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密码
294300000035

第35章 《八十七神仙卷》—“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发现地点:香港

发现时间:1937年5月

距今年代:1200多年

考古地位:代表着我国唐代美术文化的最高成就

名画遇伯乐,与生命比重

1937年5月,徐悲鸿应邀到香港举办画展,受到了作家许地山的热情接待。一天,许地山忽然问徐悲鸿要不要搜集中国古字画,还说他认识一位德国的马丁夫人。马丁夫人的父亲生前曾经旅居中国多年,搜集了不少中国古代书画。这些宝贝现在都留给了马丁夫人,而研究宗教哲学的马丁夫人对这些古字画并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想请许地山代她寻求买主。听到这些情况,对古字画非常喜爱的徐悲鸿欣然同意,便请马丁夫人把那批中国古书画带到了香港。徐悲鸿直接到马丁夫人的住处挑选字画,马丁夫人非常高兴,打开了她所有的箱包。她收藏的这些字画大多比较普通,并且没有落款,徐悲鸿从第一箱和第二箱中挑出了两三件,比较喜欢的,接着打开了第三箱。

第三箱中有一幅很长的人物画卷,徐悲鸿眼睛一亮,他开始盯着这幅古卷凝神不语,过了一会就忽然起身对马丁夫人说:“下面的画我不看了,我只要这一幅。”马丁夫人有些吃惊,她建议徐悲鸿再看看尚未翻完的。徐悲鸿摇摇头,说:“没有再比这更使我倾心的画了。”他随之拿出所带的1万元现金要买这幅画,又从自己所展作品中选出7幅精品一并作为交换。可是,马丁夫人似乎从徐悲鸿急切的情绪里看出了什么,又有些舍不得了。许地山只好告诉她这7幅作品都是徐悲鸿精心创作的佳品,并与她一起对这些作品进了价值评估,马丁夫人最终接受了这笔交易,徐悲鸿也终于得到了这幅珍贵的《八十七神仙卷》。虽然画上并无落款,但徐悲鸿看出其出自唐代名家之手,他将此画形容为“平生做的最快意的一件事”,还精心刻了一枚“悲鸿生命”的印章,钤于画侧。

回到内地后,徐悲鸿对购得的古卷进行了精心的鉴定工作,并邀请著名画家和书画鉴定家张大千、谢稚柳等人到住处观看。张大千见卷后十分震惊,称这幅画可能是唐武宗会昌时期的作品,且画卷人物有“吴带当风”之感,极有可能是画圣吴道子的真本,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谢稚柳等人的赞同。这些一流鉴定家的肯定,使徐悲鸿更加看重《八十七神仙卷》,遂在其跋文中写到:此卷之艺术价值“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遭到了日军飞机的袭击,陷入一片混乱。当时,徐悲鸿就在新加坡,他原本是想从这里转而赴美国进行展览的,突如其来的战争打乱了他的计划,使他进退两难。朋友们帮他把随身携带的数百件珍贵艺术品藏到了崇文学校的一口枯井里,建议他尽快回国。但徐悲鸿不忍心撇下这批积累多年的宝贝,决定留在新加坡,与他的艺术品在一起。时局越来越紧张,徐悲鸿不得不离开新加坡,为了防止在路上出现闪失,他忍痛将自己的大量作品留在了新加坡,只身携带《八十七神仙卷》辗转回国。

1942年5月,战火烧到昆明。为了给抗日战士和烈士家属筹集善款,徐悲鸿来到了昆明举办劳军画展。画展同样非常成功,徐悲鸿深感欣慰。这时,一个致命的打击向他袭来。一天,徐悲鸿正在整理自己的作品,突然空袭警报响起,他急忙同大家一起跑进了防空洞。当警报解除,再回到办公室时,他发现门和箱子都被打开,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他三十余幅画竟不翼而飞。云南省府非常重视此事,立即派员调查,限期破案,但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徐悲鸿因此焦虑万分,寝食难安,最后病倒在床上。

喜讯传来是在两年以后,那时候,徐悲鸿已经和全家一起迁到了重庆,住在中国文艺社。一天,他收到一个女学生卢荫寰的信。卢荫寰是他的学生。在信中,她告诉老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见到了《八十七神仙卷》,因为徐悲鸿曾让学生临摹过《八十七神仙卷》的照片,所以她确认一定是原作。看到这封信,徐悲鸿非常激动,想立即赶往成都,但又怕打草惊蛇。经再三斟酌,徐悲鸿决定先委托一位朋友去成都,等找到藏画者见到画确认为真品以后,再花钱把画买回来。朋友很快传来消息,所画的确是原画,但是买回来要用一大笔钱。最终,徐悲鸿用20万现款和数十幅自己的作品,使《八十七神仙卷》回到了自己手中。画买回来后,整体并无损伤,只是上面盖有“悲鸿生命”的印章已被挖去,题跋也被割掉。即便如此,徐悲鸿依然激动难抑,当即赋诗道:

得见神仙一面难,况与伴侣尽情看。

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到金丹凡骨安。

1953年9月,徐悲鸿因突发脑溢血去世,这也是他在《八十七神仙卷》失窃时留下的病症。在徐悲鸿逝世的当天,他的夫人廖静文就宣布将其留下的1000余件作品和1000余件他所收藏的历代优秀字画以及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这里边就包括国宝《八十七神仙卷》。徐夫人说,她这是为了完成徐悲鸿先生生前的遗愿。不久后,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被任命为馆长。 

如今,徐悲鸿先生以生命的代价保存下来的《八十七神仙图》就静静地躺在徐悲鸿纪念馆的展柜中。它不仅代表着我国唐代文化和美术所发展的高度,还记载着徐悲鸿先生为保护国宝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八十七神仙图》的艺术成就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尺幅宽为30厘米,长为292厘米,绢本水墨,绢面深褐色。画上共有87位神仙,故名《八十七神仙卷》。画面上的人物线条遒劲而富有韵律,洋溢着明快的生命力。八十七位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造型优美,体态丰盈。全幅作品没有着任何颜色,却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强烈渲染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正如潘天寿对此画的评论:“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感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

《八十七神仙卷》上没有作者姓名,也没有题跋,这使得该画充满传奇色彩,而且在马丁夫人收藏之前,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流传经历,这都是一个谜。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但不管该画到底出自谁手,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长卷,其场面的宏大,构图的宏伟壮丽、线条的圆润劲健,以及人物比例的精确和人物特征的差异,都足以成为历代画作的典范。

附:吴道子

吴道子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河南阳翟人,生卒年代约为685年至758年左右,是中国唐代画家,有“百代画圣”之称。吴道子自小失去双亲,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后成为御用画家,改名道玄。吴道子生活在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获得空前发展。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吴道子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 其人物画的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现仅遗存有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

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其中以佛教、道教题材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