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进与退的人生经营课
292400000033

第33章 棋盘方寸,进退识人心(1)

认人有方

在与人相处之时若想做到进退有序,能够准确的辨识人心非常关键。看清了人心的善恶美丑,明了了他人的真情实意,判断出别人的真材实料,才能在交往中把握行为的关键,做到进退自如。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孔子的弟子中有叫澹台灭明的人,字子羽。此人本来“欲事孔子”,但由于“状貌甚恶”孔子就以为他“材薄”,不大喜欢他。于是子羽只好退学了。没想到,这位其貌不扬的人却是一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离开孔子以后,“南游至江”,竟然“名施乎诸侯”,“从弟子三百人”。对这件事,孔夫子很后悔,并且总结教训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以貌取人,为能辨识澹台灭明的真心与实材,没有把握住与之交往的进退之术,结果错失了一位好弟子。

一个人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良好的判断力才能穿透对方的表面现象,发现对方隐藏在肚子里的实情。一个人的言辞能够透露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行为能够透露他的习惯,甚至一个细微的细节就能暴露他的内心所想。

与人交往在辨识人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将计就计的策略。将计就计有两个关键环节:首先是识破对方的真意,其次让对方相信自己已经相信了他所表现出来的样子。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如果不能识破对方的真意,就被对方欺骗;如果不能使对方确信自己已经相信,对方就会起防备之心。

将计就计并不一定就是应对上文案例中提到的那种欺诈行为,我们要在更宽泛的辨识人心并选择如何应对时来理解它:将计就计可以理解为在理解他人真意基础上的顺应之举,在这种顺应中你就可以掌握进与退的主动性。

与人交往能够辨识他人的真意是做到进退自如的基础,如果不明他人真意,可能就会乱了规矩、犯了禁忌,将自己陷于被动之中,变得进退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章法。

【箴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于细微处观人

1948年的一天,瑞士发明家乔治·德·曼斯塔尔带着他的狗去郊外打猎。乔治·德·曼斯塔尔一直想发明一种能轻易地扣住、又能方便地脱开的尼龙扣,但是一直没有结果。当他和狗都从牛蒡草丛边擦过,狗毛和曼斯塔尔的毛料裤上都粘了许多刺果,这引起了乔治·德·曼斯塔尔的极大兴趣。

回到家里,曼斯塔尔立即用显微镜仔细观察粘在皮毛上的刺果。他发现刺果上有千百个细小的钩刺勾住了毛呢和狗毛。这使他顿然发现:如果用刺果作扣件,真是再好不过了。受此启发,他发明了以一丛细小的钩子啮合另一丛细小圈环的新型扣件——凡尔克罗,这是一种能轻易地扣住的尼龙扣,又能方便地脱开,不锈,轻便,可以水洗。它的用途很广,包括服装、窗帘、椅套、医疗器材、飞机汽车制造业。宇航员们依靠它在失重状态下,可将食品袋扣在舱壁上;在靴底上装上凡尔克罗,使他们的靴子附在飞船舱里的地板上。刺果钩附动物身体本来是牛蒡草生存和繁衍的因为刺果的这种特性可以使牛蒡草的种子随动物的活动播撒得更远,但是,许多人对大自然赋予牛蒡草的这种特性视而不见,但却被认真仔细的曼斯塔尔发现了,并利用来造福人类。

关注细节成就了凡尔克罗的发明。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细节对我们知人识人同样重要。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暗含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修养。

日本著名企业家永守重信利用人们进餐的细小动作鉴别人才,准确率可达95%以上。他认为人吃饭的时候,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再高贵的人,在吃饭时,也会显露出他的人品来。”如他用吃饭的机会分辨聚会的经理是第一代经理还是第二代经理。作为一般的区分方法,是因为创业性经理都经历了相当的劳苦,上的菜多是一点不剩都吃光了,而且吃得也快。总的说,吃饭时会刀叉乱碰,喝汤时会吱吱作响,不太讲究宴席上的礼节。可是一到了第二代经理,就爱挑剔,剩菜也多,总是先挑爱吃的动手。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生活细节以及这些细节产生的结果构成的,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从细微的环节窥见对方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我们就能更好地和对方进行交流沟通!

【箴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进什么庙烧什么香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其丈夫阿尔伯特相亲相爱,感情和谐。妻子是一国之君,整天忙于公务和应酬,而丈夫却不太关心政治,对社交缺乏兴趣。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经深夜了,她回到卧室,见房门紧闭,就敲起门来。

问:“谁?”

答:“我是女王。”门未开,再敲。

问:“谁?”

答:“维多利亚。”门未开,再敲。

问:“谁?”

答:“你的妻子。”门开了,维多利亚走了进去。

女王回到家里,场合改变了,她就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在宫廷上对着王公贵族说话是一种情形,回家说话应该是另一种情形。

在语言交流中,你要足浴说话的方式,有进有退。说话必须要讲究场合,不注意这点,说一些不适宜场合气氛情境的话,不仅会给别人造“不会说话”的印象,还往往会适得其反。

从前,有一个从不说谎的人,什么事情他都实话实说,但奇怪得很,他不管到哪儿,却总是不受人欢迎。他一贫如洗,简直无处栖身。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修道院长向他问明原因以后,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能干活的牲口,修道长想把他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诚实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诚实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干吗要把他们卖掉啊?”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都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诚实人到晚上又把他们赶回了修道院。听完诚实的人讲速完集市上发生的事,修道院长对他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

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就这样,诚实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善于观察周围的细节,对所处的环境和他人的感受做出敏锐的判断,随着面对场合的不同而改变言语的态度,称谓,包括语速根据当时的处境说出在当时最该说的话,做出最该做的事情。这种人通常在各个方面都适应得比较好,能够很快投入到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当中。

【箴言】处世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

透过心灵窗户识心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读一个人,首先就要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最不会说谎的器官。通过观察一个人丰富的眼睛语言,可以看到对方的内心世界。

汉朝末年,王莽在朝为官,在他未篡位之前,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勤劳肯干,节俭自律。但是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眼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

后来,王莽果然篡权,建立“大新”,成为乱臣贼子。

有时,眼睛似乎也会说话,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看出其中的大概,这是每个人都很难隐瞒的事实。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征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又一乱世英雄而已。”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李密涣散的目光已经泄露他的底气不足,败局已定,所以魏先生通过对他的观察看出他气数已尽。

透过眼睛识心意,还可以广泛地用于销售之中,心理学家珍·登布列说道:“假如一个顾客眼睛向下看,而脸转向旁边,表示你被拒绝了;如果他的嘴是放松的,没有机械式的笑容,下颚向前,他可能会考虑你的提议;假如他注视你的眼睛几秒钟,嘴角乃至鼻子的部位带着浅浅的笑意,笑意轻松,而且看起来很热心,这个买卖大概就有戏了。”

在现实生活中,看懂对方眼神中传递出的信息可以让你准确地判断出对方的心理及他是怎样的人。从而在人际交往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箴言】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