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青春期的思考
2926900000074

第74章 光阴消逝-我得到了什么?

我相信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来思考的一个问题。人们都说岁月不饶人,但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地逝去,我们又得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孩子们都要从一年级开始读起,甚至是学前班?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或是学前班,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我,从不觉得比别人缺些什么。一个小学最基本的教育,用得着读上六年吗?这六年下来,孩子们从中真正学到了多少对他们自己来讲有用的知识呢?我没有听说过哪一个没受过小学教育的人至今掌握不了那些知识,或者是生活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我时常问自己,我们是不是也应当适当地向比尔·盖茨,布什,甚至刘德华学习学习?这三个在世界上响当当的名字,一个连大学没毕业就成为了世界首富。另一个就连报纸都看不懂,不是照样当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总统?还有国内无人不知的著名明星,小学都没有正式毕业。其实,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有的时候,人们选择把自己在一棵树上吊死。何必呢?为什么?一种能够把很多正在黄金年龄中的年轻人只是因为一次考试的分数就能迫使跳楼自杀的现实,就足以证明这种教育体系很是失败!一个人的心理是扭曲的,全中国上上下下那么多学子,衡量无数人之间的差距标准就是一个数字?一个由于一道他蒙对而我没蒙对的选择题上就能拉开无数名差距的数字?荒唐!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喜欢“IDOLT NATION”(“愚蠢的国家”)这篇文章。作者毫无保留地阐述了最根本的社会现实状况。社会中有很多人并不胜任自己屁股下坐着的位置,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所在,他们还是坐在了那里。有很多人为了那一个位置奋斗了多少年,到最后还不是他们的。为什么?因为彩票没买中。那还能不能重新再买?也许不会了,也许永远也不会了。那么,人生就至此为止了?

道理永远都是最浅显的。思考一个问题:毕业后有人会在生活中问你X的倒数是多少吗?有人会要求你在日记中写得灿烂夺目吗,有没有用到排比、比喻、修辞等一系列手法?人一生的梦想是什么?读二十年的书,戴上个眼镜,驼着个背,一脸书生气,娶个媳妇,生个娃,平平淡淡过一生?到老时,人们问你这一生为的什么?“我不知道”?这是人生的意义吗?

其实“读书”为何不能称为一个兴趣爱好?与跳舞、拳击、篮球、跑步、弹琴、书法、绘画等等一同相称?人们之间会问:你喜欢弹琴吗?喜欢打球吗?喜欢跳舞吗?为什么就没有人曾问过:你喜欢“读书”吗?“读书”与其它爱好相比有什么区别吗?是,有区别。区别在于读书是基本文化知识,区别在于读书是义务教育和继续教育。不错,从这方面来讲是这样的。但是那个能把多名学生逼到生命边缘的分数又是什么?基础教育?说严重了,这个分数是对他们生命价值的评估啊!分数低,就失去了生活的价值,所以就自杀了。难道不是吗?这不符合逻辑吗?那么是自杀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生命有价值,所以他们自杀?“读书”是一个专业。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选择这门专业的人太多了,然而大部分的人们没有过选择。选择弹琴,是因为有人有手长的优势和各种灵感的天赋。选择篮球,是因为有人有身高和身体协调的天赋。选择书法,是因为有人有非凡的喜爱和家庭遗传的天赋。而“读书”呢?很多人也有天赋,但绝不是“所有人”。那么多年累积起来的一个分数值: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考研,硕考博,博考博后,博后又考什么,何时是尽头?二十年,二十多年的时光,或许因为一个低级的失误,一个愚蠢的变故,导致一个完全失落的结果。到最后谁对结果负责?只能是他们自己。他们承受不了怎么办?答案是承受不了也得承受。因为这就是命。

迟键泽的评论:你说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想绝大部分的人也想改变这种畸形的制度,有的人喜欢读书就读的很好,有的人不感兴趣有可能就不会太好,但他们还是去读书了。然而有的人可能喜欢打球、弹琴等等,他们的家长却让他们放弃,逼迫他们去专心读书或者是被一些毫无作用和意义的课程所代替了,为的只是考上个更好的学校。而那些不喜欢这些东西的人呢,他们父母反而会不惜花重金聘请单独的教师去不厌其烦地教那些不开窍又不喜欢的学生。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这么多读书好的人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而其他国家的人,那些任由自己孩子去学习他们喜欢感兴趣的东西,去刻苦钻研、锻炼、挖掘。尽管他们其中的大部分的人也没有获得成功,但他们是快乐的,享受着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没有太多的遗憾。我在网上还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纪录,那就是近30年来,历届的状元、高才生之类的学习天才没有一个取得傲人成绩,无一幸免。都在默默无闻的做着和高中生或者是说初中生都能做的工作。 这就是我们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