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30%的孩子到了学龄时仍然不会自觉地去学习,总是要家长不断地督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写作业边写边玩等。学习自觉性差并非智力因素造成,而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正是家长对其从小疏于管教造成的。家长此时以粗暴的态度强迫孩子学习,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让孩子明确学习的责任,培养学习兴趣才是关键。学习自觉性问题并不是一上学自然就好了,需要家长、老师和孩子本人共同努力来解决。
指导计划
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要想让孩子学习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他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如果孩子根本缺乏学习自觉性,那么具体学习方法再好,也无济于事。
学习的自觉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渐培养的。
家长可以从以下途径去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
1.让孩子明确学习的责任
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点责任心。学习也是这样,一个人要想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就必须有一点学习责任心。也就是说,要明白你为谁而学?对谁负责?
2.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只有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才能长期自觉地学习。因此,一定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让孩子战胜自我、投入进去、坚持到底、争取成功。
3.适度的压力
学习自觉性的培养,还需要适度的外来压力。特别是小学生、中学生,由于年龄关系,许多事情的利害关系尚不知晓,还不太懂得学习的意义。他们一般对各种有趣的游戏更感兴趣,而不愿意在课本知识上多下工夫。这时,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施加适当的压力,而不能听凭孩子完全自由行事。
4.成绩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曾提出一个强化理论,认为一种行为一旦得到肯定,就会使它得到强化,并使今后重复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强。用这一理论来指导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就是要注意经常的成绩反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使孩子看到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果,并充分享受学习进步的乐趣,从而使学习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亲子互动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训练1:让孩子自己洗衣叠被
自我管理的意识需从小开始培养。让孩子逐步培养冷了添衣、热了脱衣的意识,坚持自己叠被子,自己洗衣服、手绢、袜子等,要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训练2:让孩子自己整理物品
在自我管理中,物品的收拾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让孩子为自己的物品准备一个专门的放置地方,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用完都要送回“家”去。
(2)让孩子要意识到收拾物品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帮忙而已。
(3)家长要尽可能地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参与收拾、整理物品,并坚持不懈地不断强化,最后形成习惯。
训练3: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1)每次出门,让孩子可以想想要带什么东西,有没有遗漏的。
(2)试着让孩子安排一下今天全家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并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和可能性。
(3)当孩子忘记带东西或把带出去的东西忘在外面时,要让孩子克制自己发脾气,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
总有一天孩子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如果能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今后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孩子不知道学习为了啥
学习是每个孩子必须做的,但许多孩子却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要学习呢,学习是为了什么呢?”因此,学校里多了许多“撞钟和尚”。
适宜孩子
得过且过的孩子
学习问题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未来充满迷茫,学习中没有动力,导致成绩不好。
经典案例
小军是高三学生,平时成绩不好,临近高考,他的心情更糟。而且一想到前途,他就更加沮丧。总想自己考不上大学,能力也不行,去做什么工作也没人要。他都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上学等于白上。
心理咨询
许多成绩不好的孩子觉得处处不如别人,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看不到希望。其实,这正是“自卑”惹的祸。
自卑感是青春期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自卑的孩子除了学习会感觉处处不如别人,认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被别人比下去。所以,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对自己的学习没了信心。
指导计划
家长可以试试通过以下对策帮助孩子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
对策一:多赞扬,少批评、指责。孩子其实是很脆弱的,孩子有一颗玻璃心。这颗脆弱的心承载太多的来自家长的负面语言,将会破裂成无数的自卑因素,刺伤自己。谁也不喜欢总是受家长的数落、指责。
对策二:放低标准,给孩子减压。家长不要总盯住分数不放,要重过程不重结果。因为孩子的发展潜力还很大,一时的退步不等于以后不进步,也许孩子的起跑点比较低。所以,家长要从长计议,不要把目光锁定在眼前,只要孩子尽力了,就要理解和宽容他。
对策三: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儿童的自卑与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差很有关系。家长不要从小事事包办,一切都替孩子做好。
亲子互动
甩掉自卑
按照下面的顺序,认真完成每一项。
训练1:让孩子花点时间在头脑中搜寻最有趣的回忆,把平时最吸引他的事记录下来,告诉他当他的伤心事浮上大脑的时候,立即转移到让他高兴的事上来,并把他所想的按下面格式填写。
我最甜美的回忆:
我最喜欢做的事:
训练2:让他记下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让他想清楚自己自卑的源头是什么?
思考5分钟,然后记下来:
告诉孩子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改变现状,并让他记住,一定要自源头改变。
这次训练可以有效地让孩子找到自卑的原因,增强自信心。最后再为孩子奉上一句“谁都无法阻挡我走向成功!”让孩子每天都这样对自己说,自信心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学习中孩子为什么总喜欢为别人设置障碍
“比我强者必杀之”。这种小人的心理在求学的孩子身上也会有所显现,他总喜欢为比他学习好的同学设置障碍,在学习中充当“小人”的角色,这是什么心理导致的呢?
