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2946100000002

第2章 序(2)

万历九年(1581年),李卓吾居士(李贽)来龙湖访无念禅师。夜里闲坐,居士问:“你见处说说看。”禅师从始至终将自己“见道”的经过一一吐露。居士听后对禅师说:“你且放下。”意思是说见无所见,要把这个已经“见道”的思想也放下。禅师当下没有理会居士。同住四十余日后,李卓吾居士又邀无念禅师一起到黄安(今湖北红安)一位居士朋友那里,在黄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每日与众友交谈。又,某日李卓吾居士对禅师说:“你只放下。”禅师说:“我没什么放下。”

回到龙湖,无念禅师整日看淆讹公案,看到不省处,渐渐又有疑,即去问延住龙湖的石潭居士。居士说:“你还要看经,《维摩经》、《楞严经》虽好,你看不得。”禅师说:“如何看不得?”居士说:“此是最上一乘的文章,我也理会不来。”禅师听后,如箭穿心,心里说你怎么这样看我!回去就看《楞严经》,看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忽然疑病又发,四五年的欢喜全部散失。遂急忙再往黄安去见李卓吾居士,居士一见到无念禅师就问道:“功夫何如?”禅师答:“我有一疑。”居士说:“疑个甚么?”禅师答:“知见立知。”居士郑重地说:“这个不是你知见。”无念禅师听后仍然不明白。

于是,李卓吾居士邀众友到驷马山聚会。聚会中居士问众人:“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当时有一位讲经师也在,就依文解义说了一通。居士对无念禅师说:“无念你说说看。”禅师正准备开口,居士推了一下禅师的膝盖,说:“这个聻(呢)?”无念禅师当即猛然疑惑净尽,大彻大悟,感叹道:“原来十地菩萨,梦见众身堕大河,欲救度故,起勇猛心,发大精进,蓦然猛省,人法两空,始得入门,全无干涉,从今而后,不做旧时梦!”

即作偈:四十余年不住功,穷来穷去转无踪。而今穷到无依倚,始悔从前错用功。

万历十七年(1589年),同住芝佛院,并已削发的李卓吾居士撰文记述无念禅师四十六岁生日诞辰:“有僧无念,学道精勤,众人不知,目为庸僧。我与念僧相伴九载,知其非庸,以念无故,何谓念无?与俗人处,念自同于俗,不见俗故,将念离俗,是故一时贤人,目之为俗。然念僧真实俗也,与贤人处,念即自同于贤,不见贤,故将念希贤。一时俗人目为贤,然念僧真实贤也,呜呼!佛澄涂掌、罗什吞针,念僧不能,但不可以。念僧不肯,故而遂下视汾阳与布袋也。是岁也己丑,是日也二月十七,念僧生身。实当是日,载茶载歌,载觞载咏,聊以为欢,共登无遮道场,永以为好,不妨游戏三昧。念僧其欲为名高乎?抑且俗与同也。俗与同,则十方无壁落。为名高则大地生荆棘,得力不得力皆于是乎,在咄咄,吾且观之。”

万历十八年(1590年),无念禅师到白下(今南京),结夏鹫峰寺,并会邓文洁、邹元标、赵用贤、陆光祖、焦竑、袁宏道诸朋友。

赵用贤撰《送无念禅师还楚》:“庚寅春仲,胡山人荆父过白下。荆父故善言明理,称辩才。无上乃数推无念禅师。不事语言,直契宗旨。不佞因得一叩威仪,少承馨欬,目击道存,无所容声,然后知菩提自有密义,大乘自有正法,爽然心开,几不虚此生矣。……辄呈短章,聊识私仰云尔。”

头白于今侍远公,南宗谁复悟真空。

帝城钟晓秋云杳,一苇相将度楚东。

焦竑撰《赠无念禅师偈》:“念公过金陵,予日与谈禅,得其慈力,一时涉入如幻三昧。此其机缘,非在一期果报间也。赋此以赠。”

春深闻尔百花潭,曾与维摩共一龛。

浮世无成悲小草,空门何意见优昙。

龙知听法归池钵,马为驮经度岭岚。

乌榜宗风今欲振,好传消息遍江南。

陆光祖撰《赠无念禅师偈》:

