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前列腺炎诊疗手册
2921000000003

第3章 前列腺炎的概念

1.什么叫前列腺炎

目前认为前列腺炎并非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几个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即我们平时所称的前列腺炎综合征。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前列腺炎综合征的病因有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免疫因素和其他相关因素(如性因素、精神因素)等。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病,也是让人十分困惑的一种疾病。它可以严重影响某些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生活变得十分痛苦。

2.前列腺炎的好发人群和发病率

前列腺炎一直是男科和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多见于成年人及性活动频繁人群,波动于4%~25%。接近半数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会患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炎。据统计在25~40岁的男性中,有30%~4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炎可以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男性,50岁以下成年男性患病率较高,以25~35岁青壮年为高发,发病率在8%~25%。中老年男性患有前列腺炎也有较高的发病率,老年男性常发生良性前列腺增生,而前列腺增生常可与前列腺炎并存。

3.前列腺炎的国际分型

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Meares-Stamey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Ⅰ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Ⅱ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BP)/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CPPS),该型又可分为ⅢA炎症型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和ⅢB非炎症型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型;Ⅳ型:无症状性炎症性前列腺炎(AIP)。Ⅰ型和Ⅱ型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Ⅲ型虽然有前列腺炎的盆底部疼痛症状,但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阴性。ⅢA炎症型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阳性;ⅢB非炎症型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阴性。Ⅳ型为无症状性炎症性前列腺炎,临床上无症状,但前列腺液镜检有炎症的依据。

5.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和相关病因

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其诱发因素有以下几种学说:

(1)病原体感染理论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器官之一。并因此导致前列腺炎的发生。最常由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和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至前列腺导致炎症。

(2)尿液反流理论

尿路不畅、故意憋尿等引起尿液反流,尿液里的化学成分反流至前列腺导致化学性前列腺炎。反流尿液中可能有致病微生物存在,也可能不含微生物,而是化学物质如尿酸盐等化学因素。特别是在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患者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时,发现尿液反流非常严重,前列腺及射精管内均可见显影。因此认为前列腺内尿液反流所造成的化学性因素,可能是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的重要原因。

(3)交感神经理论

交感神经系统对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也有重要影响。膀胱内括约肌和前列腺前括约肌含有很多α肾上腺能神经末梢。而且在前列腺被膜、肌肉、腺泡平滑肌、腺管周围的肌肉,以及精囊、输尿管、射精管,α肾上腺能神经纤维也很丰富。慢性前列腺炎、特别是前列腺痛患者,其主要症状是会阴、耻骨上等部位疼痛,以及显著的精神症状如焦虑、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血循环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全身和局部的儿茶酚胺也随之增加,肾上腺能神经纤维活动增加。

(4)免疫因素

免疫机制和前列腺之间有密切关系,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组织、血清、前列腺液中存在免疫球蛋白,这表示前列腺对异物的免疫应答,表明免疫反应参与了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并为免疫治疗前列腺炎奠定了基础。目前认为,前列腺炎症是以细胞因子为中介产生的连锁反应。炎症在始动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增加趋化因子的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各自的机制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并导致疼痛。

(5)其他相关因素

1)不洁性交,致病菌通过尿路逆行感染,是感染的重要因素。

2)前列腺充血,因长途骑车,久坐等致盆腔、前列腺被动充血,可使局部的代谢产物堆积,前列腺腺管阻塞,腺液排泄不畅。

3)频繁手淫,性活动造成尿道及前列腺的过度充血和水肿,有利于病原体感染尿道并经尿道扩散进入前列腺。

4)性生活无规律,较长时间性生活中断,前列腺液及代谢产物不能有规律的得到排出。

5)过量饮酒、辛辣食物能对尿道和前列腺形成刺激作用,并引起其组织充血和血管扩张,使局部组织对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降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与扩散。

6)局部受凉,局部受凉后可使人体处于应急状态,引起前列腺内丰富的α肾上腺能受体兴奋,使尿道内压增加,影响前列腺液排泄,产生淤积而充血。尿道括约肌α-受体兴奋性增高,使后尿道膀胱颈部收缩,压力增高,而导致功能性尿流梗阻,功能性尿流梗阻又可使尿液或病原体反流入前列腺内,形成细菌性或化学性前列腺炎,进一步加重临床症状。

7)前列腺活检,前列腺的感染是前列腺活检的一种并发症,留置导尿管和糖尿病并发症是前列腺活检后前列腺感染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