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2913000000030

第30章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隐忍(1)

越王勾践能忍受吴国的羞辱,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张良能忍受纳履之窘,汉高祖能忍受百败之气,都是能忍。所以成大事者,往往能“对突然到来的事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加上的罪名不发怒,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迷路与自己同左右眼睛不看一下。”

《尚书》中说:“必须有忍,才能有益。”

1.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力、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如果此时抬头,头上是会被碰出大包的。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自认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必须调整心态,学会低头。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就是“低头”的最佳典型。

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都没有着落,只好背上家传宝剑,沿街乞讨。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刀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架开,立个马步。众人一哄围上,且看韩信怎样动作。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弯腰趴地,从屠夫裆下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挥剑从军,终于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拜封为大将军,统领全军,争夺天下,威名四扬。

试想,如果韩信当时一气之下捅死了屠夫,那他自己也会没命的,哪还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与韩信同时代的张良也是一位善于“低头”的人。

张良出身贵族,只不过家世到他这一代已相当落魄,他后来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高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一起共为汉初”三杰”。

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始皇未遂——这就是著名的“博浪沙袭秦王”的故事,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老翁待张良走近故意把鞋摔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碍于长者之故,不忍心下手,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给穿上。饱经沧桑、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能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遂约其5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他见老翁貌非凡人,所以连忙伏身。

5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5天早点儿来。”又过了5天,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老人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兴国;13年后再来找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阅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了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得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为什么我们在赶路时要低头,那是因为我们要时时注意脚下,以防摔跤。学会向生活低头,学会融入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会和必须接受的。在崇尚个性、自由的今天,很多人会对“向生活低头”嗤之以鼻,以为是封建糟粕。其实,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适应生活。深谙“低头”的处世之道,能够更好地同别人打交道,也最容易赢得大家的欢迎。

学会低头,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

2.以退为进,以守为攻

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我们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求胜的策略。

的确,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点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坛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肯定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置他于死地吗?如果对手真继续进攻,就显得对手“残忍”了。

肯尼迪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的是,他还将它转变为了一个优点,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就可以得到证实。他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就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我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承认自己有罪,赢得人们的同情。

清朝圣祖黄帝康熙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了朝中大权,并进而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昏庸无知的假象。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戒备,最后康熙等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擒获,可以说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政治斗争如此,商界如此,甚至,在我们的平时的工作、做人的各方面都是如此。

老虎将头缩回,是为了跃得更远;龙将身子压低是为了冲得更高。对于想成大事者来说,只要蛰伏有利于目标的实现,那就不防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伺机行动,是为明智之举。

3.公道只在心中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之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习惯于时时处处去寻求一种公道与正义,一旦感到失去了公正,人们就会愤怒、忧虑或者失望。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寻求公道就像寻求长生不老药一样。我们周围的世界——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本身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公平的世界。鸟吃虫子,这对于虫子来说是不公正的;蜘蛛吃苍蝇,对于苍蝇来说也是不公正的。美洲狮吃小狼,小狼吃獾,獾吃老鼠,老鼠吃蟑螂,蟑螂……只要环顾一下大自然,就不难看出,世界上很多现象是无法用公道衡量的,龙卷风、洪水、海啸和干旱都是不公道的。但是人们试图阻挡它们“前进的脚步”,这对它们来说,又是不公平的。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得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人类大概也只能等着饿死,因为对于任何一种作为人类食物的东西来说,人类对它们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寻求的完全公平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概念罢了。面对这些不公道之处,你可以高兴,可以怨恨,可以消极视之……,但那些不公道现象依然会永远存在下去。

永恒的公道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概念,当人们追求自己的幸福时尤其如此。然而,许多人认为,难道生活中就不存在任何正义之感了吗?他们常常会说:

人们渴求公平,而且一旦他没有得到公道时就会表现出一种不愉快。讲求正义、寻求公平,这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但如果你一味追求正义和公平,未能如愿便消极处世,这就走进了一个误区——一种自我挫败性行为。当然,这一误区是指由于不公道的现实存在而使自己产生的一种惰性。

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当你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时,你可以努力不改变自己,不让自己因此陷入一种惰性,并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积极的斗争。首先争取从精神上不为这种现象所压垮,然后努力在现实中消除这些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如此发泄:“这简直太不公平!”——这是一种比较常见、但又十分消极的抱怨。当你感到某件事不太公平时,必然会把自己同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进行比较。

渴求公平的心理可能会体现在你为人处世的各种场合,妨碍你与他人的积极交往。不难看出,你是在根据别人的行为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这样,支配你情感的就是别人,而不是你自己了。如果你未能做别人所做的事情,并因此而烦恼,你就在让别人摆布你自己。每当你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时,你就是在玩“不公平”的游戏。

