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全校语文老师来听王老师讲课,想不到校长也光临“指导”,这下可使小王犯难了。他既怕课讲得不好,又担心有的学生回答时成绩不佳,有失面子。
课上,他重点讲解了词的感情色彩问题。在提问了两位同学取得良好效果后,接着提问校长公子:“请你说出一个形容×××的美丽的词或句子。”
或许是课堂气氛紧张,或许是严父在场,也可能兼而有之,这位公子一时为难,只是站着。
空气凝固。王老师和校长都现出了尴尬的脸色。很快,这位老师便恢复正常,随机应变地讲道:“好,请你坐下,同学们,B同学的答案是最完美的,他的意思是这个人的美丽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形容的。”
听课者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3给对方找一个善意的动机
突然间发现别人的失误或错误行为,但不会导致重大的损失出现时,我们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平静如常的表情和态度装作不解对方举动的真实意图和现实后果,并且给对方找到一个善意的动机,让事态的发展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向推进,最终避免把对方逼到窘迫的境地。
一天中午,一位姓王的老师路过学校后操场时,发现前两天帮助搬运实验器材的几位同学正拿着一枚实验室特有的凸透镜在阳光下做“聚焦”实验。他想:他们哪来的透境?难道是在搬运时趁人不备拿了一枚?实验室正丢了一枚。是上去问个究竟,还是视而不见绕道而去?为难之时,一位同学发觉了他,其余的慌忙站了起来,手拿透镜的这位同学显得很不自在。王老师从同学们慌张的神情中可以进一步判断这透镜的来历。当时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似的,一分一秒也不容拖延。王老师快速地构思,终于想出一条妙方,笑着说:“哟,这枚透镜原来被你们找到了!”凝固的空气开始流通起来。接着他用略带感激的语调补充道:“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器材,发现少了一枚透镜,我想大概是搬运过程中丢失了,我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这枚透镜。这样吧,你们继续实验,下午还给我也不迟。”同学们轻松地点了点头,空气依旧是那温暖,那么清新。
提问的语言艺术
据传在某国的一个教堂内,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礼拜的时候,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斥责。其后又有一位教士,也犯了烟瘾,却换了一种问法:“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见,问话需要口才。同样的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收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精妙的提问可以使你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利益,帮助你了解对方的需要和追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成交往的成功。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提问呢?
1提问要看对象
提问应因人而异,要从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性格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出发,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与技巧。如对高龄老人,就不宜问:“你几岁了?”而应问:“您高龄?”“您高寿?”如对一位正感流年似水、老之将至的女士提出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您今年多大年龄?”尽管你毫无恶意,也定会惹得她不快。其次,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提问寒暄方式。在我国,朋友、同事、邻居见了面习惯的提问是:“吃过饭了吗?”“忙着上哪儿去呀?”对方听了会感到亲切友好。但是同样的问题,对英、美等外国人来说,他们就会引起误解或产生不快。问他吃过没有,他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问他上哪儿去,他则认为你在干预他的私事。再次,提问要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例如,有一位记者去一家机床厂访问一个曾去过埃及的工人,想请他谈谈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根本不理解记者的意思,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后来,这名记者换了个问题:“埃及人对英国人怎么看?”这下子对方明白了,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地说起来,那位记者也获得了自己需要的材料。
2让对方有话可答
有些人由于提问的方式过于笨拙,使对方无法回答。有一个不善于提问的记者,他采访美国某跳水运动员(母亲是上海人)时连续问:“你的母亲是上海人吗?”“你这次要去上海吗?”“你准备在上海见你亲戚吧?”面对这些平淡无奇的问题,运动员只好一次一次地重复:“Yes!”这不能怪运动员不健谈,而是对这种笨拙的问题也只能回答到这样程度。如果记者换另一种方法问:“你准备怎样把对你母亲的怀念带回美国呢?”情况就不大一样了。运动员不但可以介绍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还有充分余地述说一下自己来中国的感受。
如果是调查采访的提问,事前应依照自己的提纲,向对方讲清楚。如果有条件,还应当先把提纲的内容整理成文字交给对方,这样不至于到时候使对方措手不及。
3提问要掌握时机
提问要掌握最佳时机效果才佳。两个过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互相询问:“你们单位待遇怎样?你工资多高?谈恋爱了吗?”显得既亲热自然,又在情理当中。但是,如果一位姑娘经人介绍与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小伙子在公园见面。两人准时赴约了,沉默了一会儿,姑娘抬头问:“你谈过恋爱吗?工作轻松吗?工资多少?”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都喜欢问一问“吃了吗?”如果这话用在吃饭时间前后,倒也无妨,但如果下午三点钟左右在公共汽车上遇上熟人也问这么一句,就难免让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
4提问要注意措辞
例如,在会议上我们经常听到主持人这样提问:“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高见?”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问话很好听,但效果很不好。十有八九,与会者会半天不出声。高见?众目睽睽,谁敢肯定自己的见解就高人一等呢?就算是有高见,谁又好意思先开口呢?这说明了提问的措辞不佳。如果你问:“各位有什么想法呢?”恐怕效果会好一些。又如,你到酒家或饭店点菜,切忌这样问:“这鱼新鲜吗?”这种问法是很不艺术的。新鲜也罢,不新鲜也罢,对方反正会说新鲜的。结果,真要不新鲜,吃亏的恐怕还是你自己。如果你开始这样问:“今天有什么好菜吗?”那就等于说,不管什么菜,只要好便行。这样问来,既表示你谦虚,又显得你大方,酒家或饭店的招待员自然会把最好的新鲜菜肴介绍给你。再如,妻子偶然回家迟了一个小时,刚进家门,丈夫就气呼呼地责问:“怎么晚了一个小时,到哪儿鬼混去了?”“和情夫逛大街去啦!怎么着?”一场夫妻大战就迫在眉睫了。如果丈夫换一种措辞,换一种语调,殷勤地从妻子手中接过提包,面带笑容问道:“累了吧,是不是……?”妻子自然会把回家晚了的原因解释清楚。注意措辞,实际上是提问时努力创造一种亲切友好、轻松自然的气氛,有利于收到良好的提问效果。
答问的语言艺术
答问是一种对提问做出回应,以解释、说明为目的的口语表达方式。答问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答问的艺术和技巧就体现在各种形式中。下面着重介绍几种主要的语言形式:
1顺答
交际中,听话者接收信息后,认为可以定向反馈,由此做出的答话就是顺答,顺答的关键取决于听话者对提问的理解是否透彻。在旧中国,曾有一位正直的中学校长,为了测验学生们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答:“是为了家父而读书。”有的曰:“为了明理而读书。”直到校长指名一位坐在后排的同学回答时,才听到了顺应前提的不同凡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个回答得到了校长的由衷赞赏,因为这位同学理解了校长提此问题的深刻含义。
2变答
变答,就是变换着回答。变答技巧的特点是“反”答,即在简答了对方问话之后,采用对方的内容来作答。这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变守势为攻势的巧妙的应答方式。例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总统时,有位女记者访问卡特的母亲。下面是女记者和卡特母亲之间的问答。
女记者:“您儿子向选民们说,他如果说谎话,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说卡特从来没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都是善意的。”
女记者:“什么是善意的谎话?”
