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200000011

第11章 将相名流篇(3)

安世高到底何许人也?考古资料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根据中亚考古发掘结果,佛教在中亚的影响一般不超过巴尔赫至坎大哈一线以西。其信徒仅限于商潞附近城镇少数居民。唯一的例外是在安息东部马尔吉安那省治木鹿城。吉亚乌尔·卡拉区发现一座公元2世纪佛塔遗址和若干佛像、佛典。据估计,这儿有过一个佛教团体。由木鹿往西,再也没有发现佛教遗址。前苏联学者马逊认为安世高的传说很可能就和木鹿这个佛教团体有关。这一点我们觉得是可以接受的,它不但与考古资料吻合,与我国史书也吻合。因为在《后汉书》中,木鹿便有小安息之称了。也就是说,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大致可以断定安世高并不是来自安息都城泰西封,也不是来自其他地区,而是来自安息东部的木鹿,即《后汉书》所谓小安息。

至于安世高到底是什么人?我们目前只能说他不是安息王太子,也不是木鹿安息宗室支派。但是我们对于他的身世,无法作出更确切的肯定。马逊和张广达先生把他称为传教师、译经师,似乎更有道理。在有关安世高的最初记载中,他的学生严佛调在《沙弥十日章句序第二》中就称他为安息国来的“菩萨”。这种说法最符合实际。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高僧、译经师和传道者,他一生的事业就是弘扬佛教文化。而其他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身外之物,与其事业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日本高僧惠萼为何在普陀山遇险?

公元841年,日本高僧惠萼来中国学习佛教。他勤学苦练,争取把佛教真经一一学到手。至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他往返中国日本4次,传递佛教研究的成果,成为中日佛教关系史上的一名优秀使者。

这年夏末,惠萼继朝拜九华山地藏菩萨和峨眉山普贤菩萨之后,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惠萼来到这里,便被五台山的五大禅林的壮观所陶醉。五台山的庙宇稳健宽大,古朴典雅,称它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真是名副其实。

不过,最使惠萼动心的却是观音菩萨的形象。根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门品》记载:观音有三十三身。它一会儿是男性,一会儿是女身;一会儿是老者,一会儿是少年;一会儿是丑态,一会儿是美人。这不同身份、不同性别和不同形态的三十三形象,使惠萼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惠萼对日本佛教传播的情况十分了解,他知道,在他之前,日本还没有一尊观世音菩萨的像。他想让日本人民也能见见这位既多变又好心的菩萨,所以,他斗胆向五台山的住持和尚提出要一尊观世音菩萨像的请求。

殊不知,这观音三十三身殿在唐初曾被毁,至唐大中十一年进行了重建,耗资甚巨。惠萼去五台山,时值重建后的第一年。惠萼求佛心切,实是使住持和尚感到为难。毕竟是惠萼的精诚所至,最后还是满足了他的请求。

惠萼要到的是一尊“洒水观音”。这“洒水观音”是观音三十三身中最美丽壮观的一尊。偈语云:“观音菩萨妙难俦,清净庄严累劫修。浩浩红莲安足下,巍巍舍佛立冠头。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惠萼得赐后,如获至宝,千谢万谢之后,将佛用净布包好,打点行装即要返回日本。谁知好事多磨,结果使惠萼空欢喜了一场。

原来,在当时中国与日本通航的口岸是明州,即今之宁波。当惠萼的船航至普陀山以东洋面时,突然开不动了。

据当时的记载,海上突然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这些铁莲花千姿百态,上下翻动,蔚为奇观,顿时挡住了惠萼的去路。惠萼和船夫们虽经不断努力,但船仍不能前进。铁莲花在船四周此起彼伏,顶起船头,惊涛骇浪滚滚而来。

就在此时,惠萼和尚似有所悟,感到自己得到的观音不肯离开中国而去日本。于是他跪在船头祈祷说:“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祈祷毕,铁莲花忽然隐隐退去,洋面恢复平静。

惠萼和尚嘱咐船夫,将船向普陀山靠拢。在潮音洞边,正好住有一位姓张的居民,他亲眼目睹惠萼遇险,便应惠萼的请求,献出自己一间住房,让惠萼将观音供奉其中,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

从此以后,普陀山便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成了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都经常来普陀山朝拜观音菩萨。

那么当年惠萼和尚航海遇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很长时间以来是个谜。

林川在《普陀山散记》中猜测说,具有神秘色彩的铁莲花或许就是海豚。因为海豚的肤色像铁的本色,头尾又能跃出海面。而且,海豚感情丰富,当伙伴受惊时,群豚奔聚,舍命相救,经久不散。可能由于惠萼的航船撞击了一只海豚,引来了群豚,挡住了去路。

