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化(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600000013

第13章 宗教民俗篇(1)

原始人举行成丁礼的目的是什么?

在当代社会里,尽管各国的法律对人的成年大多有明确的年龄规定,但不同的民族无形之中仍然以能否在经济上自立、是否结婚生子等传统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年与否。然而,在原始社会里,这个原本十分复杂的问题却显得很简单,即举行过成丁礼就标志着一个人的成年。

对于有史以来的众多原始民族来说,成丁礼在表达一个人已经成熟的意义方面是一致的,但不同民族所举行的成丁礼仪式却千差万别。从人类学家的调查来看。各种原始成丁礼大体上可以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是标志型,即以某些明显的标志,来宣告某人已经成年。如巴布亚的土著女子从小开始依次涂绘身体各部分,等到周身涂过一遍,就举行仪式宣布她已经成年。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的黎族女子和傣族男子到了青春期都开始文身,一旦他们成长到有了情人的地步,就要郑重其事地纹上一个特别的标记。除了绘身和文身外,许多民族还用改变装束来表示一个人的成熟。如流行于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山区的“裤子礼”和“裙子礼”,一般在男女少年满13岁以后举行。只有在这一仪式举行过以后,那种适龄的青少年才被允许换上与父母相同的成人服装,并可以享受作为部落正式成员所拥有的一切权力。流行于印度教婆罗门中的以白色带子束首标志男子成年的礼节,以及中国古代由儒家经典正式规定的男女成年礼——冠和笄,显然都是某种标志型成丁礼的残余。

另一类较为常见的成丁礼是技能型,即未成年男女只有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某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之后,才被接纳为社会中的正式一员。如在南部非洲的许多原始部族里。男女少年到了一定年龄都必须被送到一个与外界隔离的秘密地点,由父母或同性别的长辈分别传授给他们做男人或女人必须知道的礼节以及战斗、狩猎、耕种、织造等各种技能。这种隔离在时间上长短不一,有时会持续一年以上。一旦学习结束,往往还要燃起篝火,歌舞敬神,然后才能回家像成人一样生活。技能型的成丁礼往往还伴有一系列十分严格的考试。其中,大多数人自然都能通过考试,享受到各种应得的权力,并且得到同族人的尊敬。极少数的不及格者则会受到歧视,命运十分悲惨。如北美奥其伯威人规定,没有通过成丁礼考试的人一生只能做最笨重的活,另一些印第安人甚至把这种人从本部落中赶出去。而澳大利亚的土著更是把成丁礼考试不及格的人终身看做是孩子,直到白发苍苍也只能和孩子们玩耍。他们不能穿戴成人的服装和饰物,不能结婚,甚至对任何成年人的辱骂和殴打都不能反抗,只能在恭顺地忍受各种羞辱中度过一生。总的来说,成丁礼考试一般只是针对男孩子而言的,女孩子则进行类似的考试,即使也有不会太严格。显然,以上这些技能型成丁礼实际上是原始民族对他们的后代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不少颇具价值的生产与生活经验就是通过这一形式一代代传承并发展完善的。

第三种类型的成丁礼是巫术型。一般来说,在原始人所有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充满着对鬼神的尊敬与恐惧,至于举行像成丁礼这样重大的仪式则更是如此。人们在调查中发现,东南亚及印度、大洋洲等地十分常见的一种成丁礼——拔牙礼,往往就离不开巫师的帮助。澳大利亚的一些土著不仅要让巫师在施行拔牙术之前跳舞作法,还要他们亲自动手拔去孩子的牙齿。另一种在原始民族中流行更广的成丁礼——割礼,也是离不开巫师们的主持与指导。直到今天,保守的犹太教徒在实施割礼时仍要由专职的宗教祭司负责操作。巫术型成丁礼往往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不少原始人为了使这些巫术更为灵验,还有意用限制睡眠、禁食等人为制造的痛苦来加重这种神秘感。如印度洋沿岸的科萨人,在举行割礼的前夜必须通宵跳舞唱歌,并且互相挥棒打得头破血流,直到日出时再进行正式的典礼。南美洲亚瓦那人的成丁礼更是要求人们忍受蚂蚁蜇咬,或者浓烟熏烤四五分钟等稀奇古怪的考验。没有经受痛苦考验的成丁礼往往被人贬为不具魔力,因此也不能使人从未成年的状态下一夜之间变为成年人。

