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2959800000061

第61章 耳鼻咽喉科疾病(7)

备选处方

(1)石菖蒲散:菖蒲、五味子、陈皮、细辛、紫菀、干姜各15g,诃子、杏仁各30g。上药研粗末,每次3g,开水调服。适用于风寒袭肺者。

(2)诃子汤:诃子4个,桔梗30g,甘草6.6cm。上药为细末,每次6g,加水煎服。适用于风寒袭肺者。

(3)三奇汤:蜜拌桔梗90g,甘草60g,诃子4个。三药为末,加水煎服。适用于风寒袭肺者。

(4)金嗓开音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风寒袭肺者。(5)肿痛安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风寒袭肺者。

警示

1.急性喉炎的预后一般良好,积极治疗急性喉炎是防止其转为慢性的关键。

2.小儿急性喉炎是小儿以声门区为主的喉黏膜的急性炎症,常累及声门下区黏膜和黏膜下组织,发病率较成人低,但有其特殊性,尤其是易于发生呼吸困难。

§§§第十七节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是指喉部黏膜的非特异性病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炎症。本病是最常见的喉科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双侧声带黏膜炎性病变。近年随着人们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增多等因素,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根据病变程度、特性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喉炎、慢性萎缩性喉炎和慢性增生性喉炎等,也有将其分为4型,另列慢性肥厚性喉炎,但其组织病理学与慢性增生性喉炎相似。

喉息肉,发生于声带者称为声带息肉,喉息肉的绝大多数均为声带息肉。声带小结也称歌唱家小结,发生于儿童者又称喊叫小结。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均是慢性喉炎的特殊类型。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慢喉喑”范畴。

诊断要点

1.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为其主要症状,初为间歇性,逐渐加重成为持续性。

2.喉部微痛及紧缩感、异物感等,常干咳以缓解喉部不适。

3.间接喉镜检查可见喉黏膜弥漫性充血,两侧对称。声带充血,边缘圆厚,声带表面常见舒张的小血管,与声带游离缘平行。杓间区黏膜充血增厚,发音时声带软弱,振动不协调,两侧声带闭合不好。或见声带游离缘见有表面光滑、半透明、带蒂息肉样新生物。息肉多呈灰白或淡红色,偶有紫红色,大小如绿豆、黄豆不等。声带息肉一般单侧多见,亦可两侧同时发生。或见声带游离缘前、中1/3交界处对称性隆起,呈局限性小突起,也可呈广基梭形增厚。

纤维或电子喉镜检查,适于窥视间接喉镜检查有困难和微小病变,并可活检,易于诊断。

辨治原则

本病大多病程较长,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临床辨证多属肺肾阴虚、肺脾气虚、气血瘀滞痰凝。治疗上,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应注意配合利喉开音法的运用。

处方

1.肺肾阴虚证:声音低沉费力,嘶哑日久不愈。喉部微痛不适,干焮喉痒,干咳痰少,可见声带微红肿,连缘增厚,喉关、喉底或红或不红。全身或有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酸膝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养肺肾,降火利喉开音。

基本处方百合、生地黄、白芍、玄参、麦冬各15g,桔梗、浙贝母、木蝴蝶各12g,蝉蜕、僵蚕各10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助音汤:熟地、麦冬、五味子、甘草、苏子各3g,天门冬6g,川贝母0.9g,沙参15g,地骨皮9g,款冬花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2)清音散:诃子9g,木通6g,桔梗9g,甘草3g,生地黄2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3)沙参麦冬汤:沙参9g,玉竹6g,生甘草3g,冬桑叶4.5g,麦冬9g,生扁豆、天花粉各4.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胃阴虚者。

(4)玄麦甘桔颗粒:每次5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5)金果饮: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2.肺脾气虚证:声嘶日久,劳则加重,语言低微,讲话费力,不能持久。可见咽喉黏膜色淡,声带松弛无力,闭合不良。全身可见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唇舌淡红。舌体胖,苔白,脉虚弱。治宜补益肺脾,益气开音。

基本处方党参、北黄芪各15g,白术、当归各10g,升麻15g,柴胡10g,法半夏12g,诃子、石菖蒲各10g,萆薢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人参清肺汤:人参、地骨皮、阿胶、杏仁、桑白皮、知母、炙甘草、蜜炙罂粟壳各3g,乌梅、大枣各1枚。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脾气虚者。

(2)参麦茶:人参2g,麦冬4g。泡饮代茶。适用于肺脾气阴虚者。

(3)加味天龙饮:天名精、龙须草、龙葵、石龙芮、白英、杞子、生地、熟地、白芍、党参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脾气阴虚者。

(4)参苓白术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脾气虚者。(5)补中益气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脾气虚者。3.气血瘀滞痰凝证:声嘶日久,讲话费力,喉内不适,有异物感,常作“吭喀”以清嗓,胸闷,舌质暗滞,脉涩。检查可见声带色暗滞,有小结或息肉,常有黏痰附其上。治宜行气活血,化痰开音。

基本处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桔梗各10g,牡丹皮、玄参各15g,柴胡、浙贝母各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会厌逐瘀汤:桃仁、红花各15g,甘草、桔梗各9g,生地12g,当归6g,玄参、柴胡各3g,枳壳、赤芍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血瘀滞痰凝者。

(2)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等份研末,炼蜜为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气血瘀滞痰凝者。

(3)桃红四物汤:熟地黄、白芍药、当归、桃仁各10g,川芎、红花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血瘀滞痰凝者。

