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200000016

第16章 艺苑文界篇(2)

再看看李白同时代的一些人的介绍。他的从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是这样写的:“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李白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写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与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以上文字,无论是李白的自述,还是旁人的介绍,其材料来源大抵出自李白本人,然而,仔细读来,使人产生不少难解的疑问。

首先是“凉武昭王李嵩九世孙”的问题。既是“凉武昭王李嵩的九世孙”,那就应该是唐玄宗的族祖。唐玄宗在天宝元年下过诏书,准许李暠的子孙“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意思是说,可以登记上皇族的户口,这在当时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据史载,李白的一家却并没有去登记。后来,李白进入翰林院,多次见到皇帝,也没有直接向皇上提起此事。即使到了他的晚年,处境很为困难,求人推荐的心情十分迫切,也没有向人提起过这一段家世。这就令人怀疑,为什么李白生前不敢将此事写成文字,而只在死后让别人公之于世?

近人根据李白的“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等诗句进行分析,认为李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裔,而李白生前却只承认远祖李广,而否认与李陵等人的关系。不久前,台湾一位学者根据自己的分析,认为李白是李世民的曾侄孙。他从李白是李广、李暠之后,其先人曾因罪遭贬谪的事实,推断认为,李白先人犯的罪可能牵涉一场“宗室恩怨”——“玄武门之变”,他的曾祖父可能是李世民的哥哥或弟弟中的一个。自然,这些推断,都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在李白的家世问题上,对他父亲的情况,人们了解的更为影影绰绰。他父亲李客究竟因何“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如是国破家亡,出奔异域,那么早就应该返回原籍;假如是因是触犯刑律,流放远方,时隔百余年,也用不着“潜还广汉”。总而言之,李白的祖先无论是因为国破家亡,还是触了刑律,都不能构成“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的真正原因。这就使人猜测,或许有什么更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亲“逃归”、“潜还”,跑到偏僻的大巴山中来,也正是这一原因,使李白对自己的家世闪烁其词,以致后人无法真正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身世。

近人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种种分析,有人从清人王琦编著的《李白年谱》中提到的《杜诗补遗》与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相对照,以及“逋其邑”一语在《周易讼卦》中的原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推论,认为李白父亲李客的“逃归”、“潜还”很可能与“任侠”、“避仇”有关。正因为这样,他只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和名”。而他的亲友在提到家世籍贯时,也就只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而不得不使用托辞和曲笔了。

如果这种推断得以成立,那么,关于李白家世中一系列疑难问题,也可以有些眉目了。李白在他的诗文中,对妻子、对儿女、对兄弟、对朋友都多次提及,而且专门有诗寄赠他们,多次表现了他的深切情意,而唯独对他父亲却讳莫如深,李白这位“凉武昭王李嵩九世孙”,只能私下和朋友谈谈自己的显赫家世,而不敢公开形诸文字,更不敢到朝廷上去登记,都是与他父亲的经历和处境有关的。他父亲李客或许是一位扶危济困或替人伸冤雪恨的侠客,由于触犯了当权者,不得不避居穷乡僻壤,隐姓埋名,以终其一生。而李白的诗文,以及他的所言所行,仿佛也闪烁着他父亲的这种气质。研究者如果从这一点再进一步寻根究底,也许可以找到李白家世的谜底。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神秘莫测?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物、艺术大师达·芬奇有一幅名画——《蒙娜·丽莎》,通过画中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嘴角浮现出来的永恒的微笑,显示出了一种不朽的艺术魅力。此画现悬挂在巴黎卢浮宫的一间正方形大厅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蒙娜·丽莎》魅力无法阻挡。拿破仑曾将《蒙娜·丽莎》挂在卧室中,每天早晚都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面对画中人竟然伫立一天半日,被迷得如痴如醉。戴高乐总统在遇有棘手问题或心绪不宁时,便驱车前往卢浮宫赏画,当他从《蒙娜·丽莎》殿厅走出来时,令人惊奇的是,原先的烦恼早已烟消云散,而是神采奕奕,春风满面。

《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又称为“微笑”,画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充满了神秘莫测。但是,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却是实有其人的。她是佛罗伦萨一位富有的女市民。达·芬奇刚开始为她画像时,她年仅24岁。据说,在这之前不久,蒙娜·丽莎心爱的女儿刚刚去世,因此她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为了唤起模特儿发自内心的微笑,画家一边为她画像,一边请人在她身边奏乐,如此这般千方百计地引出这位美人的一刹那的微笑,仿佛稍纵即逝。这微笑似乎是从脸上掠过似的,既显示了她内心的激动,又没有失去安详的表情,显露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引人遐想,令人神往。