有念念为邪,无念念即正。炳炳大师言,指我成佛迳。

末季学语流,剿袭皆戏论。有无属二边,正邪非自性。

一落语言筌,执药翻成病。人言无念师,宗门提正令。

本出庸流家,剃发修苦行。归依于空门,遍参求悟证。

疑破黑漆桶,皮毛脱落净。入佛兼入魔,非凡亦非圣。

我闻如是言,稽首遥礼敬。师忽入后门,随众得参请。

杲聆玄妙谈,聋瞽诧观听。辨才若风生,说法似泉迸。

德山临济机,的的在把柄。老夫遇钝人,未能领上乘。

尝闻古尊宿,如实语相应,出言昧本真,天壤隔分寸。

斗争坚固时,魔佛互衰盛。吾党二三子,择法孰为胜。

归来读我书,聊取意根静。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厌烦了龙湖喧闹迎送,五十岁的无念禅师入河南省商城县西南60公里外偏僻幽寂的黄檗山结庐。之后,在朋友袁宏道的促成下,商城张太学施田给无念禅师。龙湖芝佛院弟子及朋友见禅师入山心切,三十余人互相随从,与无念禅师入黄檗荒山,开荒垦田,营图盖造,创建法眼寺。

今天的人看到法眼寺前悬挂的“法眼寺”三个字,多数都错以为法眼寺应该承继的是法眼宗法脉,这个问题据多方征询查证,法眼寺的寺名应与法眼宗没有直接关系。例:《临济源流》有载,黄檗山无念深有禅师住麻城立派二十八字:

祖觉宗清净行深,常怀戒定悲圆明。

神勇法性真如海,永远兴隆见太平。

后续:

平空一月印千江,照世舒光化日长。

识得本来人面孔,宗风万古自恢张。

既然法眼寺名与法眼宗没有直接关系,那它的名字源于何呢?又依查证来看,法眼寺寺名应源于释迦牟尼佛祖的“正法眼藏”语句。禅宗“正法”用来指全体佛法,“眼”用来指朗照宇宙。《联灯会要》载: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又,“正法眼藏即《法华经》之佛知见”。也就是释祖付嘱迦叶,辗转相传,佛教彻悟得不可思议,无有分别的涅槃妙明之心。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中秋,无念禅师为初建落成的法眼寺亲撰《黄檗法眼寺记》。《黄檗法眼寺记》中自述:“一日闲登峻岭,望见有山,名曰黄檗。崄僻幽深,绝无人踪,堪可寄息。询其山,乃商城太学,号绳纯,讳舜玄(选)张君地也。惟见栗棘蓬松,草茅茂畅,田废无影,地芜无痕,石盈水溢,豺啸豺呤。古人言‘与木石居,与鹿豕游’,此其地矣!余遂入黄柏结庐。适公安表太史偕弟中朗、小修来龙湖访友,遣人接余,再三不已。余曰:‘僧已老朽,精神减少,无力堪待,正可避世自闲,饭蔬饮水过活耳。’中朗喜曰:‘我有年兄范光(观)父,见为商城令,可作护法檀越。’即写书寄托。范乃命人与张君说,张即喜舍之。……龙湖徒众,见我入山心切,三十余人互相随从……遂日夜搬运,结砌盖造,渐可容膝,开垦田地,渐有次第。书示徒众,使他日知创山之辛苦焉。”

万历二十九(1601年),袁宏道撰《开黄檗山记》《法眼寺记》。《法眼寺记》中写道:“余见天下衲子多矣,穷山僻谷,或未尽见。然求苦参密究,具宗门正知见者,如吾友黄檗无念禅师,实迈日海内之优昙也。……念公自山中来,语及山中事,是时予同年范光父令商城,予走一字语之光父,欣然以檀施事属太学,……太学如命。于是龙湖本色,衲子安分度日,不为虚浮无忌惮之行者半。居此山,剪荆棘……数年如后佛殿僧舍粗可居住,衲子躬耕,自锄自种自食,无求于世。即道可办,居然有古丛林之风,予闻而喜之。……今黄檗如是,何异古百丈黄檗乎?昔五祖演云:今年一寺庄田颗粒不收不以为虑,唯一千五百衲子一夏举一古德机缘竟无一人发明深为可忧。今黄檗山中诸衲子其有能发明此事者有耶?无耶?或有所待耶?皆未可知。然近日狂禅炽盛,口谈此事,现成一切无碍者项背相接,与其豁达空以拨因果,真不如老实修行念佛之为妥当也。愿念公严立藩蓠,与此清净道侣,老于此山……口角圆滑、我慢贡高者不许停此山一时一刻。庶几儿孙相传,法堂之草永不复生矣。”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无念禅师六十四岁。袁宏道于北京来信,介绍北京佛教界的情况,并称赞无念禅师。信中说:“……海内如念师超悟,绝响矣……燕中学道廖廖,纵有一二,亦不过要人奉承,说他悟道而已。与他说真话,似麻城人听福建乡谈,一字也用不着。”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七十二岁的无念禅师半住黄檗山法眼寺,半住麻城基隆山湛寂庵。

