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产科急危重症诊疗学
2936000000017

第17章 妊娠期外科急腹症(1)

§§§第一节 急性阑尾炎

一、概述

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谢)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发病率为0.05%~0.1%。急性阑尾炎可发生在妊娠各期,分娩期及产后少见’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故掌握妊娠期阑尾炎特点,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极为重要。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在妊娠的不同时期,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别。妊娠早期急性阑尾炎常有转移性下腹痛和恶心、呕吐,妊娠中、晚期急性阑尾炎常无明显转移性右下腹痛,而且腹痛的位置随妊娠月份的增大而上移,甚至可达右肋下肝区。当阑尾位于子宫背面时,疼痛可位于右侧腰部。

(二)查体要点

急性阑尾炎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38℃),体温>39°C提示有阑尾穿孔或合并腹膜炎,妊娠早期急性阑尾炎查体右下腹麦氏点或稍高处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妊娠中、晚期急性阑尾炎因增大的子宫使阑尾移位,故压痛点常偏高,而且因腹壁抬高使反跳痛和肌紧张不明显。

(三)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妊娠期白细胞在(6~15)x109/L,分娩期可高达(20~30)x109/L。因此,白细胞持续!18x109/L或计数在正常范围但分类有核左移也有意义。

2.其他检查

(1)肛门指诊。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前壁右侧触痛,但妊娠晚期常因阑尾移位而检查阴性。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见增大的阑尾呈不可压缩的暗区与多层管状结构,最大直径可超过6~7cm。

(3)MRI检查。诊断率86.9%,对胎儿无明显影响,敏感性高。

(四)诊断标准

(1)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

(2)体温升高,血白细胞计数≧18x109/L,或核左移。

(3)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或压痛位置上移。

(4)肛门指诊直肠右侧触痛。

(5)超声检查可见增大的阑尾呈不可压缩的暗区与多层管状结构。

三、鉴别诊断

1.妊娠早期与右侧卵巢嚢肿蒂扭转相鉴别 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为右侧突发性疼痛,一般不发热,妇科检查子宫右侧可扪及包块,B超检查显示右侧附件低回声区。

2.与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相鉴别 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为右下腹突然撕裂样疼痛,患者贫血貌,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

3.与先兆早产相鉴别 先兆早产有宫缩,腹痛为阵发性,有少量阴道流血,药物抑制宫缩治疗后腹痛缓解。

4.与妊娠期急性胆嚢炎相鉴别 急性胆囊炎为突发性右上腹绞痛,疼痛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Murphy征阳性,B超检查胆囊体积增大,有结石影像。

四、治疗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立即手术治疗。不论在任何妊娠期,高度怀疑阑尾炎时,应放宽开腹指征,尽早剖腹探查。

(一)手术治疗

以连续硬膜外麻醉为妥,妊娠早期可采用麦氏切口,妊娠中期、晚期取右腹直肌旁切口,同时将手术床向左倾斜30°,使增大的子宫左移,便于暴露阑尾。手术操作要轻柔,除非有产科指征,原则上仅处理阑尾炎而不同时做剖宫产。(二)术后处理(1)术后给予大剂量对胎儿影响小、敏感的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等。阑尾炎时厌氧菌感染占75%-90%,应同时选择针对厌氧菌的抗生素,甲硝唑在妊娠各期对胎儿影响较小,可用。

(2)保胎治疗术后3~4d内应给予抑制宫缩药物及镇静药保胎治疗。根据妊娠不同时期,可给予肌内注射黄体酮、静脉滴注硫酸镁、口服沙丁胺醇及利托君。

五、预后评价

妊娠期阑尾炎的炎症容易扩散,易发生坏死穿孔,且炎症不易局限造成弥漫性腹膜炎,炎症刺激子宫浆膜可诱发子宫收缩,造成流产、早产,其毒素可影响胎儿发育,甚至死亡,严重威胁母婴安全。

§§§第二节急性胆嚢炎及胆石症

—、概述

妊娠期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和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仅次于阑尾炎的外科疾病,发生率均为1/1600-1/10000,20%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胆石症,急性胆囊炎与胆石堵塞胆管及细菌感染有关。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妊娠期急性胆囊炎的表现与非妊娠期基本相同,在夜间或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突然上腹绞痛,阵发性加重,疼痛可向右肩放射,常伴低热、恶心、呕吐,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时可出现黄疸。

(二)查体要点

患者右上腹胆囊区有压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右肋缘下可触到随呼吸运动肖虫痛的肿大胆囊。

