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青春期的思考
2926900000103

第103章 中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差异

上个星期看了两部影片,《无人驾驶》和《唐山大地震》。

若不是《无人驾驶》的片中有我喜欢的王珞丹、李小冉和刘烨,我也许就不会考虑看这部片子了。待影片结束后,我似乎没有看懂这部影片。

影片的介绍我都提前简单地读过了。电影好像是讲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都有车,应该是在批判现实主义吧?这是很好的主题啊。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价值贬值,人们自私自利,迷失自我,失去原则,等等。介绍中说片中三个男人的命运由三个女人的命运影响着,但实际上好像是四个女人吧?王珞丹、李小冉、林心如和高圆圆。同时还说到黄轩、王珞丹、高圆圆都是有车一族,所以呢?有车又表达了什么呢?在这里,我并不清楚导演的意图。王珞丹扮演了一个内心很纯洁的女孩,她因黄轩肯与别的女孩随意亲吻却不能与自己亲吻而沮丧,这表达了什么?为什么王珞丹那么喜欢和渴望让黄轩开着她的车带着她兜风?为什么黄轩始终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真爱?为什么刘烨得不到温馨的生活?为什么陈建斌扮演的角色的女儿却死于车祸?这说明了什么?如何与电影的主题相呼应?

在未观赏《唐山大地震》之前,我就很怀疑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主题来拍摄电影。通过唐山大地震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型灾难,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它是可以避免的吗?还是我们应当为死去的同胞表示哀悼?

方登和方达在地震后被压在了同一张板子下,救一个就要舍去另一个。在之前我的多篇日志中提及到的--还是选择的问题。母亲元妮一直坚持痛苦地回答:“都救,都救。”可见母亲对两个自己的亲生骨肉是无比同等疼爱,但是在精神处于强烈紧张下,救援人员要离开她去别处救人时,她选择了救儿子方达。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与其都舍,不如少舍一个。无论是处于某种原因,母亲的选择都是有一定理由的。奇迹是压在板下另一端的方登并没有死,而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可是那时元妮已经带着死里逃生的儿子方达远走了。方登后来被军人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方登对自己的继父说:“我不是记不清,是忘不掉。”这是她始终不肯回到唐山去寻找自己亲人的主要原因。那我想问方登,如果当时你是母亲,你会选择怎样做?或者说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活下来就是好的,活下来也正是开始。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从灾难中健全地活下来就是美好的。方登没有选择去原谅自己的母亲,难道还能抱怨地震的发生与母亲的是非?如果是这样,那在地震中白白牺牲的方大强是不是更无法原谅呢?元妮的确没有骗方登,西红柿都洗好了等着她回来呢。“妈给你道个歉吧,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啊?”这句话是很感人,触动心弦,不过母亲元妮到底欠女儿什么?如果元妮知道自己的女儿没有在地震中身亡,肯定会跋山涉水去寻找自己的女儿。而女儿呢?明知自己的亲人就在小小的唐山市,却多年来不肯去追随自己的亲娘。尤其是与元妮见面之后,在墓地里,她才觉得自己深深地折磨了母亲。作为一个三十左右岁的她,这是否幼稚了一些呢?

说句老实话,中国的一些电影我的确看不懂,而且似乎这些电影被拍摄的目的就是想让人难以琢磨。电影的结尾留一些悬念是好的,因为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但是看电影的过程是一个跟随情节发展的过程。电影首先要有自己的主题和逻辑在里面。它可以不给观众一个准确的或唯一的答案,但是却一定要留有可以去思考的线索。

相比之下,这个星期欣赏的两部美国影片,The Next Three Days和Tangled都异常地出色。Russell Crowe 出演的The Next Three Days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是一部我看过的最好的影片之一。它利用插叙的手法,抓住观众的神经,始终跟着片中的线索在走。简简单单的一家三口,因为诬陷而被拆散。之后,丈夫和妻子站在了对立面。妻子选择了妥协,而丈夫却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为了年纪幼小的孩子,为了自己美丽的妻子,他铸成了男人一颗坚定的心。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你不走,现在打电话告诉你的儿子你不会回来,你会一直待在监狱里不再见他。”

