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玩转职场和人脉场的50条权利法则
291900000025

第25章 法则23:该糊涂时就糊涂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天赋聪明,你就拥有了令人艳羡和成功的资本,但聪明也应审慎用之,聪明用于邪途则误入歧途,机关算尽也必会有一失,有才是好事,但也别“身死因才误”。

古今中外,耍小聪明误事的、甚至丢掉性命的人比比皆是。和珅是有才,若无才,他何以由一名当差的升为户部郎兼军机大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固然,献媚逢迎是其才之“专长”,但诚如鲁迅所说:“帮闲也得有才。”他在狱中写的诗,即可作证。和珅为官,弄权耍奸,朝野骂声不绝。故而当他的靠山乾隆帝死后不久,他就被嘉庆宣布20条罪状,令其自裁。抄没家产约值八亿两,等于朝廷一年的收入。这“八亿两”乃种种祸国殃民、巧言令色的诸般“前事”的积累和“物化”。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到头来“八亿两”还不是入了国库?“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总结得何等准确。恋生惧死,人之常情,和珅“伤感”于“前事”,他身陷囹圄之际,终究还是明白了他的那种以权谋私的“才”,“误了自身,罪有应得,没啥冤枉”。

《红楼梦》中的凤姐儿才智过人,手腕灵活,口才出众,大权独揽,营私舞弊,并且纵欲、自恃与狠毒,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送上了卿卿性命。

观古可以鉴今,到头来感伤嗟叹,恨“才”“误”身,那种欲说还休的复杂心绪,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

和珅聪明吗?聪明。凤姐儿聪明吗?聪明。但是他们为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

第一,自视高人一等。聪明人总是比一般人多知道些事情,因此很容易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第二,孤立无援。一个人如果特别聪明,那么他从小就容易离群孤立,因为他觉得自己聪明,对思维比他们慢的人不耐烦,于是只会和极少的聪明少年交往。成年后如果继续保持这种习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不屑与人合作,并用自己的聪明排斥他人的经验,拒绝接受他人的意见,就大事不妙了。

第三,盲目自信,不计后果。聪明人总是在想“我的下一个高招是……”,由于他们老是觉得自己无所不知,便都喜欢行险招,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害。

第四,好胜心强。许多聪明人都不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强中更有强中手,那山更比这山高。即使你站在某一领域的顶点,你在这方面胜人一筹,也并不等于在另一方面你也胜人一筹。

所以,“聪明”是一个带有限定性的词,处理不好,即会被聪明误,因为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对深藏不露的意图可利用,却不可滥用,尤其不可泄露。一切智术都须加以掩盖,因为它们容易招人猜忌。所以凡事三思而行,把握好一定的度,总会得益良多。

有些事要模糊表态

做人最怕人戳脊梁骨,说话表态最好不要遗人话柄。把模糊当做一种境界,不败的人生从慎言慎行做起。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

“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

在座的老师听罢议论纷纷,都认为校长的说法有失公正。有位姓刘的老师起身反驳:“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却得到不公平的待遇,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而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刘老师的这一席话说到大家心里去了,可是刘老师毕竟挑战了校长的尊严,大家都很担心,会场一时陷入了沉默,这时校长笑了起来,他说:“大家都看到了吧,刘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老师们看校长没有恼怒,都松了一口气,会场的尴尬气氛缓解了。

尽管别人猜不透校长说这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校长对刘老师质问的回答后,没有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进行反驳了。

遇到别人的质疑或者追问时,模糊表态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轻轻一闪,就会把对方千斤的力量化于无形,同时还为自己争取到思考对策的宝贵时间。另外,模糊表态的姿态会给对方制造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使其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

有些时候,“明白直露”的说话方式不是伤人就是害己,然而默不作声又不免让人认为是想做老好人。倘若迫于情势,你不能不有所表态的话,最好还是“模糊表态”。例如,你可以说:“这件事比较棘手,让我看看再说。”这样,就给自己以后的态度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愚憨有时是一种大智慧

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聪明也如此。聪明过头反而是一种愚蠢。“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一句警世良言,它告诉人们:愚憨有时也是一种大智慧。

自古以来,忠直之士为人敬佩、为人赞扬。他们往往是以自己的忠直之谏,不惜身家性命去为民请命。如果只从个人利益而言,他们完全可以忍耐住自己的个性,图个高官厚禄,但是为社稷江山、为黎民百姓,他们不仅不能坐视不管,相反,他们忠言劝上,直言犯上。他们也知道必死无疑,但是苟延残喘于世,不尽自己的职责,这些忠义之士也是绝对不肯干的。可是他们拼命地去直言进谏,难道就是最好的办法吗?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征,得遇圣明的君主,更多的是遇到昏暗的王侯,所以直言当看对谁,可以直言的当然要去尽自己的职责,但是不值得你去进忠言的,你却舍命建言,无疑是过于迂腐、愚忠了,也未必受欢迎。

苏轼在总结自己坎坷的一生时,很懊丧地叹息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不能不说苏轼是一个聪明人,他曾被欧阳修称之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大文豪。他在诗词、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说他事事聪明、一生都聪明,却是不对的。特别是他在政治上、官场上的表现,不仅不能说是聪明,反而应该说是愚蠢。史书上记载,苏轼有一天下朝后,两手抚摸着自己的便便大腹问家人:“这里面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满腹文章,有的说是满腹机关,只有他的爱妾王朝云一语破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长叹一声:“知我者,朝云也。”就是说,连他自己也明白,“不合时宜”是他一生坎坷的主要症结。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苏轼在政治上一辈子都不识时务,实在算不上聪明。且看他的表现:苏轼一贯自恃聪明,谁当权他就反对谁。不分主次,不分环境,不管上下,只要不符合他的意思,就坚决反对。王安石推行变法,他反对;司马光上台复旧,他也反对;程颐、程颢提出新的理学观念,他也反对……当然,他反对人家自有他的理由,有些意见也是正确的。然而,不分青红皂白,为表现自己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钻牛角尖,便积怨众多,四处树敌,一生多有波折和磨难。你能说他的人生厄运连连与他处世方面过于自信没关系吗?尽管他为国为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因为过于直率,不懂得委婉曲折,常常适得其反。他后来遭人嫉妒、陷害,几度入朝,反复被贬,都与此很有关系。

由此可见,苏轼自誉为聪明一生,其实,他有时在具体事上是聪明的,而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是愚蠢的。古今中外一些有点才气的人物,之所以怀才不遇,其志难展,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很大的因素在于其自身。他们有的恃才傲物,唯我独尊;有的脱离实际,脱离人民,“世人皆醉我独醒”;有的自以为满腹才学,其实只会纸上谈兵。

懂得方圆之道的人,必然是避其锋芒,即便有想法,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圆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其太鲁莽了。有锋芒才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下显示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获得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