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2959800000002

第2章 体表软组织及骨化脓性疾病(2)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局部红肿热痛,边界不清,扩展迅速,皮肤易坏死形成溃疡为主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发病与湿热、火毒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大法。另外,发于上部者,兼以散风,发于中部者,兼以解郁。

外治则根据初起、成脓、溃后三期,分别采用箍围束毒、切开引流、祛腐生肌治疗。

处方

1.风火上壅证:发于头面。患处肿胀不适,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灼热疼痛,逐渐扩大,高肿坚硬,来势暴急。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甚至气喘痰壅,发生痉厥。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治宜疏风清热,消肿解毒。

基本处方普济消毒饮加减。生石膏、板蓝根各30g,黄芩、山栀、银花各15g,玄参12g,僵蚕、牛蒡子、生大黄、车前草各10g,黄连、生甘草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银翘散加减,银花、蒲公英各20g,大青叶、连翘、赤芍、丹皮、黄芩、野菊花各15g,牛蒡子10g,甘草6g,薄荷4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发风火上壅证。

(2)六神丸:一岁每次1粒,二岁每次2粒,三岁每次3~4粒,四~八岁每次5~6粒,九~十岁每次8~9粒,成年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吞服。适用于热毒盛者。

(3)六应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热毒蕴结,火毒较盛者。

(4)银黄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适用于急性蜂窝织炎初期或酿脓期。

(5)金黄膏、玉露膏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蜂窝组织炎初起。

(6)芙蓉膏:涂敷患处,约2~3mm厚,覆盖面要超过红肿范围2~3cm,药膏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以防干燥,外用纱布包扎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适用于初期阶段。

2.肝脾火郁证:多见于胸胁、腋部。局部肿胀,焮红灼热,疼痛剧烈,界限不清,恶寒发热,纳呆,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脉弦数。治宜清肝解郁,软坚散结。

基本处方五味消毒饮加减。土茯苓30g,金银花20g,蒲公英、生山栀、黄芩各15g,柴胡、当归、皂角刺、牛蒡子各10g,龙胆草、甘草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丹桅逍遥散加减,银花、蒲公英各20g,山栀、黄芩、丹皮各15g,柴胡、当归、赤芍、僵蚕各10g,甘草6g,薄荷4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人体中部的发。

(2)成药:六神丸、六应丸、银黄片,任选1种,内服。适用于发辅助治疗。

(3)五倍子散:五倍子100g,研成细末,过100目筛,装瓶备用。用时先将局部毛发剃光,用肥皂水洗擦患处,3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蜂窝织炎初起。

(4)冰片蟾皮敷方:活蟾蜍,断其头,自腹部剪开皮,剥取蟾皮,将冰片1g研末,撒在蟾皮内面,贴敷于患处,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直至痊愈。适用于发初起者。

3.湿热下注证:多发于下肢。木硬疼痛,皮肤发红或焮红光亮,压痛明显。伴畏寒发热,周身痛,食少纳呆,溲赤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

基本处方萆薢渗湿汤加减。土茯苓30g,萆薢、山栀、赤芍、苡仁米各15g,紫花地丁、黄柏、泽泻、苍术、木通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五神汤加减:银花、土茯苓各30g,车前子、紫花地丁、牛膝各15g,黄柏、汉防己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人体下部发。

(2)成药:银黄片、醒消丸,任选1种,内服。适用于发辅助治疗。

(3)溻渍疗法:黄连10g,黄柏、黄芩、生大黄、乌梅各20g。浓煎取汁,稍冷后放入器具之中湿敷或浸泡,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适用于急性蜂窝织炎溃后脓水较多者。

(4)生肌玉红膏:将膏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并可依溃疡局部情况,可掺提脓、祛腐药于膏上同用,效果更佳,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蜂窝织炎溃后脓水将尽、肉芽生长缓慢者。

警示

1.注意个人卫生。患病后经常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洗涤拭净,以免脓水浸淫。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及肥甘厚腻之品。

