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经典励志大全集
2959300000021

第21章 人性的优点(21)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平衡工作与生活关系方面可谓是一个专家。谈起工作和生活,他说,这么多年以来,我执行的原则就是好好工作,好好享受,花一点时间来当父亲。但是回头看去,很显然我所选择的平衡对于我家里和办公室的其他人都有不利的影响。例如,我的孩子们主要是由他们的母亲独自带大的。

尽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一直是很多中年人所关心的问题,但似乎直到我退休之后,它才真正热门起来。在我过去的工作中,我听到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是:“你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打球,还能继续干好总裁的工作?”

在个人应该如何排列生活中各部分的优先次序的问题上,我显然不是专家。何况我一直以为这些选择应取决于个人。

洛克菲勒认为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首先应该处理好管理的优先秩序问题。他是这样说的,我们首先要谈谈所谓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究竟指的是什么。它涵盖了我们所有人应该如何管理生活、支配时间的问题——关于优先次序和价值观的问题。基本上,这个平衡是关于“我们应该把多少精力消耗在工作上”的讨论。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一个交易——你和自己之间就所得和所失进行的交易。平衡意味着选择和取舍,并承担相应的后果。让我们站到你的老板的视角上,换个位置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作些思考。

1.你的老板最关心的事情是竞争力。当然他也希望你能快乐,但那只是因为你的快乐能够帮助他的公司赢利。实际上,如果他的工作做得好,他就可以让你的工作变得很有吸引力,使你的个人生活显得不那么拖后腿。

老板给你付工资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你贡献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头脑、体力、活力和献身精神。

2.绝大多数老板都非常愿意协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如果你能给他出色的业绩。这里的关键词是“如果”。

实际上,我倒愿意通过一个老式的积分系统来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那些有突出业绩的人可以获得“积分”,用以交换自己工作的弹性。

3.老板们很清楚,公司手册上面关于工作、生活平衡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招聘的需要,而真正的平衡是由一对一的谈判决定的,其背景是一个相互支持性的企业文化,而不要总是强调“但是公司说过……”

公司手册是件华丽的宣传品,有醒目的照片、多项终身福利的介绍,也包括倒班或工作弹性等。然而许多聪明人很快就明白,手册上所列举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规划”主要是面向新人的招聘工具。

真实的平衡安排是在老板与员工之间就具体问题进行单独谈判时得到的,使用的方法正好是我们刚介绍过的业绩与弹性交换的制度。

4.那些公开为工作与生活的矛盾问题而斗争、动辄要求公司提供帮助的人会被当做动摇不定、摆资格、不愿意承担义务或者无能的人,或者以上全部。因此,那些消极抱怨的人最后总免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所以,在你第五次开口,要求公司减少你的出差,要求在星期四上午请假,或者希望回家去照顾小孩之前,你应该知道自己是在发表一项声明。而且不管你用什么辞令,你的请求在别人听来都似乎是:“我对这里的工作并不真的感兴趣。”

5.即使最宽宏大量的老板也会认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需要你自己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也知道,的确有一些策略能帮助你处理好这个问题,他们也希望你能采用。

毫无疑问,谈判、协调这种平衡关系要给经理人的工作再增加一层复杂性。但是你的经理人应该欢迎这种挑战,因为那会给他提供另外一套办法,来激励和挽留优秀的员工。这套新办法与高薪、红利、晋升或其他所有形式的认可一样有效。

不过,在此期间,你也可以并且应该学会帮助自己。有关工作与生活的话题已经讨论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也有不少好的经验被总结出来。那些非常老练的老板们都知道这些技巧,很多人自己已经开始采纳,他们也希望你能借鉴。

通过上面的一段话,我们知道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是一个人取得事业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的重要参照标准。一个能够出色处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人既不会像工作狂那样拼命地忠于工作,不顾生活,也不会像一个碌碌无为、毫无事业心整日混日子的小职员那样打发时光。他应是一个高效工作、精力充沛、富于生活情趣的人。

