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家庭生活保健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2976500000006

第6章 牙病的预防(2)

能否发生氟斑牙还取决于过多氟进入人体的时机。过多的氟只有在牙齿发育矿化期进入机体,才会发生氟斑牙。所以,一个人在六七岁之前长期居住于饮水中含氟量高的地区,即使日后迁往其他地区,也会发生氟牙症;反之,如果7岁以后才迁入高氟地区的人,也不会发生氟斑牙。

预防氟斑牙最理想的方法是选择新的含氟量适宜的水源,或用活性矾土或活性炭去除水源中过量的氟。人体对食物中氟化物的吸收,取决于食物中氟化物的溶解度及钙的含量,如果食物中加入钙的化合物,氟的吸收就会减少。因此,住在高氟区的人,可以用在食物中加钙的方法,减少氟吸收,预防氟牙症。对已形成的氟牙症,可用脱色、光固化修复等方法治疗。

预防牙楔状缺损

在医学上牙冠与牙根交界的部分叫牙颈,牙颈部出现的缺损叫楔状缺损。楔状缺损是指牙齿的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由于这种缺损常呈楔状。典型的楔状缺损由两个平面相交而成,有的由三个平面组成呈卵圆形,边缘整齐,一般为牙本质颜色,少数可有色素沉着。多发生在上下颌尖牙、第一双尖牙和第二双尖牙,且随年龄的增长缺损加重。其发病的原因是由于刷牙方法不当引起的。有的人说我刷牙的力量不大,为什么会出现缺损呢?这是因为牙颈部是牙釉质与牙骨质的交界处,比较薄弱;牙龈沟内有酸性渗出物,可使牙颈部脱钙;而且颊侧的牙颈部是咬合力的应力集中区,易发生疲劳而破坏。所以长期采用横刷牙方法的人,牙颈部的硬组织会慢慢地损失而出现缺损。如果您还不相信,您可以观察一下别人,不刷牙的人很少有楔状缺损,牙齿的舌面因无法横刷而不出现楔状缺损,而且牙齿排列不齐,唇向错位的牙齿往往楔状缺损也较重。由于横刷牙,牙龈会受到损伤,所以有楔状缺损的人常伴有牙龈退缩。

那么如何预防楔状缺损呢?首先应改正刷牙方法,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横刷。其次,应选用较软的牙刷和较细的牙膏。对于已经出现缺损的人,则应及时去医院充填,防止出现牙神经发炎、甚至牙齿折断。

牙髓炎的预防

通常我们所说的牙痛,在医学上称为牙髓病。绝大多数是指牙神经痛。引起牙髓病的原因很多,通常有以下几种:

1.细菌感染:细菌是牙髓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细菌侵入牙髓的途径很多。其一,牙体感染是细菌侵入牙髓的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常见的有龋病、楔状缺损、磨损、外伤后牙齿折断、充填材料折裂或脱落、牙齿内有隐裂等。其二,经由牙周感染。其三,血源感染,临床上极少见,多发生于牙髓已存在代谢紊乱或损伤的情况下。

2.急性牙外伤可使根尖部血管挫伤或断裂,牙髓供血受阻,引起牙髓退行性病,发炎或坏死。因某颗牙齿排列不好,使牙齿所受的咬合力过大,这种过大的咬合力可使牙神经发炎。

3.医生治疗牙洞时,用牙钻持续钻磨牙齿,又未采取降温措施或使用金属材料充填牙洞而未保护牙髓,外界温度刺激可经金属充填物传导反复刺激牙神经而引起牙痛。龋病治疗时所用的消毒剂、垫底材料和充填材料也可刺激牙髓引起牙髓病。

4.邻近器官的疾病也可导致牙痛,如上颌窦的疾病。因为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牙根接近,有时上颌后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部仅隔一层黏膜,上颌窦发炎时,可引起上颌后牙疼痛。上颌窦癌早期就可引起上颌后牙疼痛。眼部疾患如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等也可引起牙痛。外耳道疖肿、中耳炎、鼓膜炎等耳部疾患均可引起上下颌后牙疼痛,甚至可引起剧烈的牙痛。

5.患有三叉神经痛的人最初一般都认为自己是牙痛,但检查时牙齿无明显病变。牙髓腔内有结石(髓石),也可引起剧烈牙痛。

6.全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伤寒、流感等可引起血液中毒性牙痛。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等可造成充血性牙痛。动脉硬化、心绞痛等也可引起牙痛。