3.高热时应卧床休息。

§§§第四节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

多发性脓肿是急性炎症过程中在组织、器官或体腔内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腔壁。脓肿常继发于各种化脓性感染,如急性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疖、痈等,但亦可由远处原发感染灶经血循环或淋巴管转移而来。也可发生在局部损伤的血肿和异物存留处;亦有因注射治疗而发生者。

本病属于中医“流注”范畴,其临床特点:为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处;并有此处未愈、彼处又起的现象。本病除头面、前后两阴、腕、踝等远侧端比较少见外,其余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依据发病情况不同,又有许多名称:发于夏秋之间者,名“暑湿流注”;由于疖、疔后引起者,名“余毒流注”;产后恶露停滞或跌打损伤所致者,称“瘀血流注”;发于髂窝者,称“髂窝流注”。

诊断要点

1.有原发性感染病灶或局部损伤史。

2.患处疼痛、压痛,但红肿不显著,脓肿形成时波动感不明显。

3.全身症状明显。

4.超声波检查发现脓腔或穿刺抽出脓液可以确诊。

5.脓肿切开或溃破后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患处红肿疼痛、中央显著隆起或患部有疼痛和压痛而红肿不显著,此处未愈,他处又起为特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发病与火毒、热毒、暑毒、正虚、瘀血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在于迅速控制感染,折其毒势。力争使之消散于脓肿形成之前,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配合清暑化湿、益气补血、祛瘀和营之法。

初起宜外敷箍围消肿之品,力争消散;脓肿形成则应及时切开,使毒邪外泄;溃破后宜施提脓祛腐之品,脓净则宜生肌收口。

处方

1.火毒结聚证:多见于体表感染,脓肿形成,肿势高突,色红赤,皮肤温度高,疼痛拒按,按之有波动感。舌红,苔黄。治宜清火解毒。

基本处方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蒲公英各30g,紫花地丁、天葵子、连翘各15g,天花粉、野菊花、赤芍、土茯苓、车前子(包)各

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30g,连翘、象贝母、黄芩、赤芍各15g,花粉、当归、白术、黄连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初起者。

(2)六神丸:一岁每次1粒,二岁每次2粒,三岁每次3~4粒,四~八岁每次5~6粒,九~十岁每次8~9粒,成年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吞服。适用于热毒盛者。

(3)六应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热毒蕴结,火毒较盛者。

(4)用新鲜的蒲公英、紫花地丁、芙蓉叶、马齿苋、丝瓜叶、乌蔹梅等,选用1~2种捣烂外敷,每日2~3次。适用于流注初起。

(5)取新鲜多刺、圆形扁状仙人掌,最好用长年长刺尖硬的,去除尖刺以后捣碎成泥状,外敷红肿处,每日更换2~3次。适用于流注初起。

2.暑毒蕴结证:多见于夏季。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白微热,2~3天后,肿胀焮热疼痛明显,可触及肿物。伴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食欲不振,胸闷呕恶。舌红,苔白腻,脉滑数。治宜清暑解毒化湿。

基本处方清暑汤加减。金银花、天花粉各15g,鲜藿香、鲜佩兰、连翘、野菊花、绿豆衣、生地、滑石、车前子、生甘草各10g。

备选处方

(1)经验方:清凉涤暑汤(《时病论》),金银花、连翘、茯苓、青蒿各15g,滑石、通草、西瓜翠衣、生山栀、鲜佩兰、生苡米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2)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3)玉露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流注初起。

3.热毒流注证:起病暴急,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白,数日后,肿胀焮热疼痛,可触及块状物。初起即伴寒战高热,口渴引饮。甚则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基本处方黄连解毒汤合清热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g,黄芩、生山栀、生地、丹皮、赤芍、银花、连翘各15g,黄柏、黄连、紫花地丁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成药:安宫牛黄丸,每次1粒,化服,适用于神昏谵语者。

(2)成药:银黄片、醒消丸,任选1种,内服。

4.瘀血流注证:面部结块肿痛,皮色微红,或呈青紫,按之稍感微热,溃后脓液中夹有瘀血块。舌边有瘀点,脉涩。治宜祛痰和营通滞。

基本处方活血散瘀汤加减。蒲公英、银花各20g,丹参、当归、赤芍各15g,桃仁、苏木、酒炒大黄、枳壳各10g,参三七末0.9g(吞)。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瘀血流注辅助治疗。

