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卓越口才完全修炼
295200000014

第14章 成为说服高手 (3)

激发对方的“同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以恳切的言语请对方帮忙,让对方来为我们分担一部分劳务或困难,这样对方无形之中便进入了我们的“圈子”,而我们就成为他们的“自己人”了。

有一个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预习功课,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复习功课。老师苦口婆心,多次说服,效果甚微,后来老师心生一计:委任他为科代表。于是这位学生每天得为老师代收作业、代听背诵、代记分数……不知不觉之中,这个学生完全变了个样,每天都认认真真的听课,做练习,背书,写字。学习成绩很快就上去了。这位聪明的老师使用的方法,就是激起对方的“同类意识”。

美国总统林肯在著名的一次演说中,在短短4分钟的时间里,竟用了14次“我们”,来加强他演说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林肯用的方法也是“同类意识”。

一位父亲带3岁小女孩公园散步,小女孩“乐不思蜀”,无论如何都不肯回家。这时她父亲说:“丽丽,快带爸爸回家去吧,爸爸都不认得路了。”于是小女孩高高兴兴地拉着爸爸的手往家里走。这位父亲用的法则仍是“同类意识”。

实践证明,无论在何种说服的场合,若能巧用这项法则,定能收到奇效。

巧用比喻,一枝红杏出墙来

刘向《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惠子就没法说话了。”

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你今后说话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若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他能明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能明白呀!”

惠子接着说:“如果您改换一种说法,告诉他:‘弹的样子像弓,弦是用竹子作弓。’那么,他该明白了吧?”

梁王说:“当然明白了。”

惠于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故事中,本来梁王是不让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个比喻,说服了梁王。可见,比喻的力量还是很强的。

大凡“理”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运用比喻就能把抽象的“理”变成形象的“理”,具体的“理”,听众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理”。

一次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解释说:“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真切体验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通俗易懂。如果不是用比喻来解释,则需要很多的术语且不容易解释清楚。比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使人知之。

庄周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有一天,庄周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他万般无奈,只好放下手里的书,拎个袋子到朋友监河侯那里借点粮食。

监河侯正收拾行装要外出。庄子见了他,讲了借粮的事,监河侯满口答应:“好说,好说,不过我正要进城收租金,等我回来,一定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子心想:你进城一趟,来回得半个月,等你回来,我一家人不就饿死了吗?他想了想说:“老兄啊,刚才我见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听听吗?”监河侯说:“什么事,你快说。”他向来特别爱听新奇的事。

庄子说:“刚才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路边听见求救的声音。我到处找,却没见人。原来在路旁的干河沟里,有一条小鱼,嘴巴一开一闭地在叫着。它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干死了,先生能不能给我一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说:‘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赵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堵住西江的水,然后开沟挖渠,把西江水引到这儿来,你就可以顺水游回东海了,你看这样好吗?’谁知那条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现在已经快干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计划虽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来的时候,恐怕我早已变成鱼干了,先生只好到干鱼摊上找我了。’”

监河侯听到这里,满脸通红。他连声向庄子道歉,喊来家人,给庄子装了满满一袋粮食。

运用比喻说理简洁明了,喻体非常广泛,俯拾皆是。只要与你说明的道理有内在性质的共同点,就可以信手拈来,达到说理的目的。

作家刘绍棠一次作报告时,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共产党不是伟大、光荣、正确和战无不胜的吗?为什么连现代派和存在主义都要抵制,怕得不得了呢?”

刘绍棠没有直接回答,他问道:“你们说,我的身体好不好?”

大家说:“好!”

他又问:“那么,你们说,我为什么不能吞食苍蝇呢?”

提问的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

刘绍棠以自己身体棒而不能吞食苍蝇为喻体,委婉地暗示出中国共产党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党,但也必须抵制错误思潮侵蚀的道理,自然深刻,令人折服。

运用比喻批驳错误观点,最重要的是选准喻体,而这个喻体又是对方难以反驳的事实,只要有了这个前提,对方的谬论就可以不攻自破。

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必须是属性不同、但又有极其相似之处(如形态、特征、性状等)的两种事物。属性相同的事物,没有比喻的意义,如说“左手像右手”。它既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也不能产生美感。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如说“你的头像他的脚”。头和脚之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不能作比。

第二,运用比喻必须以浅显易懂、生动具体、为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才能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运用了人们不熟悉或不好理解的事物作比,听众就不知道你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你讲的道理。运用比喻既要形似,更要神似。形似是指外形的相似,作比的两类事物具有外形的相似点;神似是指不仅要符合事物的外貌,而且要注意把握和表现事物的特质与神情,揭示事物内在的精神实质。

