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未知的远古文明(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2973600000007

第7章 亚洲大陆的古文明(7)

贝克哈特将他在佩特拉的所见所闻写进了《叙利亚圣地旅行记》的一卷书中,书中优美的描述引发了欧洲人到这个地方探险的激情。1835年,一位年仅30岁而又博览群书的美国游客约翰·李约德·斯蒂芬斯(他后来在南美丛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科庞城)来到了这个几近消失的城市,正如贝克哈特一样,斯蒂芬斯被突然展现在眼前的卡兹尼美景所震惊。不过经过了历史的洗礼,这些建筑当时已经面目全非了。

返回纽约后,斯蒂芬斯于1837年出版了《阿拉伯人佩特拉区游记》一书,他这样描述着卡兹尼石雕:“一座神庙,精致清晰,宛如一颗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该书出版后,得到美国诗歌评论家爱伦·坡的高度评价和赞扬,而一举成为美英两国的畅销书。诗人威廉·贝根也因此写下《佩特拉》一诗,萦绕人心的诗句使他流芳百世。20世纪的电影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有感人们对佩特拉的关注,实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以截然不同的艺术方式再次使佩特拉美名远扬。伴随着佩特拉成为旅游胜地,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们也纷纷来到这里考察发掘。

佩特拉成了著名的旅游盛地如果说过去多年的研究都把注意力聚集在那些墓地上,那么今天的考古学家则对佩特拉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考古研究者们的发现表明纳巴泰人不仅搞贸易,还制造并且出口精美的陶器——他们的泥器细薄精致,装饰着树枝树叶之类的自然图案。也许他们的精品还有许多埋在佩特拉的废墟之中,等待后人去发掘。

20世纪90年代,佩特拉出土了东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拜占庭教堂的部分墙壁和整个地板,以及一套约40卷的羊皮纸卷,科学家们估计它们有14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晚期的罗马时代。

佩特拉为什么会被遗弃?即便它失去了对商道的控制权,仍然可以幸存下来,那么为什么它又没有幸存下来呢?考古学家们分析,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可能是天灾。公元365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公元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遭受严重地震,也许那次地震震塌了拜占庭教堂;随后教堂又受到震后蔓延全城的大火袭击,记载城市历史的羊皮纸卷也就在火灾中被毁坏了。这座城市也开始走向衰落和隐没。

然而为什么许多城市都能在地震和火灾之后重建,而佩特拉却不能呢?科学家们认为环境恶化是导致佩特拉衰亡的因素之一,他们研究了大量的佩特拉贝冢,发现在早期的纳巴泰人时代,森林曾遍布佩特拉四周的山地;然而到了罗马时代,大量的森林消失了。人们为了建房和获取燃料砍伐了大量的木材,加上过分地放牧羊群,使森林和草地慢慢消失了,这个地区逐渐沦为沙漠。

不论何种猜测,佩特拉如同一本仅被读过几页的书,无论你走到佩特拉城的何处,你都会面对一些这样那样的谜,我们期望这座古老多变的城市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

扑朔迷离的示巴古国

世界上有史以来再版和印数最多的书,恐怕要属基督教神学经典《圣经》了。它既是文辞优美晓畅的文学佳作,也是读来饶有兴味的历史故事集。尤其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旧约全书》,还含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些颇为难解的历史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关于示巴女王和示巴古国是否确实存在的问题。

《旧约全书·列王记》第十章和《历代志》第九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前10世纪中叶,当以色列王国在国王所罗门治理下国泰民安、兴盛至极的时候,异国君主示巴女王因仰慕所罗门的智慧和声名,在庞大的扈从队陪同下带着香料、宝石和黄金,浩浩荡荡地抵达耶路撒冷,拜见以色列国王。她向所罗门表示敬意,献上厚礼,并提出一些难题让对方回答。所罗门机智地作了解答,更使女王尊敬不已。所罗门对女王也热情相待,并在她回国前回赠了礼物。这段简短的记述非常精彩,示巴女王的出现引人注目。但是,这位女王来自何方?出身于哪个民族?《圣经》里再无其他描述。甚至她名字叫什么也无从得知。惟一可以推断的是,从女王携带的礼物来看。她统治的示巴王国是一个很富有的国度。《旧约全书·以西结书》第二十七章也明确提到,示巴王国是以从事香料、宝石和黄金贸易出名的。

示巴女王在《圣经》中偶然闪烁的神秘色彩,引起了历代史学家、文学家、行吟诗人和民间艺人的极大兴趣,由此而生的种种臆想、传说更显得浪漫离奇甚至荒诞不经。

在中世纪流传很广的一个传说里,示巴女王被说成是预见耶稣将受难于十字架的女先知。据传她在去耶路撒冷拜见所罗门的途中,曾遇到一座小桥,她的幻觉中突然闪现出救世主将被人用这座木桥上的板木钉死的可怕图景。于是她绕道而行,并虔诚地向这座桥祈祷祝福。所罗门得知这个不祥之兆后,立即命人把桥板取下深埋地底,以为就此万事大吉了。却不料后来仍被人挖了出来,成了恶人加害耶稣时所用十字架的板材。

十字架板成了恶人加害耶稣的凶器

除了这种神乎其神的传闻外,示巴女王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中,时而作为美丽的女王形象,时而又作为丑陋的女巫形象交替出现。在西欧许多国家现今所存的哥特式教堂里,人们仍可以看到表现内容迥然不同的女王形象。在法国的哥特式雕刻中,示巴女王还被不可理解地塑成一位跛足者。这究竟是当时人有史实依据的人物特征描写,还是凭人随意想象的艺术处理,就无从得知了。

在非基督教信仰的世界里,示巴女王的形象是基本上被丑化了的。犹太教的传奇故事,把示巴女王描绘成有着毛茸茸双脚的恶魔形象,并把她比喻为古代亚述和巴比伦神话中诱人堕落的淫妇。而在伊斯兰教的传说中,示巴女王受到了更大的贬斥,她被称为“比尔基斯”,意为妖怪,说她所行之事对人类来说大都意味着灾难。

在近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示巴女王的想象与描写,又同样是褒贬不一。19世纪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笔下,示巴女王是诱惑隐士的邪欲的化身。而在20世纪著名诗人叶兹的诗中,女王的才智和品德又成了被赞美的主题。

不过,在许多国家较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中,示巴女王还是更多地被描绘成天生丽质、聪颖不凡的动人女性,并传说所罗门在耶路撒冷见到她的时候,就为其美丽的外貌和端庄的仪表所倾倒,两位互相爱慕的君主还结成了金玉良缘。埃塞俄比亚的传说中说,虽然所罗门对示巴女王一见钟情,却无奈女王对他无意。后来,所罗门设计引诱,才逼迫女王成婚的。他们在婚后生下一子名叫曼尼里克,以后随示巴女王而去。曼尼里克长大后到耶路撒冷拜谒父亲,并被封为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代皇帝。有趣的是,直到这个非洲古国的末代君主——著名的海尔·塞拉西老皇帝在位时,他还以自己是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的嫡传后裔自居呢。

有关示巴女王的这种种传说尽管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显而易见的是它们都缺乏考古或文字所提供的可靠依据。示巴女王是否确有其人,至今还是一个谜。

但示巴古国是否存在的问题,经过学者们长期的考察和新的考古发现证明,它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确有实据的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