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200000025

第25章 逸事传说篇(1)

人类历史悠悠载,其中许多逸事与传说闪烁着独特的光彩。也许只是人们意愿上的钟情罢了,但是这些故事也体现着历史的脉络,人们的智慧和结晶。无数奇异或离奇的形象和未解的野史与传说都将指引着我们不断探求历史的真相。

观世音是男是女?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是我国汉族寺庙中常供的四大菩萨(文殊师利、普贤、地藏、观世音)之一。佛经称其为大慈大悲的菩萨,百千万亿众生受苦受难,只要虔诚念诵其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名。唐人因避太宗“世”字讳而略称“观音”。据说观音诞生在夏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相传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几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

在我国,观世音这尊佛名也许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们习惯称其为“观音娘娘”。按理说,既称“娘娘”,那必定是个女人了。但是,据一些佛家经典介绍,观音除了作为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总体名称外,佛教中显教一派认为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而密教一派则说观音是阿弥陀佛左右的二胁士。显然,不管是“弟子”还是“胁士”,都未肯定观音是个女性。目前流行的《宗教词典》认为:“女相观音造像约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以后。”这恐怕是根据一般的佛像塑造演变而言的。在尚存的敦煌壁画中,北魏时期的观音佛像,秀骨清貌,体格刚健,并非女相。而把初唐与盛唐的壁画对照,则可看到,佛像渐趋“汉化”,穿上了微薄而略呈透明的裙衫,脸庞也逐渐丰腴圆润,呈富态状。时人以女子美的特点来刻画佛像,但还不是女相。《太平广记》记载:“有一宦官,他的妻子无端为神所慑,昏迷不省人事。宦官便请了一尊观音菩萨,祈祷保佑。其妻夜梦一个和尚前来搭救,即观音菩萨。”可见唐人认为观音是个男性。宋代僧人法常画的《观音》绢图,画面上,白衣观音坐崖石间,大耳、面丰,略有胡须,肃穆宁静,分明是个男子。

那么,认为观音是女身有无记载呢?也有。据《编年通信》载,南山道宣律师曾经问天神关于观音的缘起问题,天神告诉他:“往昔过去劫有主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观音菩萨就是妙善公主。宋僧寿涯禅师《咏鱼篮观音》中,也用“金蔺茜裙”等语来描写观音的服饰。这样看来,观音又是一个女的。因此,宋以后的观音像大都是女相。不过,有人则对此十分不满,竭力否定“女人说”。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他的《庄岳委谈》中斥道:“今塑画观音者,无不作妇人相。考《宣和画谱》,唐宋名手写观音甚多,俱不饰妇人冠服。”但胡应麟并未追根溯源,考析佛家经典,仅是通过画像辩解而已。这样,观音的性别仍是悬而未解的“疑案”。

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些文学、雕塑、绘画作品中的观音,便成了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形象。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开口“贫僧”,闭口“弟子”,俨然男子口吻。然而,吴承恩描绘的却是这样一幅绝妙的肖像:“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璎珞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像煞是个闺嫒。并在十二回描写观音显圣时,居然直言赞叹:“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吴承恩这种“含糊”的手法,后继者颇有人在。近人马骀在其《画宝》书中,强调画观音法类同如来,似乎肯定了观音性别特征与如来无异。但在他的《仙佛图像画谱》中,《救苦救难菩萨》一画上的观音却是:鹅蛋脸形,双眉细长,下颌略厚,黑发披拂在两边耳旁。颈戴项圈,胸襟半袒,微露内衬。腕套对镯,双手交叉倚靠溪畔岩石,十指纤细……宛似一个正在沉思的女真人。

观音女相化的特点,在今保存下来的观音菩萨塑像上依然如此。因此,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览普陀山后,或在香烟萦绕的观音菩萨像前瞻仰时,常常会发出这样有趣的疑问: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

三皇五帝到底是何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当别人问起三皇五帝究竟是谁时,却很茫然。

先说三皇吧。三皇总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见于《史记·始皇本纪》中的李斯奏议,李斯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而《春秋纬·命历序》则以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人皇夺泰皇之位。到了宋代,罗苹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后语》力图调解这个矛盾,认为泰皇即人皇。关于三皇是谁,至少有四种不同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三皇为伏羲、女娲和神农;另一种意见认为是伏羲、神农和燧人;第三种意见认为是伏羲、神农和祝融;最后一种意见则认为是伏羲、神农和共工。

在这四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各家所共有。将女娲列入三皇,是因为这位女英雄不仅“补苍天”、“立四极”,而且“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创造了人类;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能吃到味美的熟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列为三皇,理所当然;祝融即重黎,《山海经》说他“绝地通天”,分人神之界,自然可为三皇之一;至于共工,在与颛顼的战斗中,“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列为三皇,不亦宜乎?

三皇无定说,自古如此。那么五帝的情况又怎样呢?

