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冯梦龙寿宁民间传说
2928500000002

第2章 巧用贿银兴文教

黄立云

一天午后,冯梦龙正在衙中整理《游闽吟草》书稿,只见衙役急匆匆地闯进后衙报告,青竹岭村人姜廷盛在衙门告状。冯梦龙忙放下书稿来到大堂。

只见姜廷盛满脸愤怒,说是他和弟弟到三望洋村收粮,刘世童不仅抢走他的粮食,还砍伤其弟弟。冯梦龙忙升堂问案勘验刀伤,只见刀口伤得不轻。询问与姜廷盛一起来的证人,证人也言之凿凿,说是刘世童抢粮伤人。冯梦龙命令衙役速将刘世童带来问审。一会儿工夫,刘世童来到衙门,说是姜廷盛将自家弟弟砍伤,然后以此诬赖他。

冯梦龙心想,光天化日之下,哥哥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去砍伤弟弟以诬赖他人呢?刘世童所说不合情理。但是观察姜廷盛、刘世童二人,只见姜廷盛蓬头垢面,满脸凶光;而刘世童衣履如常,应对暇豫,完全不像伤人之徒。到底事实真相如何,冯梦龙一时无法决断,只得先令衙役将姜廷盛、刘世童二人分别取保候审。

次日,冯梦龙坐上小轿说是出门拜客,实际上却是前往三望洋村查案。通过实地踏勘访查,案情终于水落石出。原来,廷盛与世童有过节,廷盛怀恨在心。廷盛弟弟是个瘸手的残疾人,廷盛觉得弟弟只会吃不会干活增加他的负担。因此,他带着弟弟去和世童寻衅斗殴,想让世童在混战中打死弟弟。没有料到刘世童对他的无理蛮横处处避让,使预定计划无法实施。恼羞成怒的姜廷盛将肉案上的屠刀向弟弟掷去,屠刀刺中额头顿时血流满冯梦龙办案回衙正欲安歇,只见衙役来报,邻县韩知县来拜。冯梦龙忙整肃衣冠出门相迎。韩知县抱拳施礼:“冯大人来此多时,韩某本应早些来拜,谁知俗务缠身延至今日。韩某无以为敬,聊以新产香米为礼,请冯知县笑纳。”随即冲门外喊道:“且将香米献上。”冯梦龙正要劝阻,只见一名汉子挑着大米已经来到堂上。启封看时,冯梦龙大吃一惊,哪有什么香米,里面装的竟是五十两白花花的纹银。

韩知县指着银子说:“这点香米烦请笑纳,内弟姜廷盛之事还望冯大人善为周旋。”冯梦龙见一时推辞不得,眉头一皱,笑道:“冯某暂且收下。只是冯某一向秉公办事,若有不周之处,还望韩大人体谅。”

韩知县见冯梦龙收下银子,心中欢喜,拱手作揖,说声“拜托”,连夜告辞。

第二天升堂,冯梦龙命人将姜廷盛等人带上大堂,高声判曰:“姜廷盛伤弟诬人,当堂重打三十大棍,罚做修建学宫苦役十五天;其弟领回治疗,活,可宽大处理;死,则杀人偿命!伪证之人,罚做修建学宫苦役十天。”

宣判之后,冯梦龙在衙前贴出告示:“寿宁学宫倾圮,社学不兴,学风不振,本官久欲振兴,怎奈县衙乏资。今有邻县韩知县为寿宁捐银五十两,本官也捐俸一月,用以修建学宫及平溪、南溪、芹洋、西溪、南阳等地社学,以立教兴文,造福百姓。”

