胡雪岩还不曾开口,畹香急忙答道:“已经在预备。要不要先用些点心?”说着,不等答话,便掀帘出门,大概是到厨房催问去了。

“想不到有这么个雅致的地方!”王有龄目送着她的背影,十分满意地说。

“雪公!”胡雪岩笑道,“我看你今天想回去也不行。”“怎么呢?”“不看见畹香的神气吗?已经递了话过来,要留你在这里住了。”“哪一句话?”

“‘要走也还早’。不就是表示你可以不走吗?”想一想果然!王有龄倒有些踌躇了。“我看这样,还是我早些走。”胡雪岩为他策划,“好在我从三多堂出来的时候,只说要陪你去看一位多年不见的亲戚,回头我就对他们说,你的亲戚留你住下,要明天才回去。”

王有龄大为高兴,连连点头:“就这样。我是有个表兄在上海,姓梁。”

话刚说完,三阿姨已经带着“大小姐”端了托盘进来,一面铺设席面,一面问贵客喝什么酒,又谦虚家厨简陋,没有好吃的东西款客,应酬得八面玲珑。

四样极精致的冷荤碟子搬上桌,酒也烫了来了,却少了一个最主要的人,胡雪岩便问:“畹香呢?”

“来了!”外面答应着,随即看见畹香提着一小锅红枣百合莲子汤进门,说是她亲手煮的,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吃在王有龄嘴里,特别香甜。

吃罢点心再喝酒。畹香不断替他们斟酒布菜,不然就是侧过身子去,伸手让王有龄握着,静静地听胡雪岩说话。看这样子,他觉得实在不必再坐下去,找个适当的时机,说是还要回三多堂,又约定明天上午亲自来接王有龄,然后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