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玩转职场和人脉场的50条权利法则
291900000041

第41章 法则38:装傻来保护自己

让别人感觉自己比你聪明

装傻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比别人显得更聪明。装傻可以满足这种心理。他会感觉自己很聪明,至少比你聪明一些。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将再也不会怀疑你可能有更加重要的目的。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傻孩子,人们常常捉弄他。其中最为乐此不疲的一个游戏是挑硬币,他们把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丢在孩子面前,他每次都会拿走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哈哈大笑,感叹一番“真傻”、“傻得不可救药”,等等。

一个女教师偶然看到了这一幕,心中非常难过,她为那些没有同情心的人感到可悲。她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孩子,你难道不知道一角钱要比五分钱多吗?为什么要让人家嘲笑你呢?”

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孩子双眼闪出灵动的光芒,他笑着说:“当然知道!可是如果我拿了那一角钱,以后就再也拿不到那许多的五分钱了。”

这个孩子正是那种貌似愚钝、内心清明的人,他的傻只是一种伪装,那些肤浅的人们在嘲笑他的同时,却扮演了被算计、被愚弄的角色。谁聪明谁傻,从表面上是看不出的,真正的聪明人往往不是光彩外露的。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上,那些智者不得不故意装憨卖傻,以一副糊涂表象示之于众人。然而也唯有如此,方称得上有“大智慧”,是“大聪明”。

装傻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为人处世的大艺术,是保全自我的大手段。

有的人外表似乎固执守拙,而内心却世事通达、才高八斗;有的人外表机敏精灵,而内心却空虚惶恐、底气不足。

人生是个万花筒,一个人在复杂莫测的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失手于人。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处事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装傻是后天的聪明,人贵在能集聪明与愚钝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装傻时装傻,随机应变。

老子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圣贤将“装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掌握好“傻”与“聪明”的界线

一个有才华的人,既要学会装傻,做到不露锋芒、暗中进取,又要学会把握时机,该聪明的时候便要果断出去,施展自己的才华,拼出一番伟业。人生如戏,演绎着幻化无穷的各种偶然情况,稍有懈怠就会有闪失,因此必须学会在“傻”与“聪明”之间划清楚只有自己知晓的界线。

楚庄王继位时很年轻,他并未像其他新君那样烧“三把火”,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予以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爱怎么办理都行。这时的楚庄王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糊涂无能的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纷纷进宫,劝谏楚庄王要节制淫乐,应该以国事为重,可楚庄王都不予理睬,甚至下了劝谏者死的命令,果然没有人再敢冒死进谏。

大夫伍举知道直谏毫无用处,便给楚庄王讲了个故事:“远方的高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心里明白这是在说自己,可他故意做出一付失望的神情说道:“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嘛。”

之后楚庄王依然故我,变本加厉地玩乐,几乎不成体统。一位叫苏从的官员再也看不下去,直闯进宫对庄王说:“大王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国破身亡之祸啊!”庄王大怒,喝道:“你没有听到不准上谏的命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苏从昂着头说:“如果臣死能让大王振作起来,能让楚国强盛起来,那臣也心甘情愿。”

庄王凝视着苏从,突然激动地说:“对了!这就是我要等的社稷栋梁之材。”接着立即斥退了舞姬妃子,与苏从促膝长谈。

第二天,庄王召集百官,任用了伍举、苏从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罢免了一批只知逢迎的庸才,采取了许多强国富民的良策,楚国自此迈出了走向富强的第一步。

其实楚庄王表面上寻欢作乐,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忠臣、良臣和智臣。因为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廷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用假装糊涂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当中,表面上看庄王糊涂昏庸,其实他始终在默默地考察群臣的忠奸贤愚。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人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势利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方才现出庐山真面目。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狡猾”的生存与成功之道。在时机尚未成熟、条件也不具备的情况下装一回“傻”,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别人小心提防,才能在暗处谋划全局。然而“装傻”又不是消极的明哲保身,而是为日后的大有作为奠定基础,在别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充实自身,当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之际,这些“装傻”的智人便会果断出去,而且一击即中,这时候,他们便不再需要“傻”的外壳来做掩护了。该装傻时便装傻,该聪明时绝不含糊,成功便也不远了。

扮猪吃虎,以“傻”克敌

智而示以愚,强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目的就是为了蒙蔽对手,争取主动。“装傻”具有后发制人、出其不意的效应,在外交、谈判、经济等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

曾经有三位日本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与美国的一家飞机制造公司谈判。日方作为买方,美方作为卖方。美国公司为了抓住这次商业机会,挑选了最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组成谈判小组。谈判开始,美方展开了产品宣传攻势。他们在谈判室里挂满了许多产品图像,还印刷了许多宣传资料和图片。他们用了两个半小时,三台幻灯放映机,放映了好莱坞式的公司介绍。他们这样做,一是要加强自己的谈判实力,另外则是想向三位日本代表作一次精妙绝伦的产品简报。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日方代表静静地坐在里面,全神贯注地观看。

放映结束后,美方高级主管不无得意地站起来,扭亮了电灯。他转身向三位显得有些迟钝和麻木的日方代表说:“请问,你们的看法如何?”不料一位日方代表说:“我们还不懂。”这句话大大伤害了美方代表的心情,他的笑容随即消失了,一股莫名之火似乎正往上冲。他又问:“你们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哪一点你们还不懂?”另一位日方代表彬彬有礼,微笑着回答:“我们全部没弄懂。”这时,美国公司的主管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为了商业利益,他又重放了一次幻灯片,这次速度比前一次慢多了。之后,他强压怒气,问日方代表:“怎么样?该看明白了吧?”然而,日方代表端坐在位子上,若无其事地摇摇头。美国的高级主管一下子泄气了,他灰心丧气地斜靠在墙边,松开他价值昂贵的领带,显得如此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他对日方代表说:“那么,那么……那么你们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呢?既然我们所做的一切你们都不懂。”这时,一位日方代表慢条斯理地将他们的条件说了出来,他说得如此慢,以致美国高级主管像回答讯问似的,毫无斗志地斜坐在那里,稀里糊涂地应答着,他的思维已经紊乱了,信念被摧毁了,根本未作什么反对意见。结果,日本航空公司大获全胜,成果之大,连他们自己也感到意外。

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作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当然,除了装傻,有时还得装明白。

市场部的主管问你:“听说,从下个月起,公司的奖金又要调整了?”如果你说“没听说”,则显得你消息不灵,更不会是老板的亲信,那是真傻了。这时,你应该问:“怎么,反响很大吗?还没有最后决定的事已经传得这样厉害,真是灵通人士。”这时候,装傻其实是装明白,是一种心理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