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化(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0600000020

第20章 文化古迹篇(2)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本来就谜团重重,例如说它曾在4000多年前突然失踪,它的鼻子至今下落不明,每天清晨从它的身边发出令人莫测的歌声和泣声。如今谁是它的首先发现者和制作者又成了学者专家们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兴。

传说中的吴哥城

千百年来在印度支那半岛的高棉地区生活着的土著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高棉内地的金边湖地区,到处都是幽灵与毒物,如果有谁触犯了这些幽灵,谁便难逃厄运。据说,这些幽灵就住在金边湖旁边的一座空无一人的古城堡里。这个城堡就是今天人们所知道的吴哥城。

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来到法国领地印度支那半岛的高棉,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在这里寻找珍奇蝴蝶的标本。为了能够深入高棉内地,墨奥特雇请了4名当地土著充当随从,走进了一大片阴暗深沉的丛林区,他的心中挂念的只是能捕获一只品种罕见的蝴蝶。当他们沿着渊公河逆流而上时,一路上优美的风光和珍奇的动物让墨奥特开足了眼界,这些激发了墨奥特继续探寻下去的兴趣。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返回的时候,5座石塔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传说中的城堡找到了。它的确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空无一人,但是它却并非是传说中所说的供幽灵居住的城堡。

这个城堡就是举世闻名的吴哥城,吴哥城的古名叫禄派,是古蔑帝国的首都。古蔑帝国繁荣时期其人口总数达到了200万,他们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吴哥城就是其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吴哥城东西长1040米,南北长820米,是一座雄伟庄严的城市,几百座大胆设计的宝塔林立,周围更有宽200米的灌溉沟渠,好像一条护城河,守卫着吴哥城。建筑物上刻有许多仙女、大象及其他浮雕,其中,许多头像尤为壮观雄伟。在这座古城里,寺庙、宫殿、图书馆、浴场、纪念塔及回廊一应俱全。

吴哥城的泯灭始于15世纪的一场战争。这一年,泰国人以7个月的时间攻陷了吴哥城,搜刮了大批战利品。第二年,当战胜者再次来到吴哥城时,却目瞪口呆地发现这里已经成了一座空旷的无人城,不但看不到半个人影.连畜生都不见踪影。这些人究竟到哪儿去了呢?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空旷下来的原因。

于是猜测纷纭,有人认为可能是一场可怕的传染病侵袭吴哥城,大部分居民都相继死亡,侥幸生存者将死者焚毁以避免感染,然后怀着哀伤的心情远走他乡;有人认为吴哥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内乱,国民互相残杀,所有的人都被杀戮一空,然而,这种说法的一个最大的破绽在于这里没有一具尸体留下。甚至有人猜测,也许是泰国人攻占了吴哥城后将所有的居民强行带到某地去做奴隶,但是,即使这样,吴哥城也会有老弱病残和儿童留下。

究竟是什么让吴哥城就这样成了一座空城呢?也许进一步的考察能给我们一个答案,也许我们永远也找不出这个答案。

在所有的文化遗址中,最现代的而又最富有浪漫情调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珊瑚石城堡。

李特斯克奈是拉脱维亚人,他在失恋之后,远走美国,决心利用他住所附近的珊瑚石凿建座城堡,献给他永恒爱恋着的无情的情人。一道围墙围住他的工地,因此,没有人窥见过他的劳作。20年之后,当城堡建成的时候,他也在迈阿密医院溘然长逝,当时是1951年。这简直是一座梦幻般的迷宫,浓荫掩映,怪石嶙峋,一会儿空旷幽韵,一会儿峭崖笔立,厅堂、居室、雕栏、喷泉、石桌、石椅、幽径、回廊,应有尽有,把人们引向一个神话般的世界。

一座镂刻着火星、土星的圹埌环宇的巨形石碑腾空而起,一张心脏形的石桌中间镶着四季长鲜的名贵花卉,一只石头雕刻的日晷仪可以在一年之中的任何时刻向你显示当时的时间。

一座天文望远镜由两块巨大的珊瑚石构成,第一块凿有一个一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小孔,高度和人的视线平齐,第二块足有25英尺(1英尺=30.48厘米)高,顶头有一大孔,假如在晴朗的夜,视线通过小孔、大孔,可以准确地望到遥远的北极星。最令人惊叹、迷惑、百思不解的,是那扇重达9吨的石门,只要一个小孩轻轻一推,两扇威严、沉重的石门就会缓缓开启。李特斯克奈不是石匠,不是搬运工,不是建筑师,不是天文学家,然而,他却完成了石匠、搬运工、建筑师、天文学家,乃至物理学家加在一起都不能完成的工作。

他身材矮小,体重不足110磅(1磅≈0.45千克),而且孑然一身,他没有雇佣过一个工人,没有使用过任何现代化的起重设备,甚至也没有一件像样的专业工具,然而,他是怎样竖立这些石柱,雕凿这些杰作,吊起这扇石门的?

