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具的十种习惯
2915500000009

第9章 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勤奋是成大事的必备(1)

天才缘于勤奋,成大事也要勤奋。勤奋是铺就成功之路的利器,靠的就是一点一滴,一砖一石,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步,直到达到成功的境界,没有了勤奋,成功就无从谈起,正如只有材料而以为就能盖起高楼一样,任何高楼都是平地而起的,成大事更是这个道理,成大事必须勤奋。

1.成就大事来源于勤奋

能够成就事业的人,关键是看人在工作时对待事物的态度。勤者可成事,惰者可败事。这是不容置疑的。

一项事业,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回报你。如果有以勤付出的习惯,回报你的,也必将是丰厚的成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事在勤”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养成勤的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有人将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是因为人生的艰难曲折。人在旅途,目的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还应该肩负着人生的使命,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体味人生的意义,无怨无悔地走完人生之途。

旅途上的食粮是勤奋。没有它,一个人不可能在人生路上走得很远,即使能走远,也是碌碌无为的,依然两手空空。只有勤奋,才能走好人生的路,获得事业的辉煌。无论是做到的亦或是没有做到的事,勤奋都可以让你获得应得的回报。要知道,圣贤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奋造就的。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个从小就立志当像孔子那样的人。在他上学读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有事外出,没有上课。学生们高兴极了,纷纷跑到院子里的沙堆上游戏、打闹。这时候,老师从外面回来了。他站在门口,望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造反”的情景,摇摇头。猛然,他发现只有朱熹一个人没有参加孩子们的打闹,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边,发现他正画着《易经》的八卦图。从此,先生便对他另眼相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熹这样好学,很快成为博学的人。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当朱熹读到这句话时,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是呀,圣人有什么神秘呢?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啊!”

圣人其实并非可望不可及,治学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辍,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顶。“一览众山小”的圣人们的成功其实亦是由勤奋得来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喙》、《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读《易经》竟然能把编联简册的牛皮翻断三次,可见其勤奋。

世上任何事情,缺了勤就不易实现,如果有了勤,成功也就不会太难了。

伟大的劳动造就伟大的成功,而勤勉耕耘也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在其父司马谈死后的第三年被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迁立志要写一部史书,通过网罗天下的旧闻轶事,考察事情的起始终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如饥似渴地读国家珍藏的书籍。同时整理各种历史资料,目的只有一个,完成这部著作。有一天,上大夫壶遂来拜访司马迁。他看到司马迁埋头看书,孜孜不倦的样子,有点不明白,就问:“子长!听说你想写部史书,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没日没夜苦读,不觉得太辛苦了吗?”司马迁说:“先父在世的时候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写了《春秋》。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应该有人能写出像<涛棚那样的书。先父去世了,这件事我应该承担,我要当仁不让,也不敢谦让啊!”壶遂理解了司马迁的写作意图,了解他的心思后,高兴地点头说:“子长,我明白了。你是要把这盛世的美德发扬光大,真是在做件大好事。我祝你早日成功。”不久,司马迁开始写作了。他反复研究和比较历代的史料,认真整理了自己亲手调查来的资料。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部史料详实全面、叙述生动感人的《史记》诞生了。它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至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全部记录下来,气魄宏大,比起《春秋》有过之而无不及,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于勤奋,司马迁写出了《史记》,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同样也是因勤而写成的。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并不是很好,他和他的兄弟们一起上学的时候,对于学过的功课,兄弟们很快都能背会,纷纷跑出去玩,而司马光往往还不能背诵。但是,他一点也不着急,对同伴的游戏打闹也不羡慕。到了晚上,他一个人钻到帐子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直到完全学会了才休息。就这样,他背诵文章的习惯一直坚持到晚年。每当他骑马走路或是夜里睡不着的时候,他都会重复这一习惯,默默地背诵。

两部历史著作,都出自勤劳者之手。历史是勤劳者的历史,由勤劳者来执笔。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以至将来,勤奋都会带来收获,因此,每个人都要养成“勤”的良好习惯。