却说韩知县听说内弟被冯梦龙依律重罚,十分气愤,正欲启程赴寿宁问罪。忽见一队人马敲锣打鼓抬着牌匾,浩浩荡荡来到衙前,在韩知县面前齐刷刷跪下,口称:“奉敝县冯大人之命,特来叩谢韩大人为寿宁捐资之恩。”韩知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官何时为寿宁捐过银两?”为首者答曰:“韩大人前日为寿宁修建学宫送来白银五十两,冯大人本欲亲来道谢,只因公务繁忙,特命小人等前来代寿宁百姓谢过大人的赠银之恩。”韩知县这才明白是冯梦龙耍花招,心里既可气又好笑,但木已成舟也无可奈何。又见寿宁百姓载歌载舞齐声称颂,觉得十分光彩,脸上也有了第4章修建“旌善”“申明”亭黄立云话说冯梦龙踏入寿宁县境,只见在南溪通往寿宁县城的官道上,一座座像廊屋一样的厝桥,有的横跨险滩绝壁之上,有的静卧村落田野之间。这些用数十根粗大原木拱叠拼接,不用一钉一铆修建而成的“八”字形桥梁,不禁让来自姑苏平原的冯梦龙大感新奇,恍如看到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虹桥一般。因此,凡路过廊桥,冯梦龙都要借歇脚之机,流连观赏。

冯梦龙心想,这些如虹桥再世般的桥梁,有的似长虹横跨碧波之上,有的如蛟龙腾飞青山之间,他们比汴水虹桥更雄奇壮观;而且桥上的廊屋如亭似厝,不仅可供行人遮阴蔽雨,还可以保护桥身免遭风雨侵袭,使桥梁得以延长使用寿命,冯梦龙不禁为自己治下之民的聪明才智而击节赞叹!

时值八月酷暑,天上骄阳似火。冯梦龙一路行来,早已汗湿衣裳,因此每到一座廊桥,都要在桥中小憩一阵,让清爽的山风驱走身上暑气。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冯梦龙自小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注意田野采风的良好习惯。稍事休息,冯梦龙就被桥内柱间梁上的楹联墨书所吸引。只见冯梦龙摇着蒲扇,慢慢踱着方步,时而欣赏着桥柱楹联--“四面翠屏山色秀,一条碧玉水光寒”,“上下影搖波底月,往来人踏镜中天”……时而仰头注视着梁上的墨书捐款芳名。看着看着,冯梦龙又一次被治下之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投资投劳热心建桥的善举所感动。冯梦龙深知“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这一座座耸立在是境内百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募集而来,从而使行客旅人免却临川病涉之苦,冯梦龙不禁又对自己的治下之民多了一份钦敬之情。

一路行来,冯梦龙跨过南溪村的黄竹桥、南城桥、通政桥、浦南桥、南源桥,柯洋村的长春桥,亭下村的许屯桥,长洋村的仁政桥,平溪村的平津桥、卧龙桥,尤溪村的文明桥、里仁桥、公正桥,缸窑村的丹溪桥,芹洋村的飞虹桥、瑞星桥、通济桥等众多桥梁。细心的冯梦龙发现,芹洋村的黄普耀、黄彦畴捐资建造的桥梁最多,仅路上经过的就有文明桥、里仁桥、公正桥、丹溪桥、飞虹桥、瑞星桥、通济桥等七座之多。冯梦龙敬佩这些热心公益之人,因此将黄普耀、黄彦畴的名字牢牢地记在心上。

到了县衙,在忙完捕虎除害、修复城隘等关乎百姓安身立命的重大工程之后,冯梦龙觉得“磨世砥俗,必章劝诫”,遂将扬善惩恶、教化治下之民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冯梦龙决定在县衙左右修建“旌善”、“申明”二亭,让善人千古流芳,恶徒遗臭万年。

旌善亭建在县治之右,上列黄彦畴、叶伯胜、叶仁杰、孙政、周孙十、叶朝会、王秀以及柳衡三、陈鸣凤、范廷镜、李得显、张叶茂等十二位善人之名。

申明亭建在县治之左,上书张谏九、吴至一、项汝登、柳廷诏、刘匡、李鼎、刘槐、韦惟恺、魏鉎一、魏洪、魏明观、孙起、符丰、陈伯进等十四个恶人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