(4)金嗓散结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气血瘀滞痰凝者。

(5)黄氏响声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气血瘀滞痰凝者。

警示

1.注意声带休息,减少发音。禁止大声喊叫,纠正发音方法。

2.避免以耳语代替声带休息。

§§§第十八节咽异感症

咽异感症,常泛指除疼痛以外的各种咽部异常感觉,如梗阻感、痒感、灼热感、蚁行感等。本病中医学称之为“梅核气”。

产生咽异感症的病因极为复杂,通常认为,咽部疾病和咽邻近器官的疾病及全身因素可引起咽部异感症;精神因素和功能性疾病均可引起咽部异感症。

诊断要点

1.咽部异感症,排除咽喉部器质性病变,以免误诊。

2.咽部检查:仔细检查鼻咽、口咽和喉咽,观察有无黏膜充血、肿胀、萎缩、淋巴组织增生、瘢痕或肿瘤等。

3.应对鼻、眼、耳、颈部及全身各处作相关检查。可进行纤维喉镜、纤维食管镜或胃镜、胸部X线、食管X线吞钡检查、颈部及甲状腺B超检查等。

对病史、症状、检查的全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方可作出诊断。

辨治原则

本病病程一般较长,易反复发作,辨证以痰气交阻为主。治疗方面,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对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耐心解释。

处方

痰气交阻证:患者自觉咽喉中有异常感觉,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没有疼痛,不碍饮食。其症状每随情志之波动而变化,时轻时重。临床检查咽喉并无异常,患者每见精神抑郁,诸多疑虑,胸胁胀满,纳呆,困倦,消瘦,便溏,妇女常见月经不调。舌质暗滞,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基本处方法半夏12g,厚朴15g,苏叶10g,茯苓15g,炒莱菔子12g,王不留行子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祛脔汤:柴胡、苏梗、青皮、厚朴、郁金、炙甘草各10g,半夏、茯苓各15g,粟壳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痰气交阻者。

(2)四七汤:半夏150g,茯苓120g,紫苏叶60g,厚朴90g。上药为粗末,每次12g,加生姜7片,枣1个,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痰气交阻者。

(3)黛芩化痰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痰气交阻者。

(4)越鞠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痰气交阻者。

(5)逍遥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痰气交阻者。

(6)玄麦甘桔颗粒: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痰气交阻者。

警示

1.注意区分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因素,只有排除了咽部、颈部、上呼吸道、上消化道等部位的隐蔽性病变后,始可诊断为功能性感觉异常。

2.注意区分全身性因素和局部因素,许多全身性疾病(如某些急慢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常常表现有咽部症状。

§§§第十九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好发于唇、颊、舌缘等处。典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可单发或多发;一般为7~14日愈合,可反复发作。本病女性较多见,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之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中医对本病病名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除“口疮”病名,尚有“口破”、“口疡”之称。

诊断要点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可发于口腔内任何部位,尤其好发于上下唇内侧、两侧颊黏膜、舌、口底等角化较差的区域。溃疡特点是反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整齐,溃疡表面覆盖淡黄色假膜,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溃疡单发或多发,烧灼疼痛感明显,触痛明显。本病有明显的复发性和自限性。

临床主要分轻型口疮、疱疹样口疮、重型口疮三型。

一般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必要时可行免疫功能检查、血液流变学测定、微量元素及内分泌测定。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

辨治原则

中医对本病辨证的认识,贯穿各脏腑、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各个方面。实证以心火上炎为主,虚证以阴虚火旺为主。

处方

1.心火上炎证:溃疡多位于舌尖、舌前部或舌侧缘,数目较多,面积较小,局部红肿疼痛明显;伴口干口渴,心中烦热,小便黄赤。舌尖红,苔薄黄,脉略数。治宜清心导赤,解毒理疮。

基本处方木通3g,生地黄10g,黄连、生甘草、灯心草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川升麻散:川升麻、玄参、黄连、大青各30g,柴胡45g,知母、黄芩各30g,地骨皮22g。研末为散,每次9g,入淡竹叶5片,加水煎服。适用于心火上炎者。

(2)竹叶合剂:淡竹叶、山栀、大青叶、银花各9g,生石膏30g,黄连、甘草、薄荷各4.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心火上炎者。

(3)黄连升麻汤:升麻45g,黄连23g。上药为末,每次3g,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心火上炎者。

(4)泻导汤:石膏3g,茯苓、滑石各6g,泽泻、甘草各1.5g,黄柏、贝母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心火上炎者。

(5)银蓝汤:银花9g,板蓝根12g,生地、连翘各9g,薄荷(后下)3g,甘中黄4.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心火上炎者。

(6)冰硼散:外用。适用于实火口疮。

(7)西瓜霜:外用。适用于实火口疮。

2.阴虚火旺证:溃疡数目少,分散,边缘清楚,基底平坦,呈灰黄色,周围绕以狭窄红晕,有轻度灼痛;常伴有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唇赤颧红。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补心肾,降火敛疮。

基本处方知母、黄柏各6g,熟地、山药、山茱萸各10g,丹皮6g,茯苓10g,泽泻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大泽汤:天冬6g,生地18g,人参4.5g,龟板24g,麦冬4.5g,茯神、柏仁各6g,蛤粉12g,丹参、石斛各6g,灯心100cm,藕5大片。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火旺者。

(2)玄参莲枣饮:玄参90g,丹皮、炒枣仁各30g,丹参15g,柏子仁、莲子心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火旺者。

(3)锡类散:外用。适用于各型口疮。

(4)养阴生肌散:外用。适用于阴虚火旺者。(5)六味地黄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肾阴亏虚者。(6)知柏地黄丸或汤: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阴虚火旺者。

警示

本病预后良好,少有严重并发症,但本病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