种种迹象显示,成丁礼曾经是原始人类诸多典礼中最重要的之一。那么,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举行成丁礼呢?专家们推测,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原始人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婴儿的死亡率极高,大多数婴儿会在出生的头几年夭折,因而刚刚出生的孩子往往不被视为真正的人。只有当孩子被抚养到比较容易长大的年龄以后,人们才承认他是个真正的人,并用盛大的成丁礼来祝贺部族增添新丁。第二,原始的成丁礼往往是在男女两性发育成熟时举行,显然它标志着对青年男女社交权力的承认,也是男女两性婚姻生活的开始。正因如此,不少民族有在成丁礼前后向男女青年传授做男人或女人的基本知识的习惯。对现存原始民族的调查表明,各民族举行成丁礼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从七八岁到13~15乃至更大的都有。看来,其中的确有存在着两种不同形式的成丁礼的可能。对此,学者们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难有定论。

历史上真有耶稣其人吗?

基督教自创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与佛教、伊斯兰教齐名为世界三大宗教。作为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是否确有其人其事,诸家看法不一,论点各异。

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这位被现今数以亿计基督教徒信奉的“救世主”耶稣是一位凡人,而不是神明,基督教是公元前1世纪时,由一位生长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族人耶稣创立的。他本人也被后来基督徒崇奉为“上帝”,尊称为“基督”。

耶稣画像耶稣的家坐落在巴勒斯坦北部伯利恒地区的拿撒勒小镇。他出生于公元前1世纪初叶,父亲约瑟是一个木匠,母亲名叫玛丽亚,耶稣是他们的长子,下面还有3个弟妹。耶稣自幼没有受过传统的正规教育,社会是少年耶稣的主要课堂。他虔诚的父母每年去宗教圣地耶路撒冷诵经朝拜,都少不了有耶稣同行,耳濡目染,耶稣从这里了解巴勒斯坦和外部世界的情况,获得丰富的知识涵养。

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弗斯在《犹太人的古代事迹》一书中称赞耶稣“是一个全心信奉真理、有智慧神迹的人”,后来,耶稣召集了12个门徒,云游四方,奔波传教于巴勒斯坦各地。耶稣在下层劳动人民中宣扬“天道”,号召民众要把巴勒斯坦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重建繁荣昌盛的希伯来大卫王国。“叫有权柄的失位,让卑贱者高升;叫饥饿的饱食,让富足的空手;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凡自卑的必升高。”在犹太人民的心目中,耶稣既是先知先觉的圣人,又是大卫王国的皇位继承人。根据记载耶稣生平事迹的《四福音书》,耶稣及其门徒的布道说教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苦难,激励了人们的斗争意志,指出了人民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天国”,他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福音,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群众抗议活动。耶稣的一系列活动,遭到犹太当权者的抵制和打击,终于被捕送交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庞迪俄·彼拉多,后来钉死在耶路撒冷东郊橄榄山的十字架上。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耶稣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其事,而是一个人为的“救世主”,耶稣只是基督教会塑造出来的“一个没有生命的偶像”而已。不是耶稣创建了基督教,而是基督徒们臆造了“神明的耶稣”。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多半属于虚构,迄今发现的所有历史资料都难以证明耶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耶稣创建基督教的时代,各种史籍著作很少提到耶稣本人的生平事迹和创建基督教的详细资料。同时。记载耶稣故事的各种福音书是在基督教产生以后很久才陆续问世的。由于宗派斗争的需要,各教派纷纷根据各自的需要来编写福音书,按照各自的教派观点来描绘“救世主”耶稣的形象。所以,《路加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同《马太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大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本《马太福音》之中,关于耶稣的描写也是前后矛盾的,一会儿说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儿子,一会儿又说耶稣是大卫的子孙,足可见耶稣是一位基督教人为描绘出来的“神明的救世主”,在《新约全书》中,作者描绘的耶稣更是一位“天神”的形象,而与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毫不相干。