7.坐飞机或登山,当达到一定高度时,有的人也会发生牙痛。深海潜水时,少数人也可出现牙痛。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气压改变而引起的牙痛,牙齿本身无病变。

8.牙内吸收和牙外吸收也可引起牙髓炎。牙内吸收多发生在受过外伤的牙齿,从牙体的内部牙本质吸收;牙外吸收是指牙体从牙根表面开始的吸收。

了解牙髓病发病原因后,可针对其病因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牙髓炎的发生。

牙周组织病的预防

牙周组织病是主要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病两大类。牙龈病和牙周病都是常见病,发病率很高。国内外调查资料表明,牙龈炎的患病率约在70%~90%,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牙周炎通常被认为是成年人的疾病,35岁以后牙周炎的发病率上升,到40~50岁时达到最高峰。牙周病的危害性很大,发展到晚期时,可引起牙齿松动、咀嚼无力、脱落等。食物未经仔细咀嚼就吞入肚中,增加了胃肠负担,可以严重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引起胃肠道疾病。

牙周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的某种因素不可能造成牙周组织破坏。存在于口腔中的各种致病因素起损害作用,而全身健康情况也与牙周病的发生有关。

1.牙菌斑:牙菌斑不仅可以导致龋病的发生,也是引起牙周病的罪魁。研究表明,牙周病也是细菌感染性疾病,没有细菌也就没有牙周病。

2.牙石:牙石是沉积于牙面上的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牙石不仅可以刺激牙龈组织引起发炎,它还为牙菌斑在牙面上附着及细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牙石本身也可以吸附细菌毒素,加重对牙龈的刺激。

3.咬合创伤:咬合创伤多数是由于个别牙齿或少数牙齿在咬合过程中发生过早接触所致。正常情况下,人的咬合力很大,但可以均匀分散于全口牙齿中而不会引起咬合创伤。当某个牙齿或少数牙齿发生过早接触时,全口的咬合力在瞬间加到一个牙齿或几个牙齿上,这种咬合力太大,超过了牙齿的承受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牙周组织损伤。

4.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食物被挤压、嵌入相邻两牙之间的牙间隙内,可以是垂直嵌入,也可以由唇颊、舌肌水平压入牙间隙中。食物嵌入牙间隙,可造成牙龈退缩,如不及时剔出,食物发生腐败分解,引起牙龈发炎,并可造成牙槽骨吸收,导致牙周病发生。

另外,不合适的假牙或补牙洞时未能正确恢复牙齿原来的形态和与邻牙正常的接触,均可造成牙菌斑堆积,引起和加重牙周病;牙齿排列不齐的人容易发生食物嵌塞和咬合创伤;长期用口呼吸,可使牙龈表面干燥,自洁作用差,有利于牙菌斑堆积;无意识地咬紧牙、咬硬物、夜磨牙等都会加重牙齿负担或造成咬合创伤;吸烟的人,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和各种有害物质均可促进牙周病的发生和加重牙周病变。

5.全身因素:全身性疾病虽不能造成牙周病,但全身性疾病可以增加人体对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敏感性,降低牙周组织的抵抗力,促进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如雌激素缺乏可造成牙槽骨疏松吸收;糖尿病可使患者牙龈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抗感染能力降低,加重牙周病病情;血液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牙龈出血、坏死和溃疡,并在短时间内破坏牙周组织;营养不良不仅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也可以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和抗感染能力。

医学认为肾虚和胃热是牙也周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肾虚可造成牙周骨质吸收,胃热可出现牙龈红肿、出血、流脓、口干、口臭等症状。肾精不足则牙槽骨萎缩,牙齿松动、移位、脱落。

牙根发炎的预防

发生在牙齿根部及其周围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及牙骨质的炎症性疾病,叫牙根发炎。因为牙髓与根周围组织通过根尖孔相连,所以牙髓病与根周病的病因大多相似,绝大多数根尖周炎均是牙髓炎发展的结果。另外,根尖周炎也常影响牙髓组织,引起牙髓炎。在口腔科就诊的患者中,因牙痛而就诊者占绝大多数,其中主要是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只有了解根尖周病的发病原因才能更好地加以预防。

1.感染:临床上绝大多数根尖周病都继发于牙髓病,即细菌由感染的牙髓而波及根尖周组织。少数情况下,细菌也可通过牙周病或邻牙的根尖周病变扩展或通过血源感染而波及根尖周围组织。

2.创伤:外伤、慢性咬合创伤或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器械超过根尖孔或充填牙根时充填材料超出,均可损伤根尖周围组织引起病变。