再见,郁闷

抑郁就好像透过一层黑色玻璃看一切事物。

在《人性奥秘》一书中,有一篇标题为“无名病”的文章,作者弗雷德曼论到现今世界愈来愈多妇女所面临的苦境,她们对生活厌烦不满,她们压根儿就没有快乐。

一位25岁的母亲如此自述:

“我身体健康,孩子们都活泼可爱,家庭舒适,经济上也算宽裕。我的丈夫是一个电子工程师,前途无量,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不满足,我常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的丈夫认为我可能需要度假休息一阵子,但我需要的并不是休息,因为我根本就不能独自坐下来看书。孩子们午睡时,我就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等着去叫醒他们。有时早晨醒来,我会觉得一点盼头也没有。”

一个名叫史密斯的医生,在《读者文摘》上写道:

“现今世界的文明和优越的物质生活乃前所未有的,然而现今一代的人却愈来愈厌倦生活。我们寻求娱乐却常常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在剧院上演一幕精彩的戏剧时,也常常出现幕还没拉上就走了好几批观众的现象。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出又一出的电视剧、电影,但脑子里却不知道看了些什么。我们看报章、杂志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大多数人在说“我累了”的时候,实际上是指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厌倦了,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索然无味。”

弗雷德曼所讲的“无名病”就是厌烦病。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都会患这种病;无论你有什么,抑或你没有什么,都不能保证你不会患上厌烦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聪明的还是愚拙的,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同样会患上此病。

厌烦病不仅是妇女特有的病症,男人也同样会有。有一个商人去医院看病,却说不清自己有什么不妥。于是医生给他做了彻底的检查,结果找不到这个商人有任何毛病。经过一段轻松的谈话后,医生就对他说:“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你的体格检验完全正常,我不用在你的病历卡上写任何东西。”

商人听了并不显得高兴,他说:“医生,我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没有一刻不觉得疲倦。”这时,医生才意识到他的病人患的是“厌烦病”,而不是一般的身体不适。于是医生就开始指出这个商人所拥有的一切:兴隆的生意、舒适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和其他能用金钱买到的许多东西。但这个商人听了以后却说:“让别人把这些东西都拿去吧,我对这些简直厌透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患这种病的人大多不是生活一帆风顺的人吗?难道他们不是处于别人不能奢望的“顺境”之中吗?

这还是和我们的心理习惯有关。这个世界上,可以说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人能随时感到快乐。一位哲人曾说道:“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对于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那些众多琐事与环境,我们可以由思考使我们感到快乐,这就是:大部分时间想着光明的目标与未来。而对小烦恼、小挫折,我们也很可能习惯性地反映出暴躁、不满、懊悔与不安,这样的反应我们已经“练习”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不快乐反应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我们把它解释为“对自尊的打击”等这类原因。司机没有必要冲着我们按喇叭;我们讲话时某位人士没注意听甚至插嘴打断我们;认为某人愿意帮助我们而事实却不然;甚至某个人对于事情的解释,结果也会伤了我们的自尊;我们要搭的公共汽车竟然迟开;我们计划要郊游,结果下起雨来;我们急着赶搭飞机,结果交通阻塞……这样我们的反应是生气、懊悔、自怜,或换句话说——闷闷不乐。

抑郁就好像透过一层黑色玻璃看一切事物。无论是考虑你自己,还是考虑世界或未来,任何事物看来都处于同样的阴郁而暗淡的光线之下,诸如“没有一件事做对了”,“我彻底完蛋了”,“我无能为力,因此也不值一试”,“朋友们给我来电话仅仅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当你工作中出了一点毛病,或思想开了小差,你就认为“我已经失去了干好工作的能力”,好像你的能力已经一去不回了。回想过去,你的记忆中充满着一连串的失败、痛苦和亏损,而那些你曾经认为是成就或成功的事情,以及你的爱情和友谊,现在看来都一文不值了。你的回忆已经染上了抑郁的色彩。一旦戴上这副黑色的滤光镜,你就再也不能在其他的光线下观察任何事物。消极的思想与抑郁相伴,情绪低落导致消极的思想和回忆;反之,消极的思想和回忆又导致情绪低落。如此反复下去,形成一个持久而日益严重的抑郁恶性循环。