(三)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升高伴核左移。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胆总管有梗阻时,胆红素升高。

(2)超声检查是妊娠期最好的诊断手段,超声下可见胆囊肿大,壁厚,合并胆石症时可见胆石光团及声影。胆总管梗阻时,可见胆总管扩张,直径>0.8cm。

2.其他检查 MRI可显示胆囊结石。

(四)诊断标准

突发性右上腹绞痛,阵发性加重,常有低热、恶心、呕吐,右上腹胆囊区压痛、肌紧张,墨菲(Murphy)征阳性,B型超声检查显示胆囊肿大,壁厚,可见胆石光团及声影,白细胞计数升高,伴核左移,ALT和AST轻度升高。

三、鉴别诊断

1.与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急性阑尾炎有转移性右下腹痛,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大,疼痛部位可略上移,发热,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血白细胞计数≧18x109/L或有核左移,B超检查可见增大的阑尾呈不可压缩的暗区与多层管状结构。

2.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鉴别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为妊娠晚期特有疾病,表现为急性肝细胞脂肪变性所引起的肝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低血糖等,血清胆红素升高,但尿胆红素阴性,B超可见肝区弥漫性的密度增高区。

3.与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症并发HELLP综合征相鉴别 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表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少数可有轻度黄疸,查体可有右上腹肌紧张,可出现血、尿或消化道出血。

4.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 突发性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频繁恶心呕吐,上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血、尿淀粉酶升高,B超可见胰腺弥漫性肿大,呈弱回声。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

多数主张保守治疗,大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

(二)保守治疗

发作期应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高效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及针对厌氧菌抗生素甲硝唑;发作期给予解痉镇痛药如阿托品0.5~1mg,必要时可肌内注射哌替啶50~100mg;保胎治疗。

(三)手术治疗

妊娠期如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并发胆囊积脓、穿孔及弥散性腹膜炎’应尽快手术治疗。妊娠中期是手术最佳时期,妊娠早期手术易导致流产,妊娠晚期可先行剖宫产再行胆囊切除,术后应继续抗感染和保胎治疗。

五、预后评价

妊娠中期是手术最佳时机,妊娠早期手术易导致流产,而且麻醉药物可能影响发育中的胚胎,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宫影响手术操作,且易发生早产。

§§§第三节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由胰腺消化酶对胰腺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孕期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阶段。妊娠期急性胰腺炎较罕见,发病率为1/1000~1/10000,一般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及产褥期,具有发病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胆道疾病以及高脂血症是其主要病因。

一、临床表现

妊娠期胆石性急性胰腺炎和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过程相似,其临床表现由于病理变化不同而轻重不一。

1.症状 恶心、呕吐、上腹疼痛为急性胰腺炎的三大症状。95%的患者有上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多在中上腹部偏左,可放射到腰背部;90%有恶心、呕吐,呕吐后不能使疼痛减轻;其次有发热、休克、黄疸、消化道出血等;10%的患者有肺部表现,可表现为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发展至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2.体征 水肿性胰腺炎腹部体征较少,仅有上腹部压痛、腹胀,无肌紧张与反跳痛;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上腹部压痛明显,并有肌紧张与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腹水多呈血性或紫褐色。

二、诊断

1.血清淀粉酶 测定值>500U(Somogyi法,正常值40~110U)即可确诊。2.尿淀粉酶 每小时测定值>300U(Winslow法,正常值8-32U)即可确诊。

3.血清脂肪酶 测定值>115U(Tietz法)可确诊。

4.B超检查 胰腺弥漫性肿大,界限清楚,内有点反射但较稀疏。

5.CT检查 70%的患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胰腺增大,外形不规则,胰腺或胰腺周围液体积聚。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胰腺内呈现低密度区。

6.腹部X线检查 典型者出现结肠截断征象,即由于胰液外溢到大网膜内压迫结肠,在结肠脾区或降结肠上段的结肠影像突然消失。严重者可出现肠麻痹。

7.妊娠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可参照Ranson1982年提出的标准,即白细胞>16x109/L,血糖>11.11mmol/L,血清乳酸脱氢酶超过正常值2倍,血清转氨酶超过正常值6倍;符合上述标准3项及以上者可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在发病48h后,血细胞比容下降>0.11,血钙<2mmd/L,血尿素氮上升>11.79mmol/L,动脉氧分压<60mmHg,碱剩余>4mmol/L,估计体液量净增6000ml;符合上述标准3项及以上者可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