强求公平是一种注重外部环境的表现,也是一种避而不管自己生活的办法。你可以确定自己的切实目标,着手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具体步骤,不必顾忌不公平的现象,也无需考虑其他人的行为和思想。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你无论怎样抱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境遇。有些人工作不多,报酬却很高;有些人能力不如你强,却因受宠而得到晋升;不管你怎样不愿意,你的妻子和孩子依然会以不同于你的方式行事;但是,只要你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去同别人比来比去,你就不会因周围的不平等现象而烦恼。如果你总是说:“他能做,我也可以做”,那你就是在根据别人的标准生活,你永远不可能开创自己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些“渴求平等”的行为。你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身上存在许多这种行为的缩影。下面是一些较为常见的例子:

抱怨别人与你干得一样多,但工资却拿得比你多。

认为那些著名歌星的收入太高,并因此感到社会不公。

认为别人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时总是可以逍遥法外,而你却一次也溜不掉,因此感到十分不平。

总是说:“我会这样对待你吗?”其实就是希望别人都同你一模一样。

总要报答别人的友善行为。你要是请我吃饭,我也应该回请你,或者至少送你一瓶酒。人们常常认为这样做才是懂礼貌、有教养。然而,这实际上仅仅是保持公平对等的一种做法。

对任何事情都要求前后一致,始终如一。爱默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味愚蠢地要求始终如一,是心胸狭隘者的癖病之一。”倘若你坚持始终如一地以“正确”方式做事,就很可能属于心胸狭隘的一类人。

在争论时,非要辩出个明确的结论:胜利的一方就是正确的,失败的一方则应承认错误。

以“不公平”的论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昨晚出去了,今晚让我在家里等就太不公平了。”要是爱人不接受你的意见,就愤愤不平。

做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你担心不这样做会对他人太不公平了。不要将一切问题都归罪于不公平的现象。应该客观地考虑一下你为什么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当的决定。

在公路上开车时,一辆车把你挤到了路边,你也要去挤他一下;一个开慢车的人在前面挡了你的路,你也要赶上去挡他一下;迎面来车开着大灯晃了你的眼,你也要打开自己的大灯。实际上,你是因为别人违反了你的公正观念,而在拿自己的性命赌气。这就是在孩子们中间经常出现的“他打了我,所以我要打他”的做法,而孩子们则是在多次见到父母的类似行为之后才学会这样做的。如果这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做法扩大到国家关系上,就会导致战争。

自由是相对的,同样,公平也是相对的。然而真正的、绝对概念上的公平只存于人的思想中,也就是说,你认为这是公平的,这就是公平的。不要太计较于各种“公平”与“不公平”,世界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它的“包容”,所以成大事者应注意:不要刻意去追求事事公平。

4.用耐心把冷板凳暖热

对于一个人来说,即使你能力再强、机遇再好,也不可能保证一辈子一帆风顺。总有一些时候,我们会不小心侍上冷板凳,这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愤怒和争论,而是冷静。

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刚进公司时很受老板赏识,但不知怎的,他感到自己好像被老板“冷冻”起来了,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整整一年,老板不召见他,也不给他重新分配重要的工作。他忍气吞声地呆着,就这样过了一年,老板终于又召见他,并且提升了他,给他加了薪!同事们都很佩服他,说他硬是把冷板凳给坐热了。

人坐上冷板凳的原因很多,例如:

1.自己本身能力不佳

只能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也没差到必须让人开除的地步。因此,老板和上级主管感到你可有可无,当然不可能重用你了。

2.经常出错或错误严重

在社会上做事不比在学校里求学,出了错向老师认错,然后再加以改正。当然工作中不可能不出错误,但如果你总是出错,或者犯的错误太大,让公司遭受的损失太重,这样就会让老板和上级主管对你失去信心,他们害怕冒更大的风险,所以只好暂时把你搁置一边!

3.老板或上司有意在考验你

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必须有勇气去面对挑战,有耐心面对繁杂的工作,同时也要有身处孤寂的韧性。对于老板来说,有时要培养一个人,除了让下属干活之外,也有可能让他无事可做,一边观察,一边训练。而且这种考验,老板事先不会让你知道。

4.人际关系的影响

只要你处于一个团队之中,就要面临人际关系的问题。要像干好自己的工作一样处理好与老板和同事的关系。而且有些团队关系复杂,盘根错节,这个时候你就得更加小心。如果你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就很有可能失势,并坐上冷板凳。

5.大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很多人的发迹是由于一时的环境所致,因为他的个人条件适合当时的环境,可是时过境迁,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时候他只好坐冷板凳了。

6.上司的个人好恶

新来的上级主管或老板不喜欢你,你也没辙,只好坐冷板凳,等到他因为你的工作和踏实而对你产生好感。

7.你也许冒犯了自己的老板或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