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李特斯克奈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我们相信,李特斯克奈确能用自己的智慧和伟力,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那么,相形之下,古代的那些遗址,集千百万人的力量和智慧,就无所不能,无奇可言了;如果我们不相信李氏能单枪匹马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那么,是谁帮助了他呢?

智利的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地方之一,它坐落在茫茫无际的南太平洋水域,离南美海岸大约有3700千米,离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也有1000千米之遥。当人们发现这个海岛时,在它上面已经存在着两种居民,一种是显然处于原始状态的具有血肉之躯的波利尼西亚人;另一种却是代表着高度文明的巨石雕像。现在岛上的居民既没有雕刻这些巨大石像的艺术造诣,又没有海上航行数千千米的航海知识,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人雕刻了这些石像,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何在?这一切使这个海岛笼罩上了神秘的色彩,如果没有这些石像,复活节岛就如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一样平淡无奇了。

复活节岛被发现的历史并不长。追溯到1722年,是荷兰人首先登上此岛并为此岛命名的,恰逢那天是4月5日复活节,于是这座远离世界文明的孤岛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复活节岛。

此后,西班牙人等欧洲探险家们在几十年内先后多次登上此岛,引起人们极大探险兴趣的不仅是这个荒岛上有土人居住,更重要的是岛上的几百尊巨石像。复活节岛虽然孤处一方,但世界上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些遍布全岛的石像。这些被当地居民称为“莫阿伊”的石像,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形态各异的长脸,略微向上翘起的鼻子,向前突出的薄嘴唇,略向后倾的宽额,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飞鸟鸣禽的躯干以及垂立在两边的手,这些奇特的造型赋予了石雕以独特的风采,使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另外,有些石像头上还戴有圆柱形的红帽子,当地人称为“普卡奥”,远远看去,红帽子颇似一顶红色的王冠,更给石像增添了尊贵、高傲的色彩。

岛上巨石雕像至于石像头上的红帽子,并非所有的雕像都有,享有这种特权的石像仅30多尊而已,只分配给岛东南岸15顶,北岸10顶,西岸6顶,这些佩戴红色石帽的石像宛如众多石像中的贵族。

使世人赞叹不已的石像已经成为这个天涯孤岛的象征。但在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石像代表什么呢?

几百年来,上述问题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民族志学家、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纷纷踏上这个小岛,试图去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当专家们向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请教后,得出令人奇怪的结论,即复活节岛上的居民并不知道这些石像的来历,他们之中并没有人亲身参加过石像的雕凿。就是说,他们对这些石像的概念就像我们一样一无所知。

这些石雕人像一个个脸形窄长、神容呆滞,造型的一致,表明它的制作者是依照统一的蓝本加工的。而石像造型所表现出来的奇特风格,为别处所未见,从而说明它是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本岛作品。可是,有些学者指出它们的造型与远在墨西哥蒂纳科瓦的玛雅——印第安文化遗址上的石雕人像,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莫非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响过它,墨西哥远离复活节岛数千千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的奇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这批石雕人像小的重约2.5吨,重的超过50吨,有的石像上还戴着石帽,石帽动辄也是件吨位沉重的大家伙。它们究竟是如何被制作者从采石场上凿取出来,如何加工制作,又采用什么办法,将它们运往远处安放的地方,使之牢牢地耸立起来。前几个世纪岛上居民还未掌握铁器。这一切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于是,这里又出现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谁是岛上巨石人像的制作者?土人吗?显然这不太可能。