卡特母亲:“例如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的门槛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我见到你很高兴。”
卡特母亲的变答可谓针锋相对,使得问话者非常尴尬。但这不能责备卡特母亲不友善、不礼貌,她的应答是对方不友好挑起的,并且步步“逼问”出来的。就内容来说,其恰当、巧妙、简洁都是无懈可击的。
3牵答
面对对方的谬误,不采取直接回击,而将计就计,利用前提,顺理成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应答方法。从前,有个穷书生到寺庙里去拜访一个和尚。这个和尚见他不像个有钱有势的人物,就表现得态度很傲慢。就在这时,庙门前响起了一阵吆喝声,有个州官的子弟带了一班仆人,前呼后拥,前来拜佛。这和尚马上换了一副面孔,亲自走下台阶,躬身合掌,上前恭迎。那书生看了很不满,等到州官子弟一走,就向和尚发问:“你对我这样傲慢,对那些人却又为什么那样殷勤呢?”和尚狡辩说:“阿弥陀佛,施主,你误会了,你不知佛经上说‘有即无,无即有’,刚才我就是‘接是不接,不接是接’啊!”穷书生听后火冒三丈,从和尚手里夺过禅杖,狠狠地将他打了几下,说:“和尚莫怪,如此说来,打是不打,不打是打。”此举快哉!
4错答
错答,是一种机警的口才表达技巧,既可用于严肃的口语交际场合,也可用于风趣的日常口语交际场合。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正面回答问话,也不反唇相讥,而是用话岔开所问,做出与问话意思错位的回答。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美丽的姑娘独自坐在酒吧间里。一位青年男子走过来献殷勤,低声问:“这儿还有人坐吗?”
“到阿芙达旅馆去?”她大声说。
“不,不。你弄错了,我只是问这儿有其他人坐吗?”
“你说今夜就去?”她尖声叫道,比刚才更激动。
这位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狈极了,红着脸到另一张桌子上去。许多顾客愤慨而轻蔑地看着这位青年男子。
这个例子,是一次很典型的错答。错答,作为一种用来排斥对方和躲闪真实意思的交际手段,往往是很有用的。
5反答
在谈话中,说话者有时对听话者采取一种攻势,咄咄逼人,而听话者却处于被动地位,似乎将一败涂地,但如果答话者能巧妙地进行反问,并抓住对方的回答给予还击,那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变被动为主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晋代有个叫许允的书生,洞房花烛夜,见新娘相貌平平,感到扫兴,转身就走。新娘问其缘故,许允没好气地扔过来一句话:“你知道好妻子是什么样的吗?”新娘不卑不亢地说:“古人讲的标准是能孝顺老人,尊重丈夫,说话和气,并且模样也不错,前几项我做到了,只是模样是天生的。”谁知许允听后无动于衷,机灵的新娘马上更换前提:“你是读书人,我问你,一个人应有的好品德,你都具备吗?”“我都具备。”许允很自负地说。“你都具备?”新娘微微一笑,“好品德之一就是看人要重德,你却凭貌取人,这不是重貌轻德吗?既然这样,怎么说都具备呢?这是不诚实!”一席话说得许允张口结舌,终于回心转意,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如果当初那位新娘或哭或闹,而不是在关键时刻机警地更换前提,变被动为主动,那一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6诡答
诡答,是同诡辩连在一起的。诡,怪的意思,诡答,即一种很奇怪的回答。在特殊的情况下,不能、不宜或不必照直回答时,运用诡答技巧,就能应付难题。请看下面的例子:
清朝乾隆进士纪晓岚在宫中当侍读学士时,要伴皇帝读书。一天,天色已亮,而乾隆皇帝还没来,纪晓岚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还不来?”恰巧乾隆皇帝跨门而入,听到他的话,就愠愠地责问:“老头子三个字作何解释?”纪晓岚急中生智,跪下道:“皇上万寿无疆叫做‘老’,皇上乃国家元首,顶天立地叫做‘头’,皇上系真龙天子,叫做‘子’。”于是,龙颜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