第三,运用比喻要贴切自然,切忌滥用。比喻,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固然能加强表现力,使讲话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但运用时必须自然贴切富于创造性,滥用比喻可能使原来已经明白的道理变得复杂难懂,适得其反。千万不能为了猎奇,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同时,要注意发掘运用一些新鲜生动的比喻,使之富有新鲜的生活气息,别人多次运用的比喻,最好不要再用,否则不会有好的效果。

有色的墨镜——观念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客观的思考、公正的评判,但是人们极不容易脱离自己观念的引导,听人说话时总是会透过自己独特的镜片,去判断之后才接受。

有这样一件事。某公司里发年终奖金,A先生小心翼翼地把钞票放在外套里层的口袋,下班回家。A太太并不知当天公司发奖金。

当A先生推开家里的大门,A太太便从房里飞奔而出,对先生说:

“你回来了!真好!我有一句话要告诉你。”

A先生急忙用手压住口袋说:

“我什么也不会买给你。”

“噢哟!是不是领了年终奖金了?”A太太于是问。

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A先生高高兴兴地领了年终奖金,心想绝不能再让太太拿去买衣服、化妆品,因为有这种成见存在,所以当太太只不过说:“我有话告诉你。”A先生便把它曲解为太太又要花他的钱了。

如果A先生的口袋里没有年终奖金,对于A太太的这句话,他会有什么反应呢?想必一定是迥然不同。

假定我们对某人说:

“那个孩子的脸色像苹果一般。”

一般人用苹果代表健康、红润的脸色,但是如果听话的人想到的是一个青绿的苹果,他是不是会想:

“那个孩子是不是病了?”

如果听话的人想到的是黄色的苹果,也难免以为:

“那个孩子恐怕患了黄疸病。”

这听起来有如笑话,其实这是非常严肃,不容我们一笑置之的问题。事实上我们说话时,鲜有人顾虑到他人的想法,而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时,却常依自己的揣测去判断,不细求说话者的本意。

顺着上面的思路推论下来必可了解,如果不清楚对方受到何种观念的束缚,便无法正确地传达自己的话语给对方,也不能让别人正确地明白我们的话。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方的观念,然后才能针对这种观念加以破除。就好比让带着有色眼镜的对方,摘下这副有色镜,眼前一片清明,然后再开始说话。

所谓打破听者的观念,换言之,就是使听话者的脑里如一片白纸,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话语,在这张纸上涂上色彩。

“说话必须打破听者的成见”,我们应该将之视为说话的最基本问题来考虑。切不可嘴里说着:鲑鱼真好吃,手中筷子却夹起一片片的鳟鱼往口中送。

例证是最好的说服手段

现实生活中,总有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很难说得明白,善用生动、众所周知的实例,从中引出一番能为人所领会和接受的道理,再以此类推,把这番道理运用于需要说明的论题,将可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哥伦布经过了18年的准备后,成功越过大西洋,发现新大陆。伟大的创举引起举国欢腾,哥伦布因为这划时代的发现,被视为英雄而受到崇敬。

但也有那么一些无视事实、否认真理的小人想使哥伦布难堪。在一次为哥伦布庆功的宴会上,有人跳出来发难:“听说你在大西洋的彼岸发现了新大陆,但那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通过航行,都可以像你那样到达大西洋彼岸,并发现新大陆。这是世界上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要小题大作呢?”

面对此人的挑衅,哥伦布没有立刻回击,他从容地站起来,从桌上拿起一个鸡蛋,对在场的客人们说:“先生们,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准能把它立起来呢?”在座的宾客们一个接一个,试图把鸡蛋立起来,但鸡蛋传了一圈,没有人能成功。这时大家都说,这是不可能的。

于是哥伦布接过鸡蛋,轻轻地在蛋壳上敲出一个小洞,毫不费力地把鸡蛋立了起来,顿时全场哗然。哥伦布转身对大家说:“这不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吗?然而你们却说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是的,当人们知道了某件事情该怎么做之后,也许谁都能做到了。”

哥伦布以广博的学识、机敏的思想、简明的实例,迅速构成一个严密的类比推理,明白指出,在一件事情未获得验证前,这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但只要有人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事就变得再简单不过。

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态度去应对;遇有争论、挑衅,也该针对事物的本质,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诸如哥伦布所遇到的这类只会越辩越僵的争端,还不如用个简单却极有说服力的例子,让众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