天启三年乙丑(1623年),憨山德清禅师为无念禅师八十寿诞写序颂并书《本住法颂寿念师八十有序并书》:“不慧披服道风三十余年矣,竟无缘一睹光相。且以业力驱驰幻海,将二十年如托异国。故与法门诸大知识音问益远,顷投老匡山,望黄檗刹竿咫尺间。侧坐白毫相中,日蒙照拂,无由一致问讯。前秋陈无异居士入山,道及老师慈念殷勤,是知先蒙摄受者非一日矣。不慧何缘过辱加被之如此也,感谢无量。比来宗门寥落、野干乱鸣,殆不堪听,所幸老师踞窟狮子,虽全身未露,而爪牙无敢撄者,时闻吼音,为之庆快。……顷寺寺广舍来知老师法算,喜登上寿,人天集庆,不慧愧衰质不能从法念之末,聊陈颂祝。”

颂曰:

诸法自性本寂灭,湛然不动如虚空。

世界森罗及万象,唯此一法之所印。

佛未出世祖未来,此本住法无欠阙。

草芥尘毛体自同,白牯狸奴亦知有。

何况众生各具足,而与诸佛性平等。

平等自性无生灭,又岂四相之可迁。

不来不去无始终,是故名为本住法。

若人悟此体如如,一超顿绝凡圣见。

正眼开时生死空,迷悟两关当下辟。

已过关者掉臂行,独蹈大方无滞碍。

犹如狮子自在游,非是野干可随逐。

揭开五蕴封蔀茅,露地披襟坦然坐。

是名无畏解脱人,从此常依本法住。

唯师了此本住法,独踞黄檗最高峰。

魏魏不动若须弥,万象森罗齐頞首。

日月游行若电光,世界山河镜中影。

良以心空身亦空,混融万法无起灭。

是故一尘与空合,而与虚空共一体。

一切微尘亦复然,身与微尘等无二。

身尘既入法界空,自性体与虚空等。

此空即是本住法,入此法者寿无量。

空中世界任起灭,一切圣凡从去来。

是法不动相常住,此是大地众生寿。

众生既与诸佛同,吾师岂与众生别。

但愿吾师常化生,证入众生无量寿。

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无念禅师撰、明闻删订《黄檗无念禅师复问》于苏州兜率园刻印完毕。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探讨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六为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附录传记资料。又,本书后三卷原总题目为《醒昏录》。

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夏,无念禅师离开麻城基隆山湛寂庵,住黄檗山法眼寺。这一年,麻城梅之焕、黄州樊山甫、寄生居士陈石泓等聚议集资为无念禅师建塔,经禅师首肯定在黄柏山,卜址法眼寺之西一公里左右处,由樊山甫主持营建。

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四月初八佛诞节,息影塔建成。这一年夏天,无念禅师患病。七月二十八日于法眼寺圆寂,世寿八十四岁。

择日,无念禅师法体荼毗,灵骨及舍利奉入息影塔。

梅之焕撰《护塔文》:“恭维无念禅师,宿断钝根,早磨慧剑,言语文字不立,大心直取法王。艰难险阻备尝,拼命始归乐国。一扫三涂六道,顿超万却千生。……爰成宝塔,用备藏册。当如来诞生之辰,正浮图全类之日,息形并息影,悠然七尺之躯;忘死未忘骸,聊尔一杯之土;琅函留半偈,何须开石椁之文;舍利吐毫光,不用借漆灯之焰;已无晓梦迷蝴蝶,一任空山哭杜鹃;狮子潜声,林鸟犹疑说法;麒麟高卧,野孤不敢浪眠。此日雍门,已不陨孟尝之泣,他年华表复何有丁令之悲,求大药而驻朱颜,只争蚤暮;置虚器而运死,想一视与之骨,且与俱朽矣!身隐焉用文之焕,闻木樨转语,不谓见而知之,标黄檗遗踪,或有闻而起者,敢云誉墓,聊榜传灯。”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嘉兴大藏经》完成,其中选入《黄檗无念禅师复问》。

(附注: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僧侣还俗,法眼寺从此荒废。2007年,在商城人黄君道林发心筹资恢复黄檗无念禅师昔日道场的善举下,法眼寺重建工程开始动工。2012年,新法眼寺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