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2959800000042

第42章 眼科疾病(2)

3.肝肾两虚,约束无权证:冷泪绵绵,拭之又生,清冷而稀薄;兼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养肝益肾,固摄止泪。

基本处方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各10g,山药30g,茯苓、丹皮、防风各10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三子菊花饮: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各15g,菊花、川芎、白芷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肾两虚,约束无权者。

(2)河间当归散:炒白术、茯苓、干姜各10g,细辛3g,川芎、炒白芍各10g,炙甘草6g,肉桂、陈皮、当归、党参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肾两虚,约束无权者。

(3)杞菊二至汤:枸杞、菊花各15g,生地、熟地各12g,炒当归、女贞子、旱莲草、车前子、川芎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肾两虚,约束无权者。

(4)明目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两虚,约束无权者。

(5)杞菊地黄丸:浓缩丸,每次8丸,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肾两虚,约束无权者。

警示

不伴有炎症的血泪或剧烈疼痛提示泪道恶性病变,需进一步检查,及时手术治疗。

§§§第四节慢性泪囊炎

慢性泪囊炎是由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之内,伴细菌感染的一种慢性炎症。该病是临床的常见眼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本病属中医学的“漏睛”范畴,又称“热积必溃之病”、“窍漏”、“目脓漏”。

诊断要点

1.流泪或常有黏液或脓液附于内眦部。

2.按压睛明穴下方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

3.冲洗泪道时多有阻塞现象,并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流出。

辨治原则

辨别本病标实为风热、湿热。该病病程长,需坚持长期治疗。

处方

1.风热停留证:自觉隐涩不舒,时而泪出,内眦头皮色如常,或泪囊处稍显隆起,按之不痛,有少量黏液自泪窍溢出。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

基本处方白薇、石榴皮、白蒺藜、羌活、防风、银花、连翘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祛风通窍汤:炙全蝎6g,荆芥5g,蝉蜕6g,玄参、麦冬各10g,石菖蒲6g,草决明15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风热停留者。

(2)板蓝根液:板蓝根20g,洗净后加入500ml冷水,文火煎煮40分钟后,放至30曟,沉淀,纱布过滤后置于无菌瓶内。以上液按一般常规冲洗泪道。适用于风热停留者。

(3)银翘解毒片:每次4片,每天3次,口服。适用于风热停留者。

(4)六神丸:每次1~3粒,水调化,每日3次,涂于患处皮肤,适用于风热停留者。

(5)泪道冲洗方:白芷、黄芪、川芎、黄柏、金银花各15g,薄荷6g(后下)。水煎后用过滤器过滤,澄清浓缩250ml,封口高压消毒备用。用本药液冲洗泪道,每周3次,连续治疗2周。适用于风热停留者。

2.心脾湿热证:内眦头微红,脓液常自泪窍溢出,拭之又生,脓多且稠,按压睛明穴下方时,有脓液从泪窍沁出;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心利湿。

基本处方柴胡6g,炒山栀9g,羌活6g,升麻、生甘草各3g,茯苓9g,川连3g,赤芍9g,草决明6g,车前子(包煎)9g,黄芩6g,淡竹叶、生大黄(后下)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六神丸:每次1~3粒,水调化,涂于患处皮肤。适用于心脾湿热者。

警示

1.本病必须持久治疗,经常点眼液,慢性泪囊炎内的细菌可成为眼部的感染病灶,对眼球构成潜在威胁。

2.慢性泪囊炎患者如果眼球外伤或施行内眼手术,容易引起化脓性感染,发生细菌性角膜溃疡或化脓性眼内炎。因此应高度重视。尤其在白内障及青光眼等内眼手术前,必须预先治疗。

§§§第五节急性泪囊炎

急性泪囊炎为泪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大多发生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是细菌侵袭力强,或因探通、挤压使感染扩散到泪囊周围组织所致。本病属中医学“漏睛疮”范畴。

诊断要点

1.常有慢性泪囊炎病史。

2.泪囊部位皮肤红肿热痛,扪压疼痛更甚。

辨治原则

未成脓时,以疏风清热解毒为治法,采用内服中药、热敷、药物敷等,促其消散;已成脓时,宜切开排脓。

处方

1.风热上攻证:患处红肿疼痛,热泪频流,头痛;全身可伴有恶寒发热。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基本处方牛蒡子、连翘、羌活各10g,薄荷(后下)6g,大黄、赤芍、防风、当归尾各10g,甘草3g,山栀、川芎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金银菊花汤:金银花、野菊花各30g,夏枯草15g,薄荷叶6g,牛蒡子9g,连翘15g,栀子9g,黄连6g,黄芩、赤芍各10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风热上攻者。

(2)疏风清肝汤:当归、赤芍、荆芥穗、防风、川芎、菊花、山栀各10g,薄荷6g,柴胡、连翘各10g,金银花15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风热上攻者。

(3)黄连上清丸:每次3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风热上攻者。

(4)莫家清宁丸:每次6g,每日1次,口服。适用于风热上攻者。

(5)一清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风热上攻者。

(6)银翘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风热上攻者。

(7)九一丹:外敷,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风热上攻者。

(8)如意黄金散:外涂,每日3次。适用于风热上攻者。

2.热毒炽盛证:患处红肿高起,坚硬拒按,疼痛难忍,红肿漫及面颊胞睑;全身可伴有发热心烦,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消瘀散结。

基本处方黄连、栀子、黄芩各9g,黄柏6g,银花、蒲公英各10g,野菊花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牛黄解毒丸: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热毒炽盛者。