千金唾手得,一勤最难求。

勤奋是一笔价值远远超过金子的财富,金子虽然珍贵,但金子是不会失而复得的。纵然你有黄金万两,但坐吃山空,你总会有穷困的一天。惟有勤劳才是永不枯竭的财源。勤能使人走向成功,聪明的人,勤而努力就能成就大事业;而比较愚笨的人,如果能以勤为本,笨鸟先飞,同样是获得成功的赢家。记得《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就要给你打开一扇窗。你应该记住,勤奋实际上只是弥补自己某一方面缺陷的良药。

古希腊有位演讲家,他的口才很好,每次演讲都能吸引众多的听众。但他年轻的时候却有口吃的毛病,经常受到大家的嘲笑。为了改正这一缺点,他坚持天天练习说话。有时候他就跑到山顶上,嘴里含着小石子,训练自己的口型,摸索发音的规律。正是勤奋不懈的努力使他改掉了口吃的毛病,同时说出了一口流畅的语言,从而实现了做演讲家的梦想。

自身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奋的精神。自身之拙,可能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障碍。但伟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碍后得到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么大的障碍也会被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奋一点点地挖掉。勤奋面前,再艰巨的任务都可以完成,再高大的山也都会被“移走”,凡事只有踏实勤劳,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每个人要勤,就要忌“懒”,忌“惰”。懒惰是人的本性之一,稍不留神就会流露出来。所以青年人要时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谋事忌惰”。因为人生短暂,懒惰就如自杀。

勤奋的人瞧不起懒惰的人,心灵的恬静是勤奋的人始终追求的,而懒惰的人却是始终沉湎于肢体的舒适之中。怕吃苦怕受累是懒惰者的症状,一无所得,受人嘲笑是懒惰者的下场。

生性懒惰,却还想成功,这无疑是行不通的。懒情不改,要想获得成功,也是会碰壁的。如果说失败的遭遇是一个懒惰者的遭遇,那么失败的教训就是所有懒惰者的教训了。

每个人都要养成勤奋的习惯,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很多人总想找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当众里寻它千百度之后,发现“勤”字,是成大事的要诀之一。

天道酬勤。没有一个人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一连串的勤奋之事。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奋,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在每个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勤劳的好习惯。鲁迅说得很形象:“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笨鸟先飞,尚可领先,何况并非人人都是“笨鸟”。“勤奋”,使人如虎添翼,能飞又能闯。任何事情,惟有不停前进方可有生命力,工作更是如此,不前进就是后退。社会不是享乐的天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人才云集,竞争对手强大。快节奏的生活,高度的竞争又时刻令人感到一种莫大的压力,而成绩的得来并不像老鹰抓小鸡那样容易,它是勤奋学习得来的,停滞一步便会落后于人。

钱穆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国学大师。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后又随西南联大到西南后方,直到1940年离开昆明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这期间也曾在清华兼课,可以说是对北大、清华两校都有影响的国学大师。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者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他没有留过洋,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长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他是从乡村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来的史学巨擘。他在中小学任教之余,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对考据、训诂亦极嗜好,终身以史学为归宿。

他的勤奋是很有特点、也很有代表性的。无论是吃饭、课间休息、上厕所都要看书,不分严寒酷暑,夏天为防蚊叮,他学父亲把双足放在水中坚持夜读。又效仿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方法,定于每日清晨必读经、子等难读之书,夜晚后开始读史书,中间上下午读一些闲杂书,科学安排时间。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有时间思考问题,1918年他学会了静坐,每天下午四点后必在寝室静坐,体悟到人生最大学问在于能虚此心,心虚才能静,才能排除杂念,专心攻读和思考。

语言学专家王力教授也自有其一番激人奋进的经历。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传授他的治学之道。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刻苦勤奋,年轻时夜以继日地看书,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博览群书,打下了后来做学问的基础。他24岁学英语,27岁学法语,50岁学俄语,80高龄开始学日语,这种精神使他后来精通六国语言和几十种中国方言。文革期间,王力遭到批斗,晚上坚持著书立说。1976年以后,他加快了研究的进度,每天坚持工作8小时以上。正是勤奋刻苦地学习,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学多才而且硕果累累。

王力教授一生写了40多种学术著作,近200篇科学论文,共上千万字(译著不计在内)。他的研究涉及语言学的广阔领域,无论是语法、音韵和词汇,无论是汉语的现状和历史,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切,无不是用勤劳的学习而获得的。