五帝说盖形成于周秦之际,起源于五方帝、五色帝之祠,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祀。但五帝的组合,自古以来也有着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五帝即太嗥、炎帝、黄帝、少嗥和颛顼;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和尧、舜。东汉的郑玄还提出“五帝为六人”之说。

哪种说法最有根据呢?看来必须逐一审查他们的历史和功绩。

根据《国语·晋语》,黄帝、炎帝同出生于少典,而少典为国名或父名则众说不一。但习惯上所谓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炎、黄列为五帝看来不成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龙鱼河图》说:“天谴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在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绩的。其功绩还不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以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

颛顼号高阳氏,司马迁说他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像天”。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一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更大的贡献是扩大了民族活动的范围,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蟠木。

帝喾高辛氏,长子玄嚣的孙子,其伯祖父颛顼在位时被立为族子。《帝王纪》说他“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五帝本纪》说他“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而且生有一个伟大的儿子帝尧。

帝尧,名放勋,号陶唐。司马迁说他“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时”。对于以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来说,制定历法,授民以时,在古代,比什么都重要。

说到帝舜,人们不禁想到他对盲父和后母的“笃谨”孝道,这对中国的伦理道德起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他继尧位,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以身殉职,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五帝之中,最复杂的是太嗥和少昊。太嗥亦作太皓,风姓,以龙为官,一说即伏羲氏。少昊又作少嗥,名挚,号金天氏,以鸟为官,传说他们均为东夷族。自崔述以来,一般认为少昊为太嗥之后,近人根据《世本》“少昊,黄帝之子,名契”,认为少昊即契,而契亦传为帝喾之子;因此认为太嗥即帝喾,二人均为殷人祖先。

根据上面的“审查”,他们都有资格列入五帝,然而,由于名额的限制,又不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使得史学家不知何从了!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所谓帝,只不过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

阎罗王的形象由来?

濒临三峡的酆都小城据说是阎罗王地府所在地。在那里,从唐宋伊始,陆续建起了“玉皇殿”、“阎王殿”、“阴阳界”等大大小小48座庙宇等系列工程,这就是人们谈而色变的“鬼城”了。

酆都城从此俨然成为“阴曹地府”,它像阳间那样也设立了重重叠叠的官僚机构:有司理各曹的判官,也有牛头马面差役人等。民间通常就把它的总头子呼为阎罗王。

按照道教《玉历宝钞》等说,阎罗王并非是阴曹地府第一把手。说也奇怪,在唐朝末年兴起的地府十王之说,称整个阴间有十个主宰分居十殿,即通称的十殿阎王。其中第五殿主宰就是阎罗王。这位阎罗王,据说他“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冤,降调此殿”。

也许基于这种说法,人们通常把五殿阎罗王说得尤为正直、刚毅。农耕社会塑造的阎罗王形象,当然是达到“天地无私,鬼神明察”的高标准境界。由此意向中的阎罗天子选择,首先也得是铁面无私的。盖中国传统文化最注重因果现世报,阳世善恶未了,只有到阴间彻底、完全和圆满解决,取得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最后结论。因此,阎罗王在小民百姓心灵里的威信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他寄予无限的理想和希望。

所以,传说中的阎罗王必定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站在忠臣义士孝子节妇这一边的。世间多少冤狱奇案,到他那里就都得到洗清,而且取得不同的报应。

清朝平话《说岳全传》就写了一出书生胡迪游地府,亲睹秦桧及其党羽和岳飞父子对案,阎罗王对岳飞奉为上宾,而将秦桧作为阶下囚犯。这是农耕社会封闭的人们对忠奸观的简单、单向思维定势,一个脸谱化的色彩反差。

从当时人的认知看,阎罗王必须站在忠臣的衡器上,否则,他不能主宰阴司。胡迪所说“愚生若得阎罗做”,也可证阎罗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角色定位。胡迪在和阎罗王答辩中,就曾提出:(1)阎罗王不是定位于某某的,他人是可以顶替的,所谓“新者既临,旧者必生人世,去做王公大人矣”;(2)凡能充当阎罗王的,亦须是人世间的王公大人,而且还须是正直刚毅之士,“阎罗王皆是世间正人君子所为”,“人之正直死为冥王”。

胡迪很有气魄,在和阎罗王答辩中,还对这个森罗殿主宰的原有身份作了猜测,他提到了韩擒虎、寇准和江丞相,说是此三人在生前都分别讲述自己死后做阎罗王的话。

可见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诸家阎罗王之说。

一是隋将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大将,据称他在13岁时打过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他首先渡江进入建业(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李世民(唐太宗)主持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其邻母见擒(擒虎,唐人讳虎字,故省略‘虎’字)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二十四史》多讳鬼神,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竟被记进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应允,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显然,仍是循《隋书》嬗变而来。

二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常能令人长相思,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间选拔的一个原因。传说他的爱妾蓓桃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向从者,曰:‘阎罗处政。’”可见他生前已知己要出任阎罗王,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了的。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生前就以官声好誉为民间称道,因而在他死后,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人死五七则见阎罗,岂非文正为此官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