备选处方

(1)皂角刺乳香酒:皂角刺1枚,乳香3g。选皂角刺大者,碎作10余片,将乳香于器内炒,令烟起,入皂角刺同炒,候乳香缠在刺上,便入醇酒1小杯,同煎令沸,滤去渣。一次顿服,肿未成者可消,已成者脓毒自破。适用于瘀血流注脓成难溃或溃后脓泄不畅者。

(2)成药:银黄片、醒消丸,任选1种,内服。

警示

1.及时正确处理疔疮、疖肿及皮肤破损等。

2.卧床休息,多饮开水,或以西瓜汁代茶。

3.肿块未全消时,仍需卧床,以免复发。

4.注意加强营养,忌鱼腥及辛辣刺激食品。

5.髂窝流注愈后功能障碍者,应作适当的下肢屈伸功能锻炼。患者端坐椅上,将患脓之足踏在毛竹管上作下肢伸屈活动,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第五节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是由腮腺急性化脓性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可并发于全身疾病,如败血症、急性传染病,多因病人高热、脱水、唾液分泌减少,导致机械性冲洗作用及口腔内生物免疫功能降低,致使口腔内的致病细菌通过腮腺导管,逆行侵入腺体内而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因腮腺导管急性阻塞,排泄不畅而造成腺体内唾液郁积,引起腮腺急性炎症。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初期症状为腮腺部轻微肿胀和局部压痛,如未被及时发现而延误治疗,可继续发展引起全身症状,见恶寒、高热,腮腺部位红肿、剧烈疼痛和压痛明显、开口困难。挤压腺体时,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

本病属于中医“发颐”范畴,其临床特点为酸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可出现内陷变证,成人多发,多单侧发病。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体质虚弱的成年人。

2.腮腺处肿胀,剧烈疼痛,张口困难。

3.腮腺导管口红肿,有脓液流出。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一侧腮腺区肿胀疼痛,轻压腮腺区有脓性分泌物自腮腺导管口排出为主证的腮腺化脓性炎症。发病与火毒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总以清热解毒为法,但其中又有风火、胃火、虚火之别,故又分别用疏风、益胃、滋补肾水之法。

本病外治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期,而分别用箍毒消肿、切开排脓及祛腐生肌之法。

处方

1.风火上壅证:一侧颐颌面红肿、疼痛,连及耳后,压之木硬,发热恶寒、小便短赤,大便干,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基本处方普济消毒饮加减。生石膏30g,板蓝根20g,黄芩、生地、连翘、栀子各15g,牛蒡子、炙僵蚕、黄连、玄参各10g,薄荷4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银翘散加减,银花30g,黄芩、生山栀、连翘各15g,牛蒡子、苦桔梗、鲜竹叶、鲜芦根、黄连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化脓性腮腺炎风热较盛者。

(2)六神丸:一岁每次1粒,二岁每次2粒,三岁每次3~4粒,四~八岁每次5~6粒,九~十岁每次8~9粒,成年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吞服。适用于热毒盛者。

(3)复方板蓝根冲剂:每次10g,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腮腺炎辅助治疗。

(4)银黄片:每次4片,每日4次,口服;或腮腺炎片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

(5)青吹口散:外搽,每日4~5次。适用于化脓性腮腺炎口腔黏膜出脓者。

(6)取新鲜多刺、圆形扁状仙人掌,最好用长年长刺坚硬的,去除尖刺以后捣碎成泥状,外敷红肿处,每日更换2~3次。适用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初起。

2.胃火上壅证:一侧颐颌结块,焮红肿痛,张口困难。伴有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糙或黄腻,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益胃生津。

基本处方连翘野菊散加减。生石膏30g,银花20g,连翘、地榆、野菊花各15g,当归、玄参各12g,花粉、皂角刺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清胃散加减,生石膏30g,黄芽芩、栀子、牛蒡子、银花、生地各15g,玄参、知母、贝母各12g,炙僵蚕10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胃火炽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