王力非常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文字改革,汉语规划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积极领导汉语教研室对语言文字教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从1964年出版至今,一直是全国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好教材。

如果说天才,王力教授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天才了。可这“天才”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通过勤奋学来的:如果说成功,王力教授也可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了,而这成功的途径,是用辛勤刻苦的汗水换来的。惟有勤奋、努力,不停地学习,进步,成功的征途才会少一些弯路,才会少一些曲折。

自古以来,惟有勤奋才是成大事者无往不胜的成功秘诀。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无不体现着一个“勤”字。每个人要养成勤的习惯,惟有如此,才会在成功之路上少走弯路。

2.成功必须依靠勤奋

有人问一位成大事者:成功是取决与比别人思维敏捷,还是拥有更多的天赋。那位人士说的却是:“勤勉高于天赋。”

“天赋”往往会给人们一种错误的观点,以为勤奋和苦干对有天赋的人来说是没有用的,有许多人都是在拥有这种思想后而止步不前。天才的影响很大,人们认为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天才才能做到,如果自己也是天才的话,自然不费吹灰之力成为一个成大事者。甚至有更幼稚的想法:天才不需要刻苦学习,对规则和体制厌恶痛绝,反对束缚,对仔细分析事情发展、辛勤劳动不屑一顾。他们只要轻松一跃,在不经意中,成功就唾手可得,就能取得显著成绩。

这些痴人说梦者在梦中找到自己的世界,他们只有在被生活所迫的时候,才偶尔拿起笔来挥舞一番,创造一点生活的条件,但是只要生活境况稍一改善,就重新回到以前的状态,开始贪图享乐起来;或者是另一种情况,他们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要么是到处游荡,要么就在床上胡思乱想。

英国著名画家雷诺兹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他对天才的理解是:“天才除了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进行忘我的工作以外,与常人无异。”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有时候人们觉得我的成功是因为天赋,但据我所知,所谓的天赋不过就是努力工作而己。”

“我实际上比任何一位在田野里耕耘的农夫都更苦更累。”英国画家密莱斯说。因为他作画的时候总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当他提到年轻人的时候,他说:“我对所有年轻人的忠告是:‘去工作吧!’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但是人人都能工作。不工作的人,即使是天赋极高、绝顶聪明,也没什么出息。”

“我也不要求别人做一名艺术家,如果一个孩子具有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天赋,即使没人引路,他也一定会成为艺术家的。很多人把孩子带来,问我是否应该把孩子培养成画家。我总是回答:‘当然不。’但是不管这个孩子长大后想干什么?他都必须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从小到大,他要做许多琐碎的工作,不管多么乏味,都要耐心对待。”

著名的《圣经》的译者、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就把“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工作。”作为他的座右铭。

特纳也有和马丁·路德同样的想法,他通过艰苦的工作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后,还一直不忘他的老师约舒亚·雷诺德说过的话“那些想要超过别人的人,每时每刻都必须努力,不管愿意不愿意,他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娱乐,只有艰苦的工作。”

日本最成功的企业家之——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勤奋取得成功的人,他说:“我小时候,学徒的七年当中,都是勤奋努力的学习,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这种习惯,所有他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而我自己却不觉得辛苦并且自觉的做下去,甚至有人认为‘太辛苦’的工作,我却反觉得很快乐。事实上,在这个社会里,对有勤奋努力习惯的人,不太被人称赞是尊贵或伟大,也不会认为他们很有价值,但是,我认为大家应该无所顾及地提升对具有这种良好习性者的评价,这样才算真正对勤奋习性的价值有所认识。”

中国有句成语:勤能补拙。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有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许多成大事者几乎都是在走过艰辛漫长的勤奋之路后才攀上成功高峰的。

对成就大事只有一番期望的人,他们只要作一次即兴发挥的精彩演说,写一篇表现出很高构思技巧的文章,或者是经商过程中偶尔的出色表现。只要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就期望在某一个特殊时刻,一夜成名,但从来就无视尽心尽力工作的作用,也没有对工作坚持不懈的信念,更不理解经年累月的辛勤劳作可以创造出奇迹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