(2)牛黄解毒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热毒炽盛者。

(3)三黄解毒汤:大黄、山栀各9g,黄连、黄芩各6g。加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2~3天。适用于热毒炽盛者。

3.正虚邪留证:患处微红微肿,稍有压痛,但不溃破或溃后漏口难敛,脓汁稀少;全身可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微。治宜补气养血,托里排毒。

基本处方生黄芪、党参各15g,当归、茯苓、金银花各12g,桔梗、甘草各6g,川芎、白术、白芍、白芷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十全大补丸: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口服。适用于正虚邪留者。

(2)人参养荣丸:水蜜丸,每次6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口服。适用于正虚邪留者。

(3)九一丹药捻:切开排脓后,可放置引流条,如九一丹药捻。每日换药,待脓尽,除去引流条,使切口愈合。适用于正虚邪留者。

(4)补漏生肌散:已成瘘管者,可在疮口内搽以补漏生肌散,外贴万应膏。适用于正虚邪留者。

(5)千金托里散:外涂,每日3次。适用于正虚邪留者。

警示

急性泪囊炎病处危险三角区,发作时不可挤压患处,切勿采用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术,以免感染扩散。

§§§第六节干眼

干眼为常见的眼表疾病,是指以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干眼多为双眼发病。目前临床上干眼常分为泪液不足型和蒸发过强型两类。前者主要指泪液生成不足,可分为Sj昳gren综合征所致的干眼及不伴有Sj昳gren综合征的干眼。Sj昳gren综合征所致的干眼,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蒸发过强型干眼则包括睑板腺功能障碍、暴露及角膜接触镜等因素所导致的干眼。本病属中医学“白涩症”、“神水将枯”范畴。

诊断要点

1.常见的症状有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易视疲劳、不能耐受有烟尘的环境等。Sj昳gren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口干、关节痛等。

2.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test栺)低于10mm/5分钟。

3.泪膜破裂时间(BUT)小于10秒。

4.角膜荧光素染色着色或丝状物附着。

辨治原则

本病治疗以滋阴生津为主,辨证施治以治其本,局部用药以治其标。

处方

1.肺阴不足证:目珠干燥,干涩磨痛;口干鼻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肺,生津润燥。

基本处方生地、麦冬、玄参、丹皮、白芍、南沙参各10g,薄荷(后下)6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10g,生地黄30g,甘杞子12g,川楝子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燥热者。

(2)养阴增液汤:地黄15g,玄参12g,石斛、麦门冬各9g,天门冬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阴不足者。

(3)百合固金汤加减方:生地、熟地、麦冬、百合、当归、玄参、芍药各10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阴不足,虚炎上炎者。

(4)润燥六黄汤:炙黄芪30g,生熟地、当归、玄参各15~30g,天麦冬各15g,黄精30g,黄连、黄芩、黄柏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燥热者。

(5)二冬膏:每次9~1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阴不足者。

(6)养阴清肺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阴不足者。

(7)养阴清肺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肺阴虚者。

(8)养阴清肺膏:每次10~20ml,每日2~3次,口服。适用于肺阴虚者。

(9)麦味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肾阴亏者。

2.肝肾阴虚证:目珠干燥,黑睛生翳,干涩畏光,视物模糊,视疲劳;口干唇燥裂,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治宜滋补肝肾。

基本处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枸杞子各10g,菊花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润目灵:鬼针草、枸杞子、菊花,水提醇沉后制成颗粒制剂。适用于干眼,阴虚者。

(2)益肾养目汤:生地、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天花粉、白芍各10g,蝉衣、菊花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肾阴虚型者。

(3)滋水益肝汤:生地、五味子、何首乌、山萸肉、白芍、覆盆子、女贞子、枸杞子、密蒙花、黄芪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肾阴虚之老年干眼者。

(4)六味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5)杞菊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6)明目地黄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7)石斛夜光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8)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9)一贯煎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肾阴虚者。

3.气阴两虚证:目珠干燥,干涩,畏光,不耐久视,视物模糊;口干唇裂,神疲无力。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治宜益气养阴。

基本处方麦冬、太子参、五味子、沙参、玉竹、花粉各10g,黄芪12g,黄精10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玉液汤:山药30g,生黄芪、知母各15g,生鸡内金6g,葛根4.5g,五味子、天花粉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2)参麦润燥汤:黄芪30~45g,生地30~60g,太子参、石斛各30g,五味子12g,白术10g,山药、葛根、麦冬、白芍、玄参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3)生脉饮: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4.阴虚湿热证:目珠干燥,干涩疼痛,视物模糊,眼眵呈丝状;口黏,便秘不爽,溲赤而短。舌红,苔黄微腻或黄厚腻略干,脉细濡数。治宜滋阴清热利湿。

基本处方生地、熟地各12g,枸杞子、山萸肉、白芍、玄参、茯苓、黄柏各10g,知母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甘露饮:熟地、生地、石斛各9g,天冬、麦冬各12g,黄芩、茵陈、枳壳各9g,炙甘草6g,枇杷叶(去毛)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湿热者。

(2)菊花茶:菊花适量,泡茶饮服。适用于干眼各型,有热者尤宜。(3)二妙丸:每次6~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湿热偏盛者。

(4)外熏方:野菊花、秦皮、黄柏、薄荷、桑叶、红花。用中药罐水煎,趁热用厚纸筒一端罩住药罐,另一端对准患眼,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熏蒸眼部。适用于干眼各型,有热者尤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