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陶醉;有时仿佛内含哀愁,似显凄楚;有时又略呈揶揄之状,虽则美丽动人却又有点不可接近……自从《蒙娜·丽莎》问世几百年来,人们在她面前品味着、揣测着、争辩着,神秘莫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的学者如美术史学家詹森,从美学角度指出,这一神秘微笑的造成是因为作者力图要在一个个性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图要使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的象征,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产生了令人觉得出奇的客观效果。

有的画家则从绘画技巧上进行探讨,说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妇,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影,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反之,当人们集中到右边看时,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移不定之中。加上作者把体现人的笑容的嘴角、眼角部位,又画得若隐若现,界线不甚分明,这就使得画中主人公的微笑颇费猜疑。

有的研究者从医学角度,别出心裁地研究了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认定她患有内斜视,甚至发现她右下脸上有一霰粒肿。而现代派画家迪费则坚持认为蒙娜·丽莎应是有胡须的。为此他大笔一挥,硬给蒙娜·丽莎嘴上添了两撇八字翘须,令人观后啼笑皆非。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则将此问题同达·芬奇的母亲联系起来。他认为,画家由于离别生母多年来随父与继母生活,不免思母之情甚切,他从“蒙娜·丽莎”模特儿的脸上和嘴唇间发现了他母亲那样的微笑,唤起了他无意识中对母亲的爱,但画家已不能再从那唇上得到亲吻,于是便以高超的画艺把那迷人的美连同他自己的感情全部表现在画布上,以致使那微笑具有诱人的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莫测的,而且有关画中主人公的身份、年龄及该画真品究竟藏在何处,也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这就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了。

米开朗基罗的创作天才缘于他的“怪癖”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和诗人。这个人就是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创作的人物雕像气魄宏大,雄伟健壮,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典型地象征了当时的整个时代。但是生活中的米开朗基罗却给人以“怪人”的感觉。

年轻时代的米开朗基罗因酷爱学习而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别人都把他看成一个孤芳自赏、性格乖僻、疯疯癫癫的人物。米开朗基罗总是表现得举止粗俗,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这与达·芬奇的相貌堂堂、举止优雅、风度翩翩、受到上流社会人士的喜爱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没有其他朋友。他终身未婚,生平只爱过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阳·柯罗娜,然而却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米开朗基罗创作时需要绝对的孤独是他的又一个怪异之处,只要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能将他的情绪完全扰乱。他必须获得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为身边琐事所纠缠,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中,他没有遗忘过一个。他说,只有预先回忆一下以前是否用过这个形象,然后才能决定是否让人动手勾画草图。因此,在他笔下,从来没有重复现象。在艺术上他表现出让人难以想像的多疑和苛求。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管是什么细枝末节,他都不信任别人。米开朗基罗追求完美有时达到苛刻的程度,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将整个作品放弃,转而另雕一块石头。这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使他毁掉了不少成型的作品,甚至在他的才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也并不多。有一次,他在一刹那间失去了耐心,竟打碎了一座几乎峻工的巨大群像,这是一座名叫《哀悼基督》的雕像。

米开朗基罗一生孜孜以求,从不懈怠。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与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相见了,主教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去?”“上学院去。”他答复道,“想努一把学点东西。”

骑士利翁纳是米开朗基罗的门徒,他曾把米开朗基罗的肖像刻在一块纪念碑上,当他向米开朗基罗征求意见,问他想在阴面刻上什么的时候,米开朗基罗请他刻上一个盲人,前面由一和狗引路并加上下面的题词:我将以你的道路去启示有罪之人,于是不贞洁的心灵都将皈依于你。

很多艺术家都有怪癖,米开朗基罗的性格也确实十分独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创作真的得益于他独特的性格吗?可能吧,但也可能毫无关系,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弄明白。

李贽因何下狱?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生于公元1527年。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54岁时辞去官职,专心著书讲学,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思想上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王艮、颜山农、何心隐等人的进步思想。明神宗万历三十年闰二月,因礼部都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弹劾,他被逮下狱,翌日,愤然自杀于狱中。对于他下狱的原因,是纯粹由于他自身缘故,还是他人的加害?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说法认为,李贽入狱纯粹是出于他自身的原因。他思想激进,锐利的锋芒刺痛了明代统治者,因而遭了罪。李卓吾公开以“异端”自居,经常直言不讳地激烈抨击被奉为圣典的孔孟之道,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并非“万世之至论”,坚决反对“咸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说孔孟的话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说出来的,是受到时代和环境的限制的;又认为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只不过是极其虚伪的说教,因之,他竭力主张尊重人所各具有的天然情性。《带焚·复中友朋书》中,他说:“天下之人,本与仁者一般,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而在《明灯道古录》中,他又说:“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众人一。”他大胆地把圣人和众人等同起来,直接地对抗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一切,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阶级和新兴的城市平民阶层的要求。同时,也震惊了明代的统治者,所以,就以“敢倡乱道”罪系狱了。张问达在弹劾李贽的疏中写道:“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者也。”这正代表了统治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