适宜孩子
自我防卫过度的孩子
学习问题
学习中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总算计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导致成绩落后。
经典案例
小A和小B住同一个小区、同一幢大楼、同一个单元,又是同班同学。小A虽然学习刻苦,但成绩总不那么理想,小B尽管顽皮好动,但脑瓜聪明、成绩优良。小A为了不让小B超过自己,经常给小B制造一些麻烦或障碍,于是,两人的关系越弄越僵,而小A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提升。
在日常学习中,你的孩子也遇到过小A和小B的事吗?为什么有些孩子总喜欢给别人设置障碍呢?
心理咨询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在学习中给他人设置障碍的做法属于“心理防卫过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自我认识与本身的实际情况愈接近,他所表现的自我防卫行为就愈少,社会适应能力便愈强,反之则不然。
现在学习压力很大,很多孩子在努力之后仍不见成绩提升,甚至看到不努力的同学成绩反而好。为达到心理平衡,他们往往采用过度的防卫手段,将对自身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把“我讨厌自己”转嫁成“别人讨厌我”。小A的情形基本上就属于此类。由于他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而消极地采取给小B设置障碍的办法以拖其后腿,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暂时安慰,其实,这就是自我防卫行为的反应。
自我防卫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对自己失望,认为自己已努力到头,成绩是不会提高了,就用阻挡别人进步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安慰,对于有这种行为的孩子,家长最需要做的还是让孩子消除悲观失望,树立自信心。
指导计划
如何帮孩子树立自信心呢?家长可以参考以下两条:
1.少一些攀比,多一些鼓励
父母不要常对孩子说:“你瞧,人家小明多聪明,总是考全班第一名,你怎么就这么笨。”等,如果常常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只能使自己的孩子越比越自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孩子有自己的特点,他在不断地努力,他就是个值得自豪的孩子。而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父母更应该像知心朋友一样关切他,鼓励或和他共同战胜困难,当孩子说我不行时,你可以这样说:“我不相信你不行。”
2.少一些责骂,多一些宽容
如果孩子稍有失误或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时,父母不应指责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为如果孩子在幼时的整个成长经历中,总在父母的责骂中度过,就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她就总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逐渐地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因此,允许孩子失误,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所应拥有的最起码的宽容。
亲子互动
让孩子换个想法
1.观看心理剧《相信自己》
(1)家长为孩子表演一出小话剧。
剧情:刘玉同学的成绩平平,长相平平,为此她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像一棵无人关注的小草。学期结束时,她看到老师给她的评语,其中有一句:“你是个善良、讨人喜欢的小女孩。”刘玉突然发现自己竟有这样的优点,再联想到那天老师还冲她微笑呢,于是刘玉感到自己成绩、长相虽一般,但是自己善良、有上进心,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在心中浮现。
剧中的刘玉原来的想法是什么?后来换成了什么想法?
(2)录音。
请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家长来帮助他,为他换个想法。然后再请孩子说说,通过家长的帮助,自己换成怎样的想法了。
家长把和孩子的讨论录下来,并将这段录音送给孩子,同时鼓励孩子:“希望你在感到困惑的时候、自卑失望的时候,把这段录音播放出来,听一听,你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2.家庭讨论
(1)你曾经认为自己有什么不足?
(2)换个想法好吗?
(3)换个想法之后你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小纸条
(1)家长请孩子定期提醒自己,看是不是乐观的想法又溜了,悲观的想法又回来了。想想办法,改正缺点。
(2)请孩子拿出小纸条,把自己已经改变的想法写在小纸条上,然后把写好的小纸条粘在铅笔盒里,每天看一遍。
4.游戏:成绩报告单(见附录)
请孩子在成绩报告单上填上姓名、班级、日期。在第一栏里填上符合各学科目前学习状况的分数。然后在第二栏里填上自己想得到的分数——你相信自己确实能够在这一门功课上达到的分数。把填好的成绩报告单装进事先准备好的信封里,写上自己的地址。最后,家长把这个信封收起来保存好。在学期结束时,把这张表还给孩子,请他在期末对照这个分数,看是否尽力了。
这个活动可以邀请更多的孩子参加,例如邻居的孩子、亲戚的孩子,这样,活动效果会更好。
孩子如此盲信答案
刚考完试的教室里,大家都在做什么,有多半孩子在忙着对答案,同时伴随着欢呼和沮丧,答案在孩子那就像圣旨,孩子就像臣子,答案什么时候都是对的。
适宜孩子
不自信的孩子
学习问题
对自己不自信,做完作业后一定要和他人对答案或让父母检查,否则,心里就没底。
经典案例
现在许多孩子都有这样一种习惯,平时做作业时或考试过后,相互之间都要对一下答案,否则就不放心。有时明明知道自己是对的,还要问别人。
每次写完家庭作业,总让家长检查,只有家长检查过了第二天才敢交,否则,第二天连交作业的勇气都没有,总感觉自己的作业都做错了,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心理咨询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对答案”的行为可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出于对学习获得反馈信息的心理需要,以便及时了解学习情形;二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表现,担心做错了会影响对知识的掌握,早一点知道错在哪里,以便及时调控学习行为,使错误早一点得到更正。
如果对答案是属于上述两种情况,则应该持肯定态度。
从消极方面来看,主要在于孩子的自信心不足。
自信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格、特质。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自信,否则就可能视学习为畏途、累赘,甚至完全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有了自信,就有了勇气、有了动力;丧失自信,就丧失了勇气、丧失了动力。所以,自信是人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