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2913000000035

第35章 兼爱无私,以和为贵——宽容(3)

生活在日本明治时代下半叶的日本禅师白隐一向受到人们的称颂,人们称赞他是位生活纯洁的圣者。有一对夫妇是他的邻居,开着一家食品店。这天,夫妇俩突然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大了起来。夫妇俩大为震怒,追问女儿男方是谁?女儿在一再苦逼之下,说出了“白隐”二字。

夫妇俩怒冲冲地找白隐算账,但白隐只有一句答话:“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了白隐,白隐虽已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介意,只是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非常细心地照料孩子。

一年之后,那位没结婚的年轻妈妈终于吐露真情,孩子的亲生父亲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将她带到白隐那里,赔礼道歉,并要把孩子带回去。

白隐在交回孩子时只轻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有高度修养的白隐禅师,心地坦荡,不在乎别人的误解,为了孩子他可以忍受诽谤。他不点破年轻的孩子妈妈的秘密,对其“掩藏几分”,是为了保护这姑娘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在事情清楚以后,他也没有对自己的善举表现出丝毫自得,“是这样吗?”自家好处轻轻地就掩过去了。这才是“涵蓄以养深,浑厚以养大”。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了取面包。她取了面包,重又返回餐桌,却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个黑人,正在喝自己那碗汤。“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寻思,“可是,他或许太穷了。算了。不过,不能让他一个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拿了汤匙,与黑人面对面坐下,不声不响开始喝汤。

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喝着,两个人都默默无语

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里插着两把叉子。

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了,各自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老太太说。

“再见!”黑人说。他显得很愉快,因为他做了件好事。

黑人走后,老太太才发现旁边一张餐桌上,摆着一碗汤,一碗显然被人忘了喝的汤……

人性本善,但如今却成了“他人即地狱。”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但愿人人都能知恩图报,以德报怨,那时就不是人间,而是天堂了。

7.友善永远比狂暴更有力量

一滴蜜汁比一加仑胆汁能捕到更多的苍蝇。你不能强迫别人同意你的意见,但却可以用引导的方式,温和而友善地使他屈服。温和、友善永远比狂暴更有力量。

太阳能比风更快教人脱下外套,这是风的咆哮和猛烈攻击所望尘莫及的。用斗争的方法,你会一无所获,甚至损失惨重;但你若用让步的方法,结果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

1915年,美国发生了工业史上最激烈的罢工,持续达2年之久。愤怒的矿工要求小洛克菲勒管理的科罗拉多燃料钢铁公司提高工资。由于群情激愤失去了理智,公司的财产遭受损坏,以致军队前来镇压,酿成流血事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民怨沸腾,局面几乎失控的情况下,小洛克菲勒后来却赢得了罢工者的信服,局势慢慢稳定了。小洛克菲勒花了大量时间走访工人,尝试与他们结为朋友,及时向罢工代表发表演讲。这次演讲不但平息了众怒,还为他自己赢得了不少赞赏。

他是这样说的:“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值得纪念的日予。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这家大公司的职工代表、公司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见面。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很高兴站在这里,有生之年都不会忘记这次聚会。如果这次聚会提前两个星期举行,那么对你们来说,我只是个陌生人,我也只认得少数几张熟悉的面孔。从上个星期以来,我有机会拜访附近整个南区矿场的营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谈话。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与你们的家人见了面,所以现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说是大家的朋友了。基于这份互助的友谊,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我们的共同利益,我很高兴。”

“因为这个会议是由资方和劳工代表所组成,承蒙你们的好意,我得以坐在这里。虽然我并非股东或劳工,但我深感与你们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代表了资方和劳工。”

小洛克菲勒处理得如此地恰当得体,以致工人的愤怒渐渐平息下来,劳资双方开始理智地处理问题。

请记住一百多年前林肯的肺腑之言: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怨恨时,你不可能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想法按你的意愿杆事,回想一下,那些喜欢骂人的父母、爱挑剔的老板、喋喋不休的妻子……你该明白这个道理:你不能强迫别人同意你的意见,但却可以用引导的方式,温和而友善地使他屈服。”

如果你想说服一个人,首先要让他认为你是他的朋友,是诚心地站在他的角度,全心为他着想的,然后你才能逐渐达到说服的目的。

声誉远播的律师丹妮尔·韦波斯特被许多人奉若神明。他那极具权威的辩论始终充满了温和的字眼,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在他的辩论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词句:“这有待陪审团加以斟酌”、“这也许值得再深思”、“这里有些事实,相信您没有忘掉”、“以您对人性的了解,相信很容易看出这件事的重要”。没有威胁,没有高压手段,没有强硬的言词也没有攻击人的论调,韦波斯特用的都是最柔和、冷静、友善的处理方式,但却不失其权威性,而这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风与太阳正在争论谁比谁力量强大,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着外套的姑娘,我打赌,我能够比你更快地叫她脱下外套。”