3.医生在治疗牙病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不当,也可刺激根尖周围组织,引起牙根发炎。

4.许多研究表明,牙根发炎与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

由于绝大多数根尖周病都来源于牙髓病变的发展,因此,预防龋病,积极治疗牙髓病,避免外伤发生,均可有效预防根尖周病的发生。

牙石的预防

附着于牙面上的钙化和正在钙化的以菌斑为基质的团块,叫牙石。牙石多积于不易刷到的牙面或不经常洗刷的假牙上。

牙石最容易沉积在唾液腺的开口附近牙面上,如下前牙的舌侧和上颌后牙的颊侧。当牙齿有龋病,不能咀嚼食物时,由于失去了食物摩擦和自洁作用,牙石也会沉积。因此,当一侧牙齿不能咀嚼食物时,这一侧的牙石就会增多。

牙石为细菌所覆盖,不仅对牙龈有机械刺激作用,还可引起牙龈发炎。

牙石按其沉积的部位可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两类。龈上牙石沉积在牙龈的边缘、牙冠的表面。通常我们所说的“黑牙根”就是指龈上牙石。龈上牙石最初呈浅黄色,形成较快,质地也较松,以后可因为喝茶、吸烟、吃饭等染色而使颜色加深,可显黑色,可以被我们直接看到,吃东西时偶尔也会脱落。龈下牙石是指沉积在牙龈边缘以下的牙根上的牙石,不易被发现,而且质地也较坚硬,不易被去除。

牙石是由于牙菌斑钙化而形成的。牙菌斑在形成后的第2天到两周的时间内都可发生钙化,但并不是所有的牙菌斑都一定变成牙石,有些牙菌斑可以不变成牙石,因为这些牙菌斑中的矿物质的含量在两天内达到最高峰后便不再增加了。在形成牙石的牙菌斑中,磷的含量要高出3倍,且钙的含量也较多。牙菌的钙化,主要是由于口腔内局部的钙和磷离子浓度升高造成的。由于我们的唾液中有可溶性的碳酸盐和磷酸盐,唾液分泌后,由于口腔内环境变化,这些可溶性的矿物质会变成不溶性的钙盐而沉淀出来。这就是唾液腺开口处的牙面牙石最多的原因。

牙石形成与年龄有关,儿童时期牙石较少,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一般说来,40岁以上的成年人,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龈上牙石。有人会说,我们很注意口腔卫生,每天都刷牙,但牙石仍然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牙石的形成还与人体的代谢有关。牙齿表面粗糙、牙齿排列不齐、喜欢吃软而精细的食物的人,牙石沉积较快;喜欢吃糖的人,牙菌斑形成多,牙垢的沉积也快。目前,一些广告宣传中都提倡补钙、补磷,其实,如果食物中钙和磷的成分过高,牙石的形成速度也会加快。牙石是引起牙龈病和牙周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牙石不仅可以促进菌斑的形成,也为菌斑提供了良好的附着部位。这种菌斑可刺激牙龈发炎,也可使牙周袋加深并破坏牙周的支持组织。因此,预防牙石的产生应首先预防牙菌斑的形成,早期清除牙菌斑和防止牙菌斑的钙化。但如果牙石已经形成,该怎么办呢?那么就必须去医院清除牙石,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洗牙。

洗牙在医学上称洁治术,是用器械除去牙冠上附着的牙石和牙垢,磨光牙面,消除牙菌斑,使牙龈炎症消退,恢复牙龈健康。洗牙可采用手动洁牙和超声波洁牙。目前医院中多采用的是超声波洁牙。手动洁牙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如操作不熟练或是医生选择的器械不当,可加重牙龈的炎症或引起感染。超声波洁牙可提高治疗速度并可减少医生的劳动强度。超声波洁牙对牙齿的损伤很小,还可对牙龈有按摩作用,有利于炎症消退。因此,当我们了解了牙石的危害以后,应该定期洁牙,预防牙周病的发生。一般来说,每半年或一年应洁牙一次。

叩齿的益处

古代医学对牙病的防治有丰富的经验,有关叩齿益牙的记载也很多。《千金方》中有这样的记载:“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景岳全中》中也记载了叩齿的功效:“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一二次,或日行二三次而根自固矣。”

现代医学中也认为叩齿在预防牙病上有一定作用,可以发挥咀嚼运动所形成的生理性刺激,增强牙体组织的抵抗力,增加口腔的自洁作用。其方法也极为简便,每天早晚空咬合数十次即可。