学者们还进而提出:耶稣创立基督教的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基督教并不是耶稣独创的,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耶稣”是犹太人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名词,它是Josua一词的希腊文音译,原意是“上帝耶和华拯救”,而“基督”(Chrisisfors)则是救世主的希腊文音译,它们两者是同一意义的宗教用语。在萌芽时期的基督教是社会下层平民狂热宣扬“天国”和“救世主”的群众布道活动,人们殷切盼望“救世主”能够从天而降来拯救苦难的民众。很显然,在这里人们把心目中幻想的神明的“救世主”赋以“耶稣”或者“基督”的称呼,是十分贴切自然的。至于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也并非耶稣降生的日子,而是上古以来犹太人为了在冬至日祝贺太阳复活而经常举行的祭祀太阳神生日的活动,基督教会只不过是把这个日子移植到神明的“耶稣”身上,久而久之成了基督教庆贺的“圣诞节”。从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圣诞节”是基督教产生以后300多年后才由各地教会逐步确定下来的。

基督教本是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最早的基督教徒大部分是犹太人,因而各类福音书的记载自然受到犹太教的影响。《马太福音》中把耶稣说成是犹太国王的子孙,从而使这位神明的“救世主”具有合法的外衣。后来,随着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必须把耶稣说成是全世界各地民众的“救世主”。基督教既然已经接受了犹太教信奉上帝耶和华的“一神论”,所以基督教徒只得把耶稣说成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儿子。然而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广大教徒心目中的上帝是威严神圣而高尚纯洁的,不许与凡间女子生儿育女。于是,福音书的作者不得不绞尽脑汁编造出“童女玛丽亚尚未出嫁便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的说法。

耶稣是人还是神?还是子虚乌有,至今难以弄清。

耶稣是否被钉死于十字架上?

根据历史上的材料与传说,大致勾勒出耶稣其人的生平是这样的:相传生于犹太伯利恒,生年约为公元前6年,卒年约为公元30年。他在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宣称天国将至,人们应当悔改;信他的必得救,不信者将被定罪。他抨击犹太教当权者,反对犹太教墨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守成规,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疾恨。在“逾越节”(犹太民族与犹太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3、4月间)前夕,被门徒之一加略人犹大出卖,由犹太教大祭司的差役拘捕。后以“谋叛罗马”罪被送交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在“逾越节”当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如果真有耶稣其人,那么关于他的死,又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据《圣经》<新约>中的“四福音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3天,重新复活,并一再在门徒面前显现,因此使四散的门徒重新鼓起勇气,聚集起来,获得了耶稣之死不是终结而是死而复活的信念。不过这种说法自近代以来一再引起人们的疑惑,早在1835年,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学者大卫·F.施特劳斯就在《耶稣传》中指出“耶稣之死的真实性。不可能从他被钉十字架这一方面得到充分证明,而只能从他之复活缺乏证明予以说明。说耶稣还继续活着是没有历史资料可资证明的,但如果认为他真的死了,那也只好把他钉十字架之死认为是真的死了。”英国学者卡本特认为:“有关耶稣处死的情形,福音书的记述大都是为了显示其如何在细节上都实现了《旧约》的预言。”美国《圣经》文学专家莱肯指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替人类赎罪的使命,是《新约》中福音故事的基础,也是整部《新约》神学思想的基础”。也有不少神学家和科学家用各种方法对意大利都灵大教堂的一块坟布进行测试与检验考证(据说这块坟布曾包过耶稣的尸体),是真是假,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