在某种程度上,你对你的抑郁是有责任的。你可以采取许多办法来控制它,甚至还能控制它的某些起因。你肯定能改变它,如果你真的想要克服郁闷的习惯,你就必须改变自己对待郁闷的态度。然而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感受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所波动,有所摇摆,看来这部分是由于我们大脑中的生物化学精密结构之差异所致,而这种生物化学结构是不能随意控制的。因此,把你的抑郁症看成是超出你控制能力的事,就像你患感冒一样,不要看得过于严重,有时候也许对你是有帮助的。用这种体贴的态度对待自己,反而能帮助你解脱抑郁,不至于被它所控制。

不要让一时的抑郁长时间地主宰你的情绪,如果你想让自己永葆活力的话,请记住下面的规则: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就能够轻松地摆脱郁闷。

七、如何快乐的生活

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

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改变为天堂,或者把天堂改变为地狱。

我在几年以前参加了一个电台的广播节目,他们希望找出“你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简单,我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思想的重要性”。只要知道你在心里想些什么,就可以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是由他的思想造成的。我们的命运也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状态。爱默生就曾说:“一个人就是他成天所想象的那种样子……他怎么可能成为另一种样子呢?”

我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你和我所必须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事实上这几乎可以算是我们需要应对的唯一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马尔卡斯·阿理流士——这位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把这些总结成一句话——一句可以决定你的命运的话:

“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

不错,如果我们所想的都是快乐的东西,那我们就可以获得快乐;如果我们所想的都是悲伤之事,那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所想的是一些恐怖的情况,那我们就会恐惧;如果我们所想的是不好的念头,那我们恐怕就不得安宁了;如果我们所想的全都是失败,那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我哀怜之中,那别人都会有意躲开我们。“你并不是,”诺曼·温森·皮尔说,“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样子,而你却会是你所想的那种人。”

我这么说,是不是在暗示我们都应该用习惯性的乐观态度去应对一切困难呢?当然不是的。很不幸的是,生命不会像这样简单化,但我却鼓励大家要尽力采取积极正面的态度,而不要采取消极反面的态度。换一句话说,我们必须关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是不能为此而忧虑忡忡。关注和忧虑之间的区别又何在呢?让我说得更明白一些吧:例如,每当我要通过交通拥挤的纽约市街区时,我对正在做的这件事就会很注意,可是我并不会忧虑。关注指的是要了解问题出在哪里,然后镇定自若地采取各种办法解决它;而忧虑却是盲目而疯狂地转圈子。

一个人可以关注一些很严峻的问题,但他同时可以将花插在衣襟上昂首阔步。我就曾看过罗维尔·汤马斯这样。

有一次,我协助罗维尔·汤马斯主演一部著名电影,这是有关艾伦贝和劳伦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征的内容的。他和几个助手在几个战争前线拍摄了战争的镜头,用影片精彩地记录了劳伦斯和他统率的那支多姿多彩的阿拉伯军队,同时还记录了艾伦贝征服圣地的经过。他那贯穿于整部电影中的著名演讲——“巴勒斯坦的艾伦贝和阿拉伯的劳伦斯”,轰动了整个伦敦和全世界,伦敦的歌剧节也因此而向后推迟了6星期,以便让他在卡尔文花园皇家歌剧院继续讲述这些冒险故事,并放映他的影片。他在伦敦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又成功地去了好几个国家旅游。然后,他花了两年的时间,准备拍一部关于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纪录片。

不幸的是,在经过一连串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打击之后,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他发现自己已经破产了。当时我恰好和他在一起。我还记得我们那时候不得不去街头的小饭店吃很便宜的东西。要不是一位苏格兰著名的画家——詹姆士·麦克贝借给汤马斯钱的话,我们几乎吃不起那点菲薄的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