说完,风便使劲对着姑娘吹,希望把姑娘的外套一下子就吹下来。可是它愈吹,姑娘把外套裹得愈紧。

后来,风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太阳便从后面从容不迫地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姑娘身上。没多久,姑娘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了下来。太阳于是对风说道:“温和、友善永远比狂暴更有力量。”

充满智慧的伊索是个希腊奴隶,比耶稣降生还早六百年,但是他教给我们许多有关人性的真理,使我们知道,现今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其实和两千六百年前住在雅典的人是一样的。

当你想要让别人听命于你时,请不要忘记:友善比攻击更易让人信服。

8.谨防“妇人之仁”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匹狼跑到牧羊人的农场,想扑杀一只小羊来吃,牧羊人的猎犬追了过来,这只猎犬非常高大凶猛,狼见打不过也跑不掉,便趴在地上流着眼泪哀求,发誓它再也不会来打这些羊的主意。猎狗听了它的话语,看了它的眼泪,感到非常不忍,便放了这只狼,想不到这只狼在猎犬回身的时候,纵身咬住了猎犬的脖子,幸亏主人及时赶来,才救了猎犬一命,但猎犬流了很多血,它伤心地说:“我原不应该被狼的话感动的!”

楚汉相争时,项羽多次放过刘邦,范增气得大骂项羽“妇人之仁”,项羽充耳不闻,最终自刎于乌江。

“妇人之仁”有时可以产生很大的感化力量,但在人性丛林里,“妇人之仁”有时会成为一个人生存的负担,甚至是致命伤。

“妇人之仁”因为容易动摇意志与理性,因此常在放弃自己立场之后,伤害了自己。

一个人的恶行因为你的“妇人之仁”获得宽恕,但有时你的“妇人之仁”不但没有感动对方,反而让其有另外的机会犯下更多恶行,对别人造成更多的伤害。

“妇人之仁”会成为你的取命弱点,成为人人想利用的目标,在眼泪、温情、请求、孩子似的无辜与可怜之下,你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妇人之仁”会弄得你周围的人与事是非不分,你的“仁”反而成为人际上、前途上的负债。

“妇人之仁”的风险和代价极高,善做人者,不可不努力除去这种感情特质。

所以,我们要把握善良的分寸。

做人要做善良之人,这是真理。但如果放到具体的特殊场合中去考察,则不可简单了之,而是要把握善良的分寸。

每个人都渴望慷慨解囊,无私奉献,这包括爱、同情、尊敬和物质财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劳动不要报偿,纯粹是为了表示爱。与此同时,我们希望给予别人丰厚的报酬,这种报酬比他们期待得到的还要多。然而,日常生存这一现实使太多的人们觉得自己太渺小。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时地超越自己的能力,与穷人分享我们的财产。

我们同情好多不知名的穷人,为他们提供生计,比对我们认为是自己的“亲人”要容易得多。这是因为,通过切身经历,我们看到出于怜悯之心,我们过分慷慨。对一些人来说,似乎是你给予他们越多,你越应该给予他们更多。这些人的举动就像你欠他们似的。由于你渴望心地善良,你毫无遮挡,将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但是,现实生活中,令人费解的事情确实存在,人们常常虐待那些最支持和最爱我们的人。

贝思和丽沙已经相识20多年了。丽沙是一位离过婚的女人,孤身生活了十几年。最近,贝思的丈夫通知她,他要跟贝思离婚。贝思搬到丽沙的家中居住,她自己的房子被卖了。

丽沙同情贝思,想竭尽全力帮助她,为了减少贝思的生活开支,她让贝思跟她住在一起,分文不收。丽沙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来满足贝思的一切需要。六个月过后,贝思搬走了,从此以后她们俩人再也没有说过话。这一事件使丽沙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和虐待。她告诉朋友说:“我太快而且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胸怀和钱包,慷慨地给予一切。我难以抑制自己的表现,可是贝思的胃口愈来愈大。”

真正的成大事者都认识到适当的节制是必要的,而且切不可过分地表示同情。同情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而不是盲目地去为别人做多少好事。为了做到与人为善,务必抑制自己过分行善的欲望。父母不能溺爱孩子,上司不能纵容下属,法律不能姑息罪犯。因此,成大事者当知:不能有“妇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