泪水不禁顺流而下。

无论是否无辜,孩子是最清白的。孩子需要母爱,孩子需要心灵健康的成长。

她也爱孩子,爱自己的丈夫,可是她选择了保守的解决方式。

一个善良的男人,一个拥有坚定信念的男人,历经重重磨难,从未想过退出,而是更加坚定自己的意念,而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个温馨而毫不奢侈的美满家庭。

这是出色的电影,这是电影的魅力。

建议喜欢电影的人们有时间去观赏,之后会有自己的感悟的。相信一部出色的影片是在影片末段时发现片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情节都是相互咬合的。有英雄的存在也是美国电影的一大特点。片中的英雄可以是正负面,但是英雄一定要存在,主人公的气质和精神一定要突出。Russell Crowe 饰演了一个永不去选择妥协的男人。在艰难的选择前,无论成功的可能性是多么小,他宁愿竭尽全力去赌,为家庭的美满去赌。另一方面,他的妻子选择了相反的一面--妥协。强烈的对比之下,相信导演的目的是要引发观众的思考。若是你,你会怎样选择,会付出多大的代价?虽然电影的真实程度与现实生活很难统一,但电影终究还是电影,虚构成分多少存在。

如果有人问在影片Tangled中,Flynn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一刀剪断Rapunzel那带有魔力的金发,而不是让Rapunzel用她那令人惊讶的头发去治好Flynn的伤口?那样Flynn就能重新站起来打倒她的邪恶的义母了。答案是如果这个选项成立,那么电影就不存在逻辑了。简单地讲,也就没有中心思想了。因为这样一来,电影的情节就有无数种变化了。这是电影的逻辑,且好的电影一定会伴随着固定的逻辑。一个电影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左右,要说明一个故事,阐述一个或多个线索,最终在影片的结尾引出一个结局。结局可以是虚的,可是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尾必须要有逻辑的引导,且逻辑必然要与想要表达的主题相联系。在Tangled这部影片中,Rapunzel那美丽而有带有魔法的金发正是她被绑架、被邪恶的义母收养、十几年来从未离开过那个塔和她成为强盗的唯一原因。她的金发是美丽的,是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然而也正是拥有美丽的事物,才会招惹邪恶的眼光。美丽的东西也有丑陋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Flynn选择了死,也是无私地把自由给了Rapunzel。这是Flynn对Rapunzel伟大的爱,不求回报的爱。这是这部精彩的影片阐述的主题。作为观众,我们应当学会欣赏,学会理解和领悟优秀影片的精髓。

中国的电影与美国的电影的确有不可忽略的差距。然而这些差距并不完全体现在科技含量上,更重要的反而是电影的主题。一个精彩的主题是一个出色的影片的核心。其次是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展现一个精彩的主题。好的影片的逻辑一定是鲜明的,要让观众懂得导演的思路,从而引发从自己角度出发的思考。我相信这是电影的精华所在。

迟键泽评论:很遗憾你说的这四部影片我一部都没有看过,但是我还是有很多话想说。

先说《唐山大地震》吧。我记得我妈问过我说想不想看,我马上就说不想,因为我觉得这个题材真的对我来说没有一丝的吸引力,导演是想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人感受一下当年的痛苦还是怎样?我不明白。

我更喜欢看喜剧类的电影,但喜剧也分很多种,我所喜欢的是把一些生活上令人可笑,令人讽刺的现实更戏剧化地表现出来,而不是那种无厘头的耽误时间的搞笑。如你所说,中国的电影,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大导演拍出的电影我的确也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好像越看不懂越显得高深,好像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但我认为最好的电影应该是最容易让人理解的,可以把一些平常别人听不进去或不以为然的道理让人明白,让人思考。

至于技术,我觉得跟好电影的关系微乎其微。可能一开始会吸引人,但它的价值只是在商业上。有的人会喜欢,像《哈里波特》、《阿凡达》,等等。确实会吸引不少人,我记得我看完《阿凡达》也很喜欢,画面很好看。但这些电影给人的印象不会深刻,至少它的故事不会让人有所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