人们逐一统计了岛上的巨石人像,共有600多尊。他们还调查了这些巨石人像的分布,他们还在拉诺拉库山脉发现几处采石场。采石场上坚硬的岩石,像切蛋糕似地被人随意切割,几十万立方米的岩石被采凿出来。到处是乱石碎砾。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运往远方安放,采石场上仍躺着数以百计未被加工的石料,以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有一尊石像最奇妙,它的脸部已雕凿完成,后脑部还和山体相连。其实再需几刀,这件成品就可与山体分离,然而,它的制作者却不这样做,好像他忽然发现了什么,匆匆离去。

放眼望去,整个气势磅礴的采石场,的确让人感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大批石匠不约而同地纷纷离去。采石场上零乱的碎石,好像是逃离时混乱的脚印。那些碎弃的石料上深深的凿痕,以及纷飞四布的石屑,又在向人述说当时充满热情与欢乐的劳动氛围。

工地上进度不一的件件作品,像凝固了的时针,指在突然同时停工的时间上,小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雕刻这些巨石人像,已经是个谜了。而采石场为什么突然停工,又是谜中之谜。

许多学者研究了分布于小岛各处那600多尊石像,以及几处采石场的规模等情况后,认为这些工作量需要5000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才能完成。他们做过一项试验,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需要十几个工人忙一年。利用滚木滑动装置似乎是岛民解决运输问题的惟一途径,同时,这种原始的搬运办法,的确可以将这些庞然大物搬运到小岛任何角落。但是,这无疑又要占用很多的劳力。这暂且不说,令人困惑之处还在于,在雅各布·罗格文初到复活节岛时,他说岛上几乎没有树木。这就不存在利用滚木装置运送巨石人像的问题了。

那么,这些石像是怎么被搬运的呢?

还有,岛上这些石人像还有不少头戴石帽的。一顶石帽,小的也有2吨,大的重约十几吨。这又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要把这些石帽戴到巨石人像的头上,又需要有最起码的起重设备。岛上树木不生,连滚木滑动这种最原始的搬运设备都不可能存在,吊装装置就更成了虚有之物了。

再说那5000个强壮的劳动力吃什么?靠什么生活?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小岛上仅生活着几百名土著人,他们过着风餐露宿、近乎原始的生活,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养活5000个强劳力的粮食。小岛上的植被、耕地提供的食物,以及沙滩上偶尔漂浮而来的鱼虾,更难以满足如此众多人口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小岛现在也仅拥有1800人,许多生活用品还要靠外来补给。

也许是宗教的力量,促使岛上的土著居民创造出这种人间奇迹。但岛上的原始居民并未信仰任何宗教,他们直至19世纪后期法国传教士到来之后,才渐渐接受并信仰罗马天主教。这些面对大海的雕像,又究竟代表着什么宗教,连世居小岛的居民都说不清楚。

从宗教比较方面入手的学者们发现,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崇拜,颇似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表现的“鸟人”,也是鸟首人身,大而圆的眼睛、长且弯的嘴喙,同时,从生活习俗方面加以比较,又能发现复活节岛与所罗门群岛的相似之处。复活节岛举行庆典时,主持人必须把头发剃光,把头染红。所罗门群岛也有染发习俗,而且由来已久,并且相当普遍。而复活节岛只有在举行庆典时这样做,这部分学者因此指出,复活节岛的鸟人崇拜和染发习俗,是受所罗门群岛的影响。

此外,复活节岛居民和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都有把耳朵拉长的习俗。罗格文就曾看见复活节岛某些居民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上。这种习俗也表现在雕刻艺术上,譬如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有不少都刻有长长的耳朵,而长耳朵的石人像在所罗门群岛就更常见了。

然而,这些零星的材料并不能使人信服。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崇拜应起源于南美大陆,拉长耳朵的习俗,在南美印加人祖先中也曾流传。

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耸立在复活节岛四处的巨石像,很容易使人想到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蒂亚瓦纳科。因为那儿发现的巨石人像,其孤傲不逊的造型,面目清苦的面容,与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如出一辙。但两地隔着高山和海洋,有近400千米的路程,这种空间的阻碍如何进行文化交流呢?

公元1531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弗朗西斯科·皮扎罗,率兵进犯印加帝国(今秘鲁境内),当他向当地印第安人询问蒂亚瓦纳科的情况时,他们告诉他谁也没有见过这座灿烂的文明古城——蒂亚瓦纳科毁灭之前的情形,因为它建设时,整个人类尚处在漫漫长夜的洪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