也有人从气象上找原因,认为在大海上航行,遇到恶劣的气象条件是常有的事。惠萼的船当时迷航了,开来开去在原地转。至于铁莲花,是迷航以后的一种幻觉,这就像有的人在夜间迷路说是“鬼打墙”一样。

《航海》杂志载文认为,惠萼和尚的航船是在普陀山以东洋面上触礁搁浅的。文章推测说,惠萼的船在抵普陀山时,偏离了航线,进入了礁区。时值退潮,暗礁露出海面就像铁莲花一样蔚为奇观。由于海船船底系由大木整块制作,所以触礁所致。

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无法确定。

麦哲伦是怎么死的?

公元1519年9月20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外港,一支由5条海船、234人(一说265人)组成的远航队扬帆出发了。临行前,国王向他们作出了书面许诺:如果发现新的陆地,船队的统帅就可以做那里的总督,每年把新发现地区总收入的1/20赏给他;如果发现的岛屿超过了6个,统帅就可从中挑选两个岛作为自己的领地,获取当地全部收入的1/15。指挥这支船队的统帅,便是赫赫有名的航海家、葡萄牙人麦哲伦。

他曾多次向本国国王申请进行一次环球航行,但均遭到拒绝,因为葡萄牙已经控制了东方的贸易,不想再花钱去找新的航道了。麦哲伦航海无望,毅然于1517年10月移居到了另一个海上强国西班牙。在那里,他再次陈述了他的宏愿,表示愿为西班牙国王效劳。正值鼎盛时期的西班牙国王查理很快恩准了麦哲伦的请求,出资让他率领一支船队从西面寻找一条通往东印度群岛(即马来群岛)的航路。

船队从圣罗卡启航后,历尽千难万险越过了大西洋,而后沿着南美洲大陆的海岸线南下,穿过后来因之命名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继而又横越太平洋西行,至1521年4月7日抵达菲律宾群岛的宿务岛时,船队只剩下3条船了。现在每当我们提起麦哲伦时,马上会联想到他带领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壮举。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少注意到,麦哲伦并没有完成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航海。他在途中的一次激烈战斗中丢了性命。至于麦哲伦究竟是怎么死的,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认为麦哲伦干涉岛上的内讧,在一次战斗中被杀。当船队西行来到现在的菲律宾群岛时,麦哲伦发现群岛上的两个小岛正为一些事务发生争执,于是他想通过插手这两个部族的械斗,从而达到控制这块美丽富饶地方的目的。但是,当麦哲伦他们在帮助一个部族进攻另一个部族时,吃了大败仗。麦哲伦受了重伤,被活活打死。最后,他的助手卡诺带领剩下的两条船逃离了这个群岛,向东南方向行进,越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洋西航回国。

二是认为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英国著名学者韦尔斯的《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等主张此说。韦尔斯写道:麦哲伦在那浩瀚无边的海洋上毫不畏缩地航行了98天,除了两个荒凉的小岛外什么也没有看见。水手们因患败血症而虚弱了;只有一点淡水可喝,少量劣质腐烂的饼干可吃。他们渴望能抓着些老鼠;啃牛皮和吞食锯末以暂时平息饥饿的阵阵剧痛。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远征队到达了拉德隆群岛。他们发现了菲律宾群岛。就在这里同菲律宾土人的冲突中,麦哲伦战死了。其他几名船长也被杀害了。从实际情况来看,因饥饿而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三是认为麦哲伦在岛上进行侵略活动,被当地居民杀死。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说:“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在马克坦岛上与当地人作战时被杀。”

当麦哲伦一行来到宿务岛时,富庶的岛屿立即引起了麦哲伦的极大兴趣,他决心把这个异国的岛屿变成西班牙的殖民地。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下,麦哲伦动用武力强令当地的酋王胡马波纳皈依基督教,并让他起誓服从于西班牙国王。可是离开宿务岛不远的马克坦岛上的小酋王拉普拉普对胡马波纳的卑鄙行径恼怒万分,发誓要诛死一切投降者,并对麦哲伦的警告不屑一顾,声称他不会放弃原来的信仰,并且也决不听从入侵他的国家的陌生人来任意摆布。麦哲伦得知后,愤怒达到了极点,当即决定派兵攻打马克坦岛。恣意妄为的麦哲伦认为对手不过是一群草寇,因而没有让经验丰富的军官参战,同时也拒绝了降服于他的几位其他部落的头领提出帮忙的请求。他匆匆地召集了60名志愿者,其中大多为缺乏作战经验的士兵、普通水手、厨师、侍从等,便气势汹汹地扑向了马克坦岛。谁料到,拉普拉普手下的人都是些剽悍善战的勇士。结果,马克坦人把这些西班牙航海者杀得大败,麦哲伦本人及其7名随从在激战中被杀。著名作家西尔弗伯格在《最遥远的航行》一书中详细记录了麦哲伦在马克坦岛被杀死的最后惨景:

“麦哲伦挣扎着要抽出佩剑,忽又被另一个持长矛的土著人刺中右臂,迫使他右手刚把剑拔出一半便动弹不得。此时,麦哲伦已失去了进攻力,只能靠着左手拿的盾牌和皮戈费塔、亨里克以及另外的两名卫兵来护身。他们紧拢在一起,试图移成方阵杀出重围,逃到深水里去。但是土著人挥舞着刀剑,避过对方的盾牌,猛砍西班牙人的下半身。突然,一把短弯刀重重地砍在麦哲伦的左腿上。麦哲伦的脸部立刻痛苦地抽搐起来,紧接着便一头栽倒在海水里。攻击者们马上团团围了上来。麦哲伦费力地抬起头睁开双眼,好像在看他的士兵是否已经完全脱身。但是霎时间,麦哲伦便在马克坦人一阵长矛乱戳和弯刀乱砍之下而葬身鱼腹了。”

年羹尧为何被杀?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间人,出身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曾平定西藏、青海回民叛乱。雍正二年平定青海后,十月入京觐见受封。时功盖天下,位极人臣,受封为一等公,父亦封一等公加太傅衔,二子分封子爵、男爵,其家仆皆封四品顶戴副将,一时炙手可热,权势显赫。然不到一年后便被雍正皇帝尽削所有官爵,列92大罪,终赐自杀。年羹尧成败之速,异于寻常,被史家列为“雍正八案”之首案。然为何被杀,却众说纷纭,成为清史上一个颇有兴味之“谜”。

一些人认为这与雍正夺嫡有关,故杀知情者。不光是稗官野史,学者孟森的《清代史》、王钟翰的《清世宗夺嫡考实》(《燕京学报》36期,1946年6月)都持此说。据说康熙临终时指定十四子胤祯嗣位,四子胤禛串通年羹尧、鄂尔泰、隆科多,矫诏篡立。其时十四子胤祯在四川为抚远大将军,原可挥兵争位,然受制于川督年羹尧,遂无能为力。新君立后,为酬羹尧拥立之功,大加恩常,然这不过是“迷汤”,实则对这些知情者已存杀心,最后终杀之。

有些人不同意此说,认为雍正初羹尧受宠,并非雍正先笼络而后杀之之由,而是皇帝对他效忠辅弼的奖励。他为其藩邸旧属,又有郎舅之亲,故常对他恩赏有加,这绝非对他灌“迷汤”。且雍正继位时,他还在川平乱,未参与焉,何以得知内情?故上说不能成立。

《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等作者,都认为年羹尧是恃功自傲以致被杀。《清史稿》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傲,……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清代轶闻》作者亦认为“年挟拥戴功,骄益甚”。且年残暴对待部下,任人唯亲,乱劾贤吏,引起公愤,也为雍正帝所不容,故被杀。

更有一说,认为年羹尧的死是因为他自立为皇帝。乾隆时学者萧奭在《永宪录》中提到:年羹尧与静一道人、占象人邹鲁都曾商谈过做皇帝的事。陈捷在《年羹尧死因探微》一文中亦持此说,认为“羹尧妄想做皇帝,最难令人君忍受,所以难逃一死”。而《清代轶闻》一书则记载了年羹尧失宠被夺兵权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进而认为这说明年确有称帝之心,只因“事不谐”,方作罢“就臣节”而已。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主要是雍正为人阴鸷猜忌,不能容人,尤其不能容功臣。加之年羹尧自恃有功,言行不检点,雍正更不能容忍,在翦灭其兄弟胤禩、胤禟后,借题发挥,以羹尧所上贺章字迹潦草,并把“朝乾夕惕”四字颠倒为“夕惕朝乾”作为借口,暗喻臣下劾奏,连降羹尧18级,罚至杭州看守城门,终罗